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筠州诗文笺注。本书特色在于用力推断作品系年,收录苏辙元丰三年七月至绍兴四年一月作品。共辑得苏辙筠州诗文342篇(首)。其中,诗歌303首,散文39篇。分初谪筠州期间诗文共300篇(首),其中,诗歌275首,散文25篇;再谪筠州诗文明显减少,总共诗文才42篇(首),其中,诗歌28首,散文14篇。注释亦为本书致力之重点,释义原则上遵循由本义而引申义而比喻义。
《王鼎钧作品系列: 古文观止 化读》作者化读《古文观止》经典名篇,首先把字义、句法、典故、写作者的知识背景、境况、写作缘由等解释清楚,也就使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晓白无误,写作者的思想主旨凸显,在此基础上推进.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修辞技巧、论证逻辑、风格气势等,使读者能对文章的优长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体会、最后再进一步,能以博学和自身的人生境界修为闸释古人的精神世界,此尤为其独到之处。
孟子是孔子之后影响优选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七篇是孟子及其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纂辑而成。《孟子译注》正文按章节分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注重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释翔实,译文准确。
多数李清照选集偏录言情之词,体裁、题材均颇单一,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位“婉约词宗”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外的“丈夫气”、“志千里”和爱国情。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纠此弊端,将清照一生分为“汴京待字和合卺初嫁”、“汴京泣别和党争株连”、“重返汴京和婕妤初叹”、“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的前前后后”、“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和流寓浙东”、“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及其他”、“避难金华”、“定居临安”十个阶段,精选其诗词文赋以见其所历所感及全面成就。注释赏析平易可读,方便初学入门;考证词调及作者事迹等,又见学术底蕴深厚。如世人常谓赵李夫妇婚爱美满,《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则指出清照时有被冷落弃捐的“婕妤之叹”,凡此皆可新人耳目。
《難經》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繼承了漢以前的醫學成就,並對後世醫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凌耀星编著的《难经校注(精)》以闡明《内經》等古醫經的要旨為主,用問答的體裁,設為八十一難。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特别是對脉學的論述,尤為精要,有創造性的立說。對三焦和命門的學說,提出了新的論點,並比較係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脉的循行、功能與病症,以及腧穴、原穴、募穴在針刺治療上的作用。本書對深入研究中醫理論, 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有重要的價值。 《难经校注(精)》是對《難經》整理研究的成果。書中設提要、原文、校注、按語等項,對《難經》的每一難勾玄旨要、校勘訛誤、訓釋詞義,並聯系臨床實際,論述醫理,探隱發微,解析疑難。本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八十年代的部級科研課題,在
《傷寒論》系漢張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習醫者必讀之書。但該書年代久遠,文字古朴,為便於讀者習研,特編本書,名曰《傷寒論校注》。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精)》以明趟開美摹宋刻本為底本校注而成。全書共十卷。卷一為辨脉法、平脉法;卷二為傷寒例、辨痓濕暍病脉證、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經病脉證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亂、陰陽易及汗吐下諸可諸不可脉證并治。每卷各專論均有“提要”,鈎玄全篇大意宏旨。各條設“校注”對原文逐條進行校注,正字形,辨訛誤,明字音,釋辭句,訓詁解難。設“按語”,對原文探微索奥,闡發新義。正文前附“校注說明”介紹本書版本和校勘方法;書末附有“校注後記”,文獻豐富,考證翔實,盡其理致,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伤寒论校注(
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代是古代诗歌创作极其灿烂辉煌的时代,唐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它把我国古典诗歌音律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由此可见唐诗成就之难以企及、难以超越。唐诗的形式丰富多彩,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而且大大拓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五言、七言古诗之诗体,而且开拓了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内的六种诗歌形式,用韵讲究对仗和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极具美感。有唐一代近300年,涌现的诗人有2000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5万首。当时的诗坛可谓是千红争奇、万艳共荣。《唐诗三百首(彩图全解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释读国学的出版较为盛行,其中 代表意义的是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和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本书出自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中的《读本》部分,书中对《大学》《中庸》的古文进行了逐段逐句的白话译说,对相关词句及典故做了通俗的注释。可以说,这是学习国学经典著作较为适当和适于阅读的读本。
《孝经》有今文、古文两本,今文称郑玄注。皮氏据严可均辑本以作疏,凡社稷、宗庙、丧服、祭享、朝聘、巡狩、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诸端,皆原原本本,引据翔实,而以郑玄他经之注以证此注,尤得汇通之旨。并仿丁晏《孝经征文》之例,采汉以前征引《孝经》者附列于后。是其书不惟有功于注,亦且有功于经矣。 《孝经郑注疏》曾由善化皮氏师伏堂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刊行,后收入《师伏堂丛书》。此次整理,以师伏堂初刻本为底本。而《孝经》郑注文字,另据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袁钧辑《郑氏佚书》本对检。凡刻本中的文字错误或重要的异文,均据相关资料加以校正,并出说明。 此为改简体横排之中华国学文库本,以利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