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种营生》中常宁回忆了自己父亲这一辈子从事的行当,从种菜开始,以清洁工结束。作者常宁算是典型的 六八一代 ,走出农村到城市的大企业工作;老父亲四十年代出生,年轻时爱闯荡,壮年赶上改革开放,算是当时较早富裕起来的农村能人,凭着自己的感觉,为养家糊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搞,忙碌一生,也辛苦一生,晚年却认为过了自己不满意的一生。本文虽是常宁所写的家族故事,也能从中看到父亲那一代人的生活轨迹。 《百年前的交游》(刊于《读库2101》)的作者刘涛,除了收藏民国名片,还收藏民间书信。2013年他在上海文庙淘到八册装订好的书信,是周素锦女士从香港寄给上海亲人的,从1956年10月5日到1976年12月28日,跨跃二十年,共三百余封,近四十万字。刘涛和百合一起梳理这些家书,在《素锦的香港往事》里缓缓再现她在香港生
《读库》2021套装包含2021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101》-《读库2106》,一共四十二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1999年,在外打工七年的田维堂回到贵州老家结婚生子,当农民种地的日子过得依然艰难。一年多后尝试做生意、当学徒,并不顺利,2003年初,怀揣着 赚够一万块钱就回家 的梦想去了上海闯荡。在《上海浮生》里田维堂回顾了自己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的九年光景,从跑户外广告到卖保险做房产中介,再到报社的广告部,还去参加电视台的海选节目,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在上海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一家人觉得日子有奔头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举家回乡。 《1583-1592》可以看成是汪小智对中国和欧洲这十年间若干关键时点历史演进 的比较研究,这种打通时空的历史写作,展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不同空间,东
本书的作者是常沙娜,她的父亲是常书鸿。他们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挚爱的敦煌。这是一部浸润着理想和亲情的书,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文化追寻的书,是一部闪耀着艺术光芒的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遥远的敦煌、我们的敦煌、永远的敦煌)是常沙娜对人生的回顾,主要记述了父亲常书鸿和作者两代人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从中亦可见许多大师的身影与风采;其间载入大量珍贵原版照片,部分首度面世,鲜活呈现了人物与时代的风貌。第二部分(传写敦煌情、纤毫入画图)以大量珍贵画作、手稿,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传承。第三部分(一花一世界、古韵扬新风)以大量原创平面及立体作品,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开拓与创新。书末辅以常沙娜年表,读者对作者生平及学术道路可一目了然。全书文笔优雅、情感
《读库》丛书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自2006年正式出版,每两个月推出一辑,每本正文317页,共约30余万字。 2015年的《读库》已经出齐,共六本,从《读库1501》到《读库1506》。内容涵盖广泛,有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考察报告,有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系列文章,有对电子竞技游戏的挖掘,还有对现代和未来科技的思考,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