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 以心带史 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 吃货 的苏东坡的一生。 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 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晚明年代,群星璀璨,张岱无疑是其中最明亮耀眼的那一颗。三百多年后,以半生遍读其著作、深受其影响的老桥,潜心追寻张岱的美学世界,从行旅、美食、戏曲等九个维度叙述、追忆张岱的日常生活。通过刻画张岱的人生经历,指出张岱美学观念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五十岁之前身居世家的优渥安逸,到清兵入关、绍兴沦陷后的颠沛流离,归隐山林后潜心著述,终臻化境。让我们跟随老桥,沿着张岱昔日的足迹,踏西湖雪,沐秦淮月,擎龙山灯,过金山夜 在湖山之间,缓步穿行,逐一领略张岱传奇一生的绝美风景。
《寻隐日本》是日本美学大家白洲正子的代表作。她漫步于近江、京都、大和、越前的隐匿秘境,深受古典之美和居于其中的人们悠然脱俗之魂触动,写下了这本随笔文集。 本书初版于 1969 年,时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心变得浮躁,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变得随波逐流:人们一窝蜂的挤向所谓景点,踩点式地观光,并不太在意眼前的风景和背后的文化。有感于此,白洲正子与《艺术新潮》编辑部合作,展开了这段为期两年、轰动一时的《寻隐日本》之旅。 在这本书中,白洲正子走进了一个被自然、历史和信仰守护的神秘世界。她走遍吉野、葛城、伊贺、越前、滋贺等地,拜访尚未被世俗惊扰的古老村庄、神社古寺,探访山河风景,聆听自然的细述,淡然讲述日本的历史、传承与风俗。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文集,而是只有身兼能乐演员、古董鉴
一代文豪苏东坡,是个琴棋书画诗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论起东坡的生活趣味,多谈起他的美食与酒,而对东坡在饮茶一道上的品位与情趣,少有谈及。其实苏东坡爱茶爱得紧,对茶叶、用水、茶器、同饮之人都很讲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苏轼的诗词文章中也处处有茶的身影。苏东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发展繁荣、宋人生活美学的一面镜子。 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细细梳理了苏东坡与茶相关的50余篇诗、词、文章,辅以权威注释、白话翻译,细细钩沉出一个精细、闲雅、清欢、充满人情味的东坡茶世界。以茶喻人,最重要的是 清白 ;以茶喻生活,最佳的滋味是 清欢 。
本书为张信刚 大丝路行纪 系列的第一册,着眼于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 草原丝路由贯穿欧亚大陆北部的大草原连接而成,东起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西端则是注入黑海的第聂伯河下游地区。这片广阔的大草原,孕育了欧亚大陆历史上独特的文明风景。 本书主要依托于作者四十多年的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之成果,行程上万公里,涉及草原丝路上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掌故。从内蒙古到宁夏,从贝加尔湖到阿尔泰山,从哈萨克草原到黑海-里海草原 作者有感于草原丝路上多样的风土人情与地理风貌,用镜头记录下数十年间的时代变迁,以深厚的笔力观照古今,爬梳不同文明间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串联起一张广阔浩瀚、流动不居的草原文明地图。
《读库》2021套装包含2021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101》-《读库2106》,一共四十二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1999年,在外打工七年的田维堂回到贵州老家结婚生子,当农民种地的日子过得依然艰难。一年多后尝试做生意、当学徒,并不顺利,2003年初,怀揣着 赚够一万块钱就回家 的梦想去了上海闯荡。在《上海浮生》里田维堂回顾了自己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的九年光景,从跑户外广告到卖保险做房产中介,再到报社的广告部,还去参加电视台的海选节目,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在上海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一家人觉得日子有奔头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举家回乡。 《1583-1592》可以看成是汪小智对中国和欧洲这十年间若干关键时点历史演进 的比较研究,这种打通时空的历史写作,展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不同空间,东
启功先生诗词讲记。介绍汉魏六朝诗、初唐诗、盛唐诗、中晚唐诗、明清诗、清代子弟书,鉴赏《诗经》《饮马长城窟行》《敕勒歌》《落花诗》《临江仙》《圆圆曲》《忆真妃》《东海渔歌》 一本书领悟古典诗词之美。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克莱夫 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 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 ,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 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 ,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
本书是奢侈品文化撰稿人李菲的自选集,四十篇文章依Attitude、手表、珠宝文化三大线索展开,是一本高格调、有趣有料的时尚文化随笔集。作者以诸多一手体验和审美体悟,融入自己对历史、艺术、设计、文化等的深厚理解,融汇成别具特色的奢侈品 观看之道 ,带领读者了解奢侈品的历史和特点、探讨审美的变迁,也风趣、辛辣地表达自己对待奢侈品的态度。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钱选、石涛、倪瓒、八大、马远、陈洪绶、夏圭、法常等画家及其画作的介绍,将这些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诉诸笔端,读来颇令人感怀。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多米尼克 洛罗旅居日本期间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禅宗,缀以哲人隽语,洛罗详述了回归简单生活的方法。自2005年出版以来,本书被翻译为多国语言,畅销海内外,此次出版为全新中文译本。
澳门历史城区不但具有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独特景观,而且是集合不同种族、思想、信仰、文化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文化空间。 单霁翔 本书以 文化空间 为主题,讲述澳门 小港湾,大奇迹 的时代故事,全方位展示澳门城市肌理和地域风情。在历史与现代、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民俗、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内地与澳门的交融中,展现澳门城市精神和文化坚守;同时澳门大三巴、妈祖阁、非遗工艺等在书中一一展现, 澳门成就 澳门经验 穿插其中,为读者展现一个 背靠祖国、面向未来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澳门。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许风雅,几许落寞,或许是我们某一刻的心情和渴望吧。
《读库1503》刊发过蒂姆˙厄班的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 ,文中谈到未来的几十年将发生比我们预期多得多的变化。2022年11月底,OpenAI公司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上线,引起网民狂欢,短短时间内的改进版本亦让人瞠目结舌。而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词被正式提出,至今才六七十年。《达特茅斯之饼》中,晨星和羊顿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综观目前已经实施和使用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当下的人工智能仍有许多局限性。 骆淑景的家乡在河南省卢氏县东坪村(《读库1703》曾刊发其父辈故事 盲流 ),村子里一共有十四个寡居的女人。前年四月份开始,骆淑景至少每半个月要回一次村子,有了机会经常和这些女人们见面,拉家常,她选了其中十位个性比较鲜明、故事比较突出的作为采访对象,《寡居》记录的是她们在村里的生活
本书是一本梁漱溟先生的读书心得,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 梁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 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狗和猫为什么关系不好?野猪和蝮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的寿命是如何决定的? 让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为之惊叹的知识巨匠南方熊楠,他以传统生肖动物为对象,以古今中外的典籍传说为引子,以独一无二、天马行空的文字为工具,把壮观惊人的知识全景铺开展示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体会到一种畅游在浩瀚知识海洋中的快感。 历时十年,南方熊楠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却也因为后没能面世的关于 牛 的描写而成为日本学界津津乐道的未解之谜。
“十三邀”作为一档现象级人物访谈节目,自2016年启程,迄今已陪伴我们走过八年。作家许知远深度采访 外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分别为:《站在历史的远处》《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和《人生的定义性时刻》。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诞生于特殊时期的这些珍贵对话,在保持精神与思想之问的同时,尝试去往 辽阔的世界,踏足 陌生的领域,进入 真实的生活,倾听 丰富的语言,袒露 率真的自我。 世界在变,“十三邀”在变,许知远也在变,不变的是对话本身。世界是一场无尽的对话,在对话中观察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和我们
李白一生写过大量的饮酒诗,其中知名度高的当数《将进酒》,这首充分展现李白诗歌艺术神奇魅力和根本思想的千古名诗,也是雷武铃老师认为进入李白诗歌世界的最好途径。它的起与结,情绪强烈,悲伤劈天盖地而来,中间尽欢高歌而饮,又在弥天痛苦中而终。雷老师逐句分析此诗,带领读者领略李白如何一层一层推进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强有力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 1921年,美国作家哈罗 斯登司在《美国和年轻知识分子》中提出: 我们的知识分子去哪儿了? 半个世纪后,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拉塞尔 雅各比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知识分子的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和传播手段,如果不再为公众所熟悉和理解,那知识分子作为社会道德良知的管道也就关闭了。他们退出公共生活的前沿和批评阵线,专心教书育人搞学术,但学院却没能成为独
《饥饿的高中》和《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是相隔二十多年的两代人对高中生活的回忆:一个是1990年复读一年后考上高中的农家子弟,他的高中学习生活极不丰富,没有辩论赛,没有读书日,没有英语角,没有数理化竞赛,没有课外班,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委屈;一个是初中就立志一定要考上衡水中学最终如愿于2014年入学的县城姑娘,然后过上 监狱般 的生活。二十四年的跨越,外部环境已天翻地覆,看似选择更多,内里却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在,更有某种力量在缩紧。 2022年底,郑州的 二砂文化创意园 因计划改方舱而翻红,众多媒体的聚焦让久已尘封的巍峨厂房重新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下。人们知道这里曾是亚洲z大的砂轮厂,由东德援建而来,却不太清楚其建设初期那段曲折的历史。童欣整理史料并实地走访,写成《二砂建设始末》,讲述二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