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 有机学校 ,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1.书稿主要围绕民初北京地区的艺术场域展开研究与论述,脱离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与研究框架,利用一手文献与图像资料,细致考察民初北京参与市场的画家群体,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与差异存在。以身份角色与画界形象分类,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群体大体可分三类。 2.官员画家以周肇祥为代表,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一职数十年,利用为官的便利资源支持艺术事业。身为京官,周肇祥却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倾心于访厂、访山、访寺、访碑的复古活动及相关著述当中。在这些历史陈迹间,他能够寻觅到内心所渴求的理想化的古典人文时代。并且通过办刊访古、主持画会去极力营造了一个纸上的复古世界,但其实这也只是他所畅想的并无具体内容与体系的精神乌托邦。在逐渐建构起一个面孔模糊的理想艺术天地之后,周肇祥又在自己的积极践行中,试图为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江村经济》原稿出自费孝通1938年向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提交的博士论文,1939年由Routhledge出版社列入“国际社会学丛书”出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并在扉页题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为费孝通撰写的序文中预言,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某些段落可以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亦因此书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予费孝通“赫胥黎奖章”。本书围绕社区组织、“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等,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生活和经济体系;同时着重介绍了费达生的乡土工业改革实验。费孝通后来多次重访江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江村的书写。江村作为他在汉人社会研究方面最成熟的个案,为他的理论思考如差序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探讨魏晋时期士人普遍心态的发展变化,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对相关的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辨析文学思想演变的原因。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兼具艺术与理性之美。
文库是我国外语界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遴选的中国外语界领军学者的学术论文自选集,共30册,全方位展示外语语言学、教育、翻译、文学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本书涵盖了孙致礼教授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分支:翻译的辩证论、翻译的策略、名著名译及散论。本书精选作者公开发表的10篇论文:翻译的辩证论3篇,翻译的策略2篇,名著名译3篇,散论2篇。其中,对翻译中十大关系的论述自成体系,两篇翻译策略的论文可谓“异化论”的代表作,而他对名著翻译全面求“信”、尽可能照原作来译、文化传真等观点,更使他在国内翻译界独树一帜,并在我国外语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公元16世纪,我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开始施行的一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史上的一大枢纽,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始。书稿收录的梁方仲先生的十篇论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释和比勘,对一条鞭法的名称、内容、实施过程、社会影响、推行中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及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几十年来被学界 为一条鞭法研究 性的经典之作。由王毓铨先生编译、杨联升先生校正的英文版《一条鞭法》,作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丛刊” 种于1956年出版,是梁先生相关研究学术影响力的一个很好例证,今作为附录,以飨学界。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枞阳乡愁文集》分“枞川寻梦”“山水乡音”“人文郁勃”“村落无声”“枞阳味道”“乡风民俗”“农事·器物”“老街·老手艺”“乡风民俗”“故乡素描”9个章节,收录文章数十余篇。《枞阳乡愁文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述了枞阳民俗文化发展史,展示了枞阳独特的乡情和乡愁,凸显了“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