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1899年,杜威对 杜威学校 的 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 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 新教育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 有机学校 ,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自己选定的文集,共49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古籍校勘、语文教学、社会语文生活等,均为吕叔湘先生学术研究的名篇,反映了吕叔湘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本书共分八卷,前四卷针对中华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的现状和主题内容建构文化翻译理论和文化传播理论,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后四卷分别对北京民俗文化、北京建筑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和北京戏剧文化进行介绍。本套书形成一个完整系列,旨在在多模态信息技术条件下以传播中华 传统文化为目标,解决以往单模态呈现中华 文化的瓶颈,顺应新技术和读者新期待的要求,建构多模态文化传播理论,以多模态形式传播中华 文化,从而使中华 文化 好地传播出去,充分调动国外受众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个信息通道,帮助他们实现对中华 文化的真实体验和具身体验,以达到 好的传播效果。 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未来中国 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参考。
宋型文学是指以宋代社会和文化为背景的,以新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理性,追求博洽,突破传统审美惯性的一种文学类型,与唐型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学类型的迁移变化与唐宋之间社会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有著密不可分的联系。北宋*初百年间南方经济的全方位地崛起,以及这种崛起带来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人文素质的变化是宋型文学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推动力,详细地分解这种推动力,我们将能够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找到关键性的锁匙。 本书研究所涉的 北宋前期 指宋兴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南方 地域范围则限于北宋至道三年划定的天下十五路中的江南、两浙、福建以及广南东诸路,这也是传统中原视点中的南方之地。这既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也是一个区域文化概念。 文学转型 是
读图时代的便利,让人们好奇西方130年前如何在晚清民间构建形象。《点石斋画报》这部近代中国早、影响的新闻画报,给出的答案未必圆满,但或许可以满足你我的求知欲。 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是讨论关于他者的主要 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法国学者莫哈曾经说过,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找到 想象他者 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本书共分7章,以平民的视野关注社会总体想象,以奇闻、新知、女性为帆,借乘《点石斋画报》之船驶向异域,探寻中国文化在想象他者时所遵循的规律、法则和模式。
110岁的文化巨匠周有光先生, 在汉语拼音领域的卓越成就早已恩泽大地,也将代代传承,造福人间。周老不仅是语言学家, 还 是思想家。 85岁至今,以独立思考对人类文明 与 中外历史 中的 经验教训进行新的审视。 周老认为 , 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 能 从国家来看世界。 周老 以科学发展的一元性,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缜密的 研究 。这位世纪老人大彻大悟,大智大勇,身居斗室,放眼天下 。 他的文章不仅具有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 还具有开阔 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而且语言平实,深入浅出,有百科全书式的特征。 《 周有光百岁隽语 》 以《周有光文集》(共15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为范本,参考周老的修订版《百岁新稿》(三联书店,2014年版)、增订版《朝
稷下文库 文学类从第一辑入选的孙郁《鲁迅遗风录》,主要探讨关于鲁迅 遗产 的继承和传播。鲁迅生前亲友、弟子与此后学院派学者、政治人物,构成对其精神遗存传播、解读的主要群落。该书稿包括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公共话语中的鲁迅,以及许寿裳、老舍、聂绀弩、唐弢、孙犁、木山英雄、周扬等中外作家、学者对鲁迅精神的解读与传播,所受鲁迅的影响等方面。该书稿探究鲁迅的 多色调 ,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鲁迅。 该书稿内容源自作者二十多年前所写鲁迅与同代人的一组文章,写出鲁迅传播史上的人和事,本次修订版部分吸收了专家学者对初版的意见和建议,并补充了作者自己思路的延伸,其间也有对旧文谬误的纠正。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1946年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围绕“家庭三角”这一核心议题,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会新陈代谢的“社会继替”“世代参差”等概念影响深远。本书是费孝通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为看重的著作之一。书后附录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系作者1933年在燕京大学毕业时完成的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从社会史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周代到汉初亲迎婚俗发展的两个阶段——风俗时代和礼教时代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