《范仲淹作品编年系地谱》是王兆鹏、陈冠明主编《唐宋文学编年系地谱丛刊》中的一种。范仲淹(989 1052),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主持 庆历新政 ,留有各体作品八百余篇。本书全面梳理范仲淹一生行实事迹,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作品的写作时地逐篇考察,为之编年系地;亦对其作品的内容、意旨作提示与说明。范仲淹一生崇尚士人风骨,倡导和践行 先忧后乐 精神。此种风骨与精神,可借本书全面而立体地得到展现。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自己选定的文集,共49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古籍校勘、语文教学、社会语文生活等,均为吕叔湘先生学术研究的名篇,反映了吕叔湘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本书是王兆鹏、陈冠明主编《唐宋文学编年系地谱丛刊》中的一种。本书含游酢、杨时、黄公度、崔与之、李昴英等五位宋代闽粤作家的行年系地谱。游酢、杨时为福建道学先驱与集大成者,也是 程门立雪 的主人公;黄公度为福建人,是宋高宗绍兴八年状元,诗词文俱佳,交游者众多;崔与之、李昴英为师徒,既是岭南文学鸿儒,也是爱国名士。本书在参详前贤诸作及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考订谱主一生行踪、仕途、交游、创作,以还原谱主行年经历与生活场景,展现谱主及其族群的行实脉络。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戏曲文物是指含有戏曲相关内容的历史文化遗存。百年戏曲文物研究,几代学人或专研、或旁及,筚路蓝缕,成果卓著。戏曲文物研究是专门以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与戏曲相关的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考察论证有关戏曲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面貌,借以观察戏曲艺术形态的变迁历程,探寻戏曲艺术本身、戏曲与人、戏曲与社会之间的文化景观的专门领域。戏曲文物的种类多样,本书纳戏曲图像、戏曲雕塑、戏曲碑刻、戏曲抄刻本、舞台题壁、戏曲服饰等类型;关注戏曲文物,略涉演艺遗存;图文并呈,多述形态,既有个案戏曲文物的辨析,也有研究方法的分享,并且对戏曲文物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回望与反思,期望既能为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又能为戏曲从业人员提供了学习的途径,亦能为戏曲爱好者、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提供丰富的戏曲文
本书由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组成。诗歌部收录了200余首诗歌,散文部收录了近些年来的,以及部分目前可以找到并完成整理的30余篇。 这本诗文集题材广泛、情真意切,有对亲人故土的怀念、对草原生活的追忆、对凡常生活的记述、对音乐文学的品读,还有身处异乡时的沉思,是一部作者的生活成长史,也是一部记录作者心路历程的心灵史。
《昌杰作品集》是一本以格律诗、词、曲为主的个人著作,兼以楹联、诗话和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诗词作品有一千多首,分江山览胜、缅怀歌颂、实感杂咏、嘤鸣酬赠、古贤今咏、名胜古迹六个栏目。楹联有173副,诗话达22篇(则),诗意探索共计9篇文章,赋文有5篇。诗坛花絮记录桂林诗词学会一些活动,也是桂林文化历史记录的一个侧面。诗外杂谈有4篇,诗文杂选有26篇。
《新乡县当代文学作品选》动人故事,鲜活人物,优雅诗行,广为流传的鄘南大地文学精品折射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光辉,《诗经·鄘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很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人的关系。它被认为是理论水平很深的一部著作,也被认可为
《社会保障管理学新视野》立足中国社会保障管理实践的国情,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社会保障管理的发展脉络,既有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又有 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管理政策,还特别注重制度的解读和实际操作知识的介绍;本书知识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内容简练、通俗易懂,有助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适合高等学校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学习或自学使用,同时对政府人力与社会保障、民政管理等部门,以及社会保险经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美国作者彼得·伽里森聚焦于“理论如何从现代物理实验室产生”这一问题,通过对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的微观物理学实验的刻画,勾勒出物理学实验中理论、仪器与实验三种文化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联,展现了物理学实验由工作台逐步发展为耗资不菲的大型加速器的物质文化史。由董丽丽翻译的《实验是如何终结的/科学文化译丛》一书兼具历史及哲学的分析视角,适合具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从业者,以及对历史、哲学和实验室文化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