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书法讲记。讲述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作:《平复帖》《伯远帖》《兰亭序》《上阳台帖》《李白仙诗卷》《古诗四帖》《自叙帖》《万岁通天帖》《书谱》《孔宙碑》《华山庙碑》《瘗鹤铭》《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 一本书领略书法之美。
跨文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来讲述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注重不同时代文化的传承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介绍中华民族辉煌的科技成就,以及整体的、缜密的思维特点,中庸、和谐的深层观念,优秀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伦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着重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生存态势,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利弘扬,以利发展。 学习《中国文化史》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扩大文化史知识面,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初步培养对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的思维素质,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从文化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方法,以适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通够充分地理解过去,投身社会,创造未来,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
本书由湖北大学文化研究所何晓明教授编写。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导言部分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至第十八章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族、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科技、军事、医学、史学、教育、艺术、习俗、交流、革新等不同角度讲解了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特点;结语部分回溯前面的介绍,展望了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书高屋建瓴,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同时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勇于成一家之言。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公选课及历史、中文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又作为知识读物,服务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进程中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国文化必须充分发扬其内在的精神活力,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中国要传承文化传统,推进文化创新,就要确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文化自觉就是要以文化自省的态度认识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问。本书从道用、诚正、中和、仁礼、义利、礼法、知行七个方面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解读,通过读经读史,读人读事,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诠释。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对交际语境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研究。其借鉴了当今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从“语境-语篇互动生成”的视角全面论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实际应用中。
《文化价值论》、《文化悖论》、《价值实现论》本著作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了从“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到“大道哲学全书”,再到“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的过程。这也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但它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修订再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笔者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追求造成的。初写这三本书的动机,是想把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由生物物理领域转向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怎样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思维悖谬)的。做此研究,一方面想解决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一系列中介变量问题;另一方面,想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怎样的文化环境、情境、情势与生活细节发展价值意识,成为意识到的存在者的。这要比德国古典哲学家从“自我”出发,解决哲学知识论或
《文化价值论》、《文化悖论》、《价值实现论》三本著作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了从“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到“大道哲学全书”,再到“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的过程。这也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但它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修订再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笔者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追求造成的。初写这三本书的动机,是想把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由生物物理领域转向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怎样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思维悖谬)的。做此研究,一方面想解决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一系列中介变量问题;另一方面,想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怎样的文化环境、情境、情势与生活细节发展价值意识,成为意识到的存在者的。这要比德国古典哲学家从“自我”出发,解决哲学知识论
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中国绘画常识(精)》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目前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剑桥国别简史丛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始陆续推出的一套插图版国家简史丛书。丛书作者均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学教授或知名专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所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图书权威、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的品种重印多达10余次。我社从中精选10本奉献给读者。 《墨西哥简史》为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墨西哥从公元前1000多年奥尔梅克人早定居、191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821年获得独立、1910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至2000年一党执政局面的结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描绘了这期间墨西哥国内各种宗教文化因素、政治经济派别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历史推进的关系,对其与*邻国——美国的关系也作了着重叙述。
《手绘儒生: 儒林外史 的二十种风雅》以明清时期文学经典《儒林外史》为蓝本,选取其中二十个片段,重新进行文学再创作,汇集成二十篇故事新编,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儒生的二十种风雅。二十篇故事既各自成篇,又藕断丝连,情节更加丰满,构思更加精巧,语言采用现代白话文风格,流畅活泼,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为了满足读者的视觉体验,《手绘儒生: 儒林外史 的二十种风雅》还配有二十幅原创国画插图。作品从每篇故事中,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精心绘制,或小家碧玉,或遗世独立,浓淡干湿,点染挥洒,既与文字故事相得益彰,又具备独立的美学欣赏价值。同时,将二十篇故事所对应的《儒林外史》原文片段,用小楷抄录成小卷,拟放在每篇篇首,作为开篇手札。小卷以竖排繁体写成,套印红色句读标识,风格古典雅致,可单独欣赏,更是读
《生态时代的文化反思》是 学者鲁枢元教授近三十年来在“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所作演讲与对话的精华汇编,多方位呈现了作者面对当下生态危机的观察与反思。作者致力于将“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导入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引进生态学学科,并希冀在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基础上建立精神生态学。作者认为,深陷生态困境的现代人必须 笛卡儿、培根设定的现代性思维模式,跳出“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与“无限发展观”的藩篱,汲取东、西方先民积淀下的生存智慧,让“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期许。 本书作者还尝试摆脱“学院派”某些论证与书写规则,践行蕴含着个人感性与体温的“绿色话语”。
本书从“上下联动”的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分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共六章:章阐述理论基础,即制度变迁理论,为透视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第二章探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演变过程,以及这一传统体制的特征。第三章分析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兴起的条件与表现,包括改革的动力来源、约束条件与路径依赖。第四章分析正式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引出驱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主体问题。第五章提出以“上下联动”来推动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主题,探讨了上下联动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以之观照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障碍。第六章为本书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部分,提出完善“上下联动”创新模式的制度设想与路径选择。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是跨文化交际适应领域的一部理论力作,作者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Young Yun Kim(金荣渊)。她从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当下跨文化适应研究存在的不足人手,阐述构建综合理论的必要性。她借鉴系统论的原理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对跨文化适应的六个关键层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后阐述了该理论对跨文化实践的启示。《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架构清晰,层次分明,包含深刻的人文思想与丰富的理论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