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当代女性在职场上似乎达成一种了共识 在工作中一定要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一面,隐藏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所以,当一个现代女性做了母亲,因为承受严苛的育儿挑战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的情绪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挫败感。 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养子女会影响女性表现得更强大,阻碍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让很多女性在做母亲后很难认同自己的新身份。而社会普遍会将母亲角色理想化,回避母亲会面临的脆弱和困境,写给母亲的书都在指导养育,很少触及母亲在养育挑战中面临的心理危机。这让现代女性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持和减压渠道,更加感到孤立无援。 本书深度解读了女性在做母亲后心灵在黑暗中摸索的漫长历程,女性在为母困境中将经历坠落 逗留 回归三个阶段,作者通过神话、童话和寓言,帮助现代女性看到负面情绪的价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自己选定的文集,共49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古籍校勘、语文教学、社会语文生活等,均为吕叔湘先生学术研究的名篇,反映了吕叔湘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本书收入梅特兰的两篇重要论文,《英国法与文艺复兴》(English Law and the Renaissance)和《英国政治哲学理想之自由和平等:从霍布斯到柯勒律治》(A Historical Sketch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As Ideals of English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Time of Hobbes to the Time of Coleridge)。前者为梅特兰在剑桥大学所做的同名讲座之文稿,其中以宏大的历史笔触呈现了16世纪罗马法继受、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相互交织的复杂历史图景,赞扬了英国法的教育传统与坚韧品格,这篇演讲不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法有精辟的论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同类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后者则是梅特兰1875年申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席位时提交的论文。在文章中,梅特兰研究了作为政治哲学理想的 自由 和 平等 观念的历史,对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纯洁性提出了质疑。在本文中,我们能邂
稷下文库 文学类从第一辑入选的孙郁《鲁迅遗风录》,主要探讨关于鲁迅 遗产 的继承和传播。鲁迅生前亲友、弟子与此后学院派学者、政治人物,构成对其精神遗存传播、解读的主要群落。该书稿包括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公共话语中的鲁迅,以及许寿裳、老舍、聂绀弩、唐弢、孙犁、木山英雄、周扬等中外作家、学者对鲁迅精神的解读与传播,所受鲁迅的影响等方面。该书稿探究鲁迅的 多色调 ,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鲁迅。 该书稿内容源自作者二十多年前所写鲁迅与同代人的一组文章,写出鲁迅传播史上的人和事,本次修订版部分吸收了专家学者对初版的意见和建议,并补充了作者自己思路的延伸,其间也有对旧文谬误的纠正。
读图时代的便利,让人们好奇西方130年前如何在晚清民间构建形象。《点石斋画报》这部近代中国早、影响的新闻画报,给出的答案未必圆满,但或许可以满足你我的求知欲。 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是讨论关于他者的主要 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法国学者莫哈曾经说过,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找到 想象他者 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本书共分7章,以平民的视野关注社会总体想象,以奇闻、新知、女性为帆,借乘《点石斋画报》之船驶向异域,探寻中国文化在想象他者时所遵循的规律、法则和模式。
本书是对当前西方德性知识论的追踪研究,试图全景式切入当前知识论这一热点问题。全书从德性知识论的缘起入手,介绍当前德性知识论发展的谱系,分析争论本质,尝试从历史中寻找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从而发现德性知识论的理论困境,并试图从时代和理论自身的发展角度对德性知识论的理论价值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