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以系统灵活的编纂方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 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研究先秦历史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春秋左氏传》根据春秋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对春秋诸国战争、外交、内政等各个方面加以记述。同时对各类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理念、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民间歌谣都有记述和评论,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展现春秋历史全貌的百科全书。
《菜根谭》由[明]洪应明著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 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 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非常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是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全面系统论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一本专著。 该书原是方药中先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为北京各大医学院、所“西医学习中医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而写的一本教材,经整理由内部印刷成多种单行本,流传甚广。由于历史原因,未能正式出版。书中从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藏象、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治则八个方面对中医基本理论作了全面、系统论述。书中突出“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理论特色,对自然规律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养生方面的密切关系所作论述尤有卓见和新意。 该书说理深入浅出,表达通俗易懂,密切结合临床,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优秀的基础读物。
本书是南唐两位皇帝李璟和李煜词的最早结集。编入李璟词四首,李煜词三十一首,是李璟和李煜词作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南宋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专享的实在。《语录》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尚荣、徐敏、赵锐译注的《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
《伤寒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其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伤寒论》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的 书籍,也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被誉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对全文采用大字排版,对具体方药采用小字排版,使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诵读。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 》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 》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尚荣、徐敏、赵锐译注的《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
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他是 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先秦 后一位儒学大师,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种主管教育的官员),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阐述:荀子 的思想是“性恶论”。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不同,荀子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十分重视人们后天的学习修养,也十分强调礼法在塑造人性方面的重要性。在历 ,荀子的思想与学说并不算正统,但他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
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他是 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先秦 后一位儒学大师,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种主管教育的官员),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阐述:荀子 的思想是“性恶论”。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不同,荀子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十分重视人们后天的学习修养,也十分强调礼法在塑造人性方面的重要性。在历 ,荀子的思想与学说并不算正统,但他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尚荣、徐敏、赵锐译注的《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
本书是南唐两位皇帝李璟和李煜词的最早结集。编入李璟词四首,李煜词三十一首,是李璟和李煜词作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尚荣、徐敏、赵锐译注的《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