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湖北大学文化研究所何晓明教授编写。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导言部分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至第十八章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族、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科技、军事、医学、史学、教育、艺术、习俗、交流、革新等不同角度讲解了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特点;结语部分回溯前面的介绍,展望了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书高屋建瓴,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同时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勇于成一家之言。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公选课及历史、中文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又作为知识读物,服务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文化价值论》、《文化悖论》、《价值实现论》本著作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了从“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到“大道哲学全书”,再到“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的过程。这也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但它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修订再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笔者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追求造成的。初写这三本书的动机,是想把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由生物物理领域转向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怎样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思维悖谬)的。做此研究,一方面想解决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一系列中介变量问题;另一方面,想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怎样的文化环境、情境、情势与生活细节发展价值意识,成为意识到的存在者的。这要比德国古典哲学家从“自我”出发,解决哲学知识论或
“剑桥国别简史丛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始陆续推出的一套插图版国家简史丛书。丛书作者均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学教授或知名专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所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图书权威、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的品种重印多达10余次。我社从中精选10本奉献给读者。 《墨西哥简史》为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墨西哥从公元前1000多年奥尔梅克人早定居、191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821年获得独立、1910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至2000年一党执政局面的结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描绘了这期间墨西哥国内各种宗教文化因素、政治经济派别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历史推进的关系,对其与*邻国——美国的关系也作了着重叙述。
本书从“上下联动”的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分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共六章:章阐述理论基础,即制度变迁理论,为透视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第二章探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演变过程,以及这一传统体制的特征。第三章分析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兴起的条件与表现,包括改革的动力来源、约束条件与路径依赖。第四章分析正式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引出驱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主体问题。第五章提出以“上下联动”来推动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主题,探讨了上下联动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以之观照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障碍。第六章为本书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部分,提出完善“上下联动”创新模式的制度设想与路径选择。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
《人文学丛书: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第三辑)》主要内容包括:约翰生的全球化思想探源、全球化趋向的多元文化、全球化是旅行的世界、约翰生思想的启示意义、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信仰、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规范、全球化与南粤文化身份、古代北方文化的南粤化进程、近代西方文化的南粤化因素、现当代南粤文化的突出建树、南粤民族与民系的文化身份等。
Lif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brings almost everybody into contact with people of othe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has evolv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putting a new emphasis on learning for communication, 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book argues that a further evolution is requir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ffects of engaging with otherness, of encountering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social values and behaviours.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learners need to acquir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oo.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re two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book is to define in precise detail what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volves. what new role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has in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at competence. and how their proficiency can be assessed. It suggests a detailed approach to the d
How can we envisage a new language and culture pedagogy that breaks with the tradition of viewing language as part of a closed national universe of culture, history, people and mentality, and begins to see itself as a field operating in a complex and dynamic world characterised by transnational flows of people, commodities and ideas? Initially, to understand the field and its current challenges, we must understand its history, and the first part of this book contain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the intemational field of culture teaching- the first historical treatment of this field ever written. The next part of the book focuses on how we can build a framework for a new transna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pedagogy that aims at the education of world citizens whos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cludes critical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awarenes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辅助齐桓公,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春秋时代霸。管子的思想精华可以精炼表述为富强,就是民富国强,即治国理政的目标,是让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这是在东周列国竞争时势下的必然选择。管子的治国之道,培育了善创造有作为的中国人。
本课程主要分为 文化学理论与方法 和 中国文化样式学习 两个部分。应该说在 传统文化 部分,主要侧重于对文化学意义上的学科认知,是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文化意识形成、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文化变迁的全过程。文化认同或文化共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文化整合来实现,逐渐缩小文化差异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对于文化的学习、适应、理解与宽容,则是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必然途径。在文化差异存在的现实社会中,文化是平等的、多样的,文化差异性是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弱势文化逐渐被强势文化所融合。而在 文化传统 部分,重点介绍中国民俗与地方文化、语言文字与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中国法制文化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将重点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
本书秉持“ 视野、本土情怀”,遵循功能等价的比较分析原则,探讨域外 就业优惠的法治实践与法律原理;考察就业优惠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制度演进脉络,分析就业优惠的司法技术与法律方法;探讨就业优惠的法理基础与哲学思辨,揭示结构性就业障碍的时代挑战;剖析平权法治建设与族群关系治理之间的辩证关系,验证化群体利益分歧为理性法律博弈的可能性;总结域外就业优惠的法治经验与历史教训,探索中外就业优惠法治建设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我国就业优惠的制度优势与主要挑战,指出完善我国就业优惠的现实需求、历史机遇与法治方法;挖掘加速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的本土制度资源与域外法治经验。
梁原草编著的《穿越时空的声音--北京师大附中师生谈传统文化》讲述了: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北京师大附中坚持以传统文化学 习为主题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演讲者既有学生也有教师;既有学校管理工作者,也有学校图书馆、档案室、 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穿越时空的声音--北京师大附中师生谈传统文化》收录了这些演讲中的精彩 之作,以“君子不器”、“仁者不忧”、“刚健不陷”、 “和而不同”、“天道酬勤”等主题依次展开。 北京师大附中依据自身学校特色、按主题开展“国旗下讲话”等类似活动的经验和思路,可为其他学校开展传 统文化教育及校园特色课程活动借鉴。
本书是作者 2015 年至 2018 年间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与批评的*成果。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趋势、学术与评价的热点难点、以浙江为样本的网络文学地域研究、IP 研究等内容作了着重阐述,可一窥当下网络文学场域之前沿。此外,对网络武侠小说史、网络文学研究史等,也有初步探索,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的文章。本书与作者 2017 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相衔接,体现了夏烈作为国内 70 后文学评论家和网络文学研究代表人物的系列性建树。
本书主要对各种固体废物的开发利用、处理系统工程及技术方法,包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法、主要设备和*终处置等进行介绍,并提出了固废处理的现代化建议。本教材内容共分为6章,主要包括:概述、力学与液压基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作业污染控制工艺、填埋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填埋场数字化管理、填埋场现场运行管理制度等。本教材可作为固体废物处理工(生活垃圾填埋)(三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教材,也可供本职业从业人员培训使用,全国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可以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