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
.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 万卷书蠹文丛 选取 读书生活 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 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九位 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可见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 20 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何处是江南?言人人殊。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会变迁和离乱 为显著的民国;这里的江南在乡土,立足于乡民直接照面的基层共同体;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渐趋一体的整体格局中观照地域社会;这里的江南在日常,着眼于乡村社会生活的细部。本书以日常诸要素为逻辑依据,首先刻画江南乡民的时空坐落,确认其基本生活单元,接着从劳作与生计、日常境遇、人际关系、婚姻生活、休闲方式和民众观念诸面相进行横向的微观考察,而乡民生活的改进则偏重于纵向轨迹的勾勒, 从研究法的角度对社会史的另类史料和思维方式问题进行专门思考。我们以当时人、当地人、当事人的立场体悟乡民生活的意义,在风土社会与文明世界的关系巾展示江南乡民的日常世界,整合多学科资源以回应社会史的时代和学术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