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 以心带史 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金刚经》记录了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吃过饭休息时,不经意间发生的一场头脑风暴,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层层递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终平且和,心生欢喜。整场对话只有一两个小时,相当于今天的一次直播或研讨会。全书只有五千余字,短小精炼,文辞优美锋利,极有穿透力,是理性、天启和美的结合,因而成为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传世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数人因它而开智启慧,获得福德与安顿,它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生活信仰。 《金刚经》是每个现代人真正可以信托一生的枕边书,那些爱跟别人较劲、爱跟自己较劲的人,尤其需要它,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心问题。现代人的卷、焦虑、抑郁、痛苦,本质都是心出了问题。《金刚经》就是讨论当我们发心动念时,如何才能降伏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 认识传统,认识你自己,本书《脉动中国》所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从文化的传统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在这一张中国文化认知地图上,全书依次有所谓 天龙八部 甲部(核心结构 儒家 )、乙部(互补结构 儒、道、法、墨 )、丙部(信仰结构 儒、道、佛三教 )、丁部(政治结构 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 )、戊部(社会结构 江湖 等)、己部(总体结构 共同体 等),前有导论部( 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 ),*后是结论部( 中国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 五千年的中
本书是俞敏洪与周国平、李玫瑾、李开复、郝景芳、余秀华等人物的对谈录。截至本书出版,老俞已经与人文、科技、商业等领域大咖对谈超过100期,累计有1亿人观看过对谈,几百万人参与了讨论。本书甄选了其中31场对话,向读者还原了这些头脑碰撞时刻的酣畅,以及他们话锋背后的思想沉淀。 老俞很会提问,洞悉人性,张弛有度,看似简单,大有学问。 他和刘大铭聊苦难: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和陈行甲聊热爱:越是浮躁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越追求纯粹; 和陶勇聊理想: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和余秀华聊诗歌:要把内心涌起的浪花记录下来,只有诗歌能够表达; 和周国平聊孤独: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神,要让那个更高的自我,来审视这个具体的自我; 和尹烨聊基因:人类进步的本质
《宋词博物课》(手绘图鉴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宋词与科普知识相融合,分为《植物卷》《动物卷》《山川风物卷》,介绍宋词中出现的数百种动植物,以及名山大川和人间风物,讲述关于它们的科普与文化知识,让科学与宋词 相遇 ,打破科学与文化的边界。同时,书中还精心选取与宋词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图,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宋词古韵之美。
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年作为农业经济研究丛刊第二号发表,并发表于《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全书分概述、茶史茶名及产量、生产经营、岩茶之栽培、岩茶之采制、制茶成本、岩茶品评、岩茶销售概况、结论等章节。作者时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武夷直属制茶所主任,深入武夷茶区及生产一线调查与研究,为该书的写作取得第一手材料。是书体例科学完善,内容全面细致,数据翔实,同时,茶厂与制茶工具等相关插图为作者所绘,极具价值。它是民国时期关于武夷茶的百科式全书,兼具关于武夷茶之文化学、茶叶科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史学等史料价值。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建筑、文学、书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修建园林,还是观赏园林,只有了解园林艺术本身的丰富性,才能得其真趣,体会园林之妙。 园林大家陈从周一生著述甚丰,本书以 中国园林 为主题,撷取代表性篇目,跟随大师的诗意文字,探究中国园林到底美在何处。 说园 部分,概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造园角度详谈园林的立意、构景、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等技法,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见解精辟、独到。 游园 部分,则从赏园、品园角度分篇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园,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及北京颐和园等,深度解析各自风格、景观及造园历史。书中配有数十幅园林摄影图,图文映照,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美景。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 腰肢纤袅 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 峭窄化 、 轻盈化 的艺术特色。
本书是奢侈品文化撰稿人李菲的自选集,四十篇文章依Attitude、手表、珠宝文化三大线索展开,是一本高格调、有趣有料的时尚文化随笔集。作者以诸多一手体验和审美体悟,融入自己对历史、艺术、设计、文化等的深厚理解,融汇成别具特色的奢侈品 观看之道 ,带领读者了解奢侈品的历史和特点、探讨审美的变迁,也风趣、辛辣地表达自己对待奢侈品的态度。
山东出版集团重点图书 中国世界遗产全记录丛书 之一,一本帮助您深度了解世界文化及文化景观遗产的图文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全球性的具有突出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的。迄今为止,中国文化遗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7项(含5项文化景观遗产),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本书从每个文化遗产的实际出发,以述论结合、图文互动的方式,揭示了它们的文化内涵、特色、价值和意义。本书将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结合,新老遗产照片关联比照,学术成果大众化、通俗化,使其内在价值与呈现形式实现了有机统一。 本书用生动清晰的图像、深入浅出的文字,告诉读者为什么这些中国文化遗产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 世界遗产 。与市面上已有的较多世界文化遗产类图书不同,本书
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传入中国后即广泛流传,千百年来,注经者甚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时,曾多次讲解《金刚经》,本书据其一九八〇年在台北十方书院的讲解记录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
本书围绕中国传统香文化,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梳理了跨越千年的古香方。作者对中国香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介绍了香的种类和原料炮制方法,整理复刻了明代周嘉胄《香乘》中的百余种香方。每篇从香方的故事源起到香的制作过程都有很细致的讲述,并辅以精美的图片,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对于传统香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一代文豪苏东坡,是个琴棋书画诗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论起东坡的生活趣味,多谈起他的美食与酒,而对东坡在饮茶一道上的品位与情趣,少有谈及。其实苏东坡爱茶爱得紧,对茶叶、用水、茶器、同饮之人都很讲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苏轼的诗词文章中也处处有茶的身影。苏东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发展繁荣、宋人生活美学的一面镜子。 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细细梳理了苏东坡与茶相关的50余篇诗、词、文章,辅以权威注释、白话翻译,细细钩沉出一个精细、闲雅、清欢、充满人情味的东坡茶世界。以茶喻人,最重要的是 清白 ;以茶喻生活,最佳的滋味是 清欢 。
一杯茶,倒映着一个时期的风貌,折射出一代人的精神底色。中国茶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史。从对茶的制作、品饮方式的不断探索,到对茶的香气、口感的细腻追求,再到茶器、茶空间的精心设计,无不体现着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艺术。 这是一本视觉上赏心悦目的中国茶史,也是一堂有趣生动的茶文化通识课。作者依托丰富的茶书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诗词、传世茶画,从先秦至清代,捕捉中国茶的高光时刻,详述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深入领略唐代茶的蔚然成风、宋时茶的精工细作、明代茶的返璞归真 我们从中不仅看懂了中国人饮茶的智慧,更是体验了时代兴衰之下有名或无名之人的悲喜日常。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本书为一部研究梁启超与近现代中西思想文化之关系的学术著作,全面梳理其一生中学术思想的流变过程、研究进路,展现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探索和精神世界。 作者以梁启超为研究对象,对其阳明学、墨子学、西方哲学、中国史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做深入分析,并聚焦于其学术研究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旨在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来呈现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过程。此外,作者还阐释了梁启超如何以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来解析各种议题,并以中西比较的方法探索中国的独特性,建立新的学术典范,并最后归结到 新民 新国 与 铸造国魂 的现实关怀。
古典园林是了解中国文明的一扇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花园,寄托着我们对理想生活、与自然同居的向往。 从先秦的高台厚榭到六朝的山庄田园,从唐宋的风雅端丽到明清的曲折婉约,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园林。如今,这些园林少数幸存至今,大多烟消云散,或沦为遗址。 清华大学教授贾珺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重现了古代名园的景观,生动讲述了掩藏在园林背后的故事。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读者可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充分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以及他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梦想。
启功先生书法讲记。讲述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作:《平复帖》《伯远帖》《兰亭序》《上阳台帖》《李白仙诗卷》《古诗四帖》《自叙帖》《万岁通天帖》《书谱》《孔宙碑》《华山庙碑》《瘗鹤铭》《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 一本书领略书法之美。
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是译介、研究《诗经》的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葛兰言从 国风 中选译出 68 首歌谣为例,以年鉴派社会学方法方法,考析了《诗经》中爱情歌唱与古代中国季节和节日的礼仪习俗关联,运用中国古哲 阴阳说 作哲学观照。由此向世人指出这些爱情歌谣 是古代农民村社青年男女在季节性的节日期间赛歌时的男女轮唱 ,进而试图阐明农民与贵族阶层的风俗之间的对立,并联系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流传至今的对歌比赛进行比较论证,来支撑其论点,从而对这些爱情诗篇作出了全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