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由作者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主要的成果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包括《周易义证类纂》《诗经新义》《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尔雅新义》《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离骚解诂》《天问释天》《楚辞校补》《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璞堂杂识》《禺邗王壶跋》等共二十五篇。体现了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学养。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内容包括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五帝时社会状况 三代以来首服 身服 足服 饮食 周时车马 五帝时社会状况 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代发展的顺序,从先秦古歌谣谈起,止于清代民歌,依次对从先秦至清代诸朝中国的歌谣、民歌、歌赋、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俗文学样式,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 何谓俗文学 古代的歌谣 汉代的俗文学 六朝的民歌 唐代的民间歌赋 变文 宋金的杂剧词 鼓子词与诸宫调 元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宝卷 弹词 鼓词与子弟书 清代的民歌 。
本书搜集中国近现代(清末民初)修辞学文献,择其*精当者加以整理。主要包括《演说修辞法》《修辞学教科书》《文字发凡》《修辞格》《国语修辞法概述》《修辞学和语体文》等。这些文献是清末民国时期现代修辞学经典文献中*核心的部分,对今天的修辞学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柬埔寨语讲中国文化》为\\\"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教材之一,可作为柬埔寨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教材,也可以成为柬埔寨读者了解中国的普及性读本。本书图文并茂,通过难度适中的材料,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历史概览\\\"\\\"哲学与思想\\\"\\\"语言与文学\\\"\\\"艺术与文化\\\"。每个单元在\\\"概说\\\"后,分小节详细讲解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每节课文之后,设有生词表、文化术语、延伸阅读、思考题等板块,以方便课内外学习及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文化中心 )原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2015年,文化中心更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专业化智库之一。2003年,为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文化中心创办内刊《文化政策调研》,发表了大量研讨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参考国外文化政策的得失、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思路的文章。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政策调研》成果的选编,展现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年来在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政策咨询方面的重要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
2016年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 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 为主题,充分利用座谈会、论坛讲座、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运用电影、电视、歌曲、戏剧、小说、诵读、动漫、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表达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增强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本书撷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项目,希望通过展示与分享,展现我国高校在2016年传承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方面的成果。
吉尔特·霍夫斯坦德教授是国际社会科学刊物索引前百位常被引用的作者之一,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本书的版于1980年推出,旋即成为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畅销经典著作,其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次引进的是第二版。作者通过在五个文化维度上的对比和研究提出,人们的“心智程序”形成于童年,受到家庭影响,并在各种组织体制中得到强化。在第二版中,作者引入大量全新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存在于50多个现代国家及其国民之间的思维和社会行为上的异同,将探索价值观上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扩大到了探索行为、体制和组织领域中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提升了本书的跨学科影响力。
《生态时代的文化反思》是 学者鲁枢元教授近三十年来在“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所作演讲与对话的精华汇编,多方位呈现了作者面对当下生态危机的观察与反思。作者致力于将“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导入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引进生态学学科,并希冀在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基础上建立精神生态学。作者认为,深陷生态困境的现代人必须 笛卡儿、培根设定的现代性思维模式,跳出“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与“无限发展观”的藩篱,汲取东、西方先民积淀下的生存智慧,让“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期许。 本书作者还尝试摆脱“学院派”某些论证与书写规则,践行蕴含着个人感性与体温的“绿色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