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俞敏洪与周国平、李玫瑾、李开复、郝景芳、余秀华等人物的对谈录。截至本书出版,老俞已经与人文、科技、商业等领域大咖对谈超过100期,累计有1亿人观看过对谈,几百万人参与了讨论。本书甄选了其中31场对话,向读者还原了这些头脑碰撞时刻的酣畅,以及他们话锋背后的思想沉淀。 老俞很会提问,洞悉人性,张弛有度,看似简单,大有学问。 他和刘大铭聊苦难: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和陈行甲聊热爱:越是浮躁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越追求纯粹; 和陶勇聊理想: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和余秀华聊诗歌:要把内心涌起的浪花记录下来,只有诗歌能够表达; 和周国平聊孤独: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神,要让那个更高的自我,来审视这个具体的自我; 和尹烨聊基因:人类进步的本质
本书是奢侈品文化撰稿人李菲的自选集,四十篇文章依Attitude、手表、珠宝文化三大线索展开,是一本高格调、有趣有料的时尚文化随笔集。作者以诸多一手体验和审美体悟,融入自己对历史、艺术、设计、文化等的深厚理解,融汇成别具特色的奢侈品 观看之道 ,带领读者了解奢侈品的历史和特点、探讨审美的变迁,也风趣、辛辣地表达自己对待奢侈品的态度。
一代文豪苏东坡,是个琴棋书画诗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论起东坡的生活趣味,多谈起他的美食与酒,而对东坡在饮茶一道上的品位与情趣,少有谈及。其实苏东坡爱茶爱得紧,对茶叶、用水、茶器、同饮之人都很讲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苏轼的诗词文章中也处处有茶的身影。苏东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发展繁荣、宋人生活美学的一面镜子。 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细细梳理了苏东坡与茶相关的50余篇诗、词、文章,辅以权威注释、白话翻译,细细钩沉出一个精细、闲雅、清欢、充满人情味的东坡茶世界。以茶喻人,最重要的是 清白 ;以茶喻生活,最佳的滋味是 清欢 。
本书聚焦近代上海茶馆,运用报刊、笔记、指南书、竹枝词、图像、小说等多样资料,呈现茶馆在都市化进程快、中西交汇激烈的上海城市中所拥有的丰富而独特的面貌,展示茶馆空间与都市社会、文化之间的交织互动,以及茶馆空间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启功先生诗词讲记。介绍汉魏六朝诗、初唐诗、盛唐诗、中晚唐诗、明清诗、清代子弟书,鉴赏《诗经》《饮马长城窟行》《敕勒歌》《落花诗》《临江仙》《圆圆曲》《忆真妃》《东海渔歌》 一本书领悟古典诗词之美。
没有什么比古代丝绸之路更能激发我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本书作者耗时一年,亲历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7座城市:洛阳、西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 25万字,数十幅高清图片,再现丝路上的城市、文明、民俗与特产。 以独特的视角,散文的笔法解读人类史上伟大的商贸通道。各文章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既有历史回放,又有现实镜头。历史典籍和文物建筑相互印证,展示了丝绸古道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
海南,是我国的育种圣地。目前,全国每年有逾8000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制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三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到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 60多年来,以袁隆平、吴明珠、颜龙安、谢华安、李登海、郭三堆等为代表的南繁人以 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 的南繁精神,创造了多项种业奇迹,筑牢了中国饭碗坚实的底座。 为了创作此书,作者深入北京、湖南、湖北、新疆、河南、海南等多地采访,历时近三年,行程三万公里,采访近百人,饱含深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南繁故事以及南繁人的家国情怀
启功先生中国画讲记,讲述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名画:《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匡庐图》《潇湘图》《小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龙袖骄民图》《富春山居图》《楝亭图咏》卷 一本书读懂名画之美。
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启功写给大众的国学文化通识课。北京民间有一句谚语,批评知识不足、发言错误的人: 他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启功借用这个谚语,称那些最浅近、最常见的知识为 猪跑学 。本书为启功的 猪跑学 讲记:文学源流、思想变迁、文化艺术、典籍巨著是怎么回事,《论语》《千字文》《红楼梦》该怎样去读 寻觅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根脉,一本书读遍文史哲艺。
本书甄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
本书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廊桥不仅仅是公共建筑,更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图腾。本书作者亲历亲历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十七座典型廊桥,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曲折历史,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风水文化、宗教信仰、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自己寻访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利于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廊桥的灿烂历史和保存现状,引发对廊桥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余秋雨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虽然内容宏大艰深,但是以音频课程向公众播出之后,收听人次很快达到了六千万,受欢迎的热潮创造了当代文化传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编写、增删,于是有了这套《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全书以历史脉络、人物故事、人文知识点和古代文学选读为核心内容,分为三册:《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
本套书为台湾作家蔡适任定居撒哈拉,用在地视眼观察和研究沙漠后写就的关于沙漠风俗、风物、现状、历史等的记录之书,分为《沙漠化为一口井》和《人在撒哈拉》两本。 《沙漠化为一口井》本书以作者旅居摩洛哥,前往西撒哈拉工作和旅行期间的见闻为素材,以作家三毛关于撒哈拉沙漠的作品为对照,通过对作者与西撒哈拉土著撒拉威人的交往、撒拉威人对自己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态度等的叙述与记录,表现了西撒哈拉独特而充满魅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风物、传统民俗,介绍了西撒哈拉的历史,并追踪三毛在西撒哈拉的生活遗迹和生命历程,讲述了不同于三毛深情绮丽的人生与文学传奇的,具有在地观点、田野深度和独特女性视角的现代沙漠故事,其间渗透着作者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人在撒哈拉》主要以作者定居摩洛哥的梅如卡后,前往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文物藏品里均能得到印证。紫禁城有丰富的文物收藏,这些文物所体现的是中国艺术的高水平。例如建筑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鲜明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砖石结构建筑;绘画艺术往往表现人们内心世界而具有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书法艺术作为深奥的艺术形式,在全世界从没有的:瓷器、珐琅器等制造技术,玉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体现东方文化的审美特点;戏剧和音乐文物也都展现出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境界。自古“得人者兴”,故宫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文物藏品的保管展陈、故宫学的研究弘扬都离不开一代代“故宫人”的努力付出,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公众共同担起的保护遗
建国70周年大庆之际,央广文艺之声准备推出一档节目,通过讲述10处文化地标的70年发展变化,展现70年来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在制作节目的同时,文艺之声也联合图书。书中选取了10个我国文化领域*代表性的 文化地标 ,如国家图书馆、首都剧场、天桥剧场、中山音乐堂、北京展览馆、工人体育馆、长安大戏院、首都电影院、自然博物馆、北海公园等,这10个文化 文化地标 ,见证了我国在出版、话剧、歌剧、美术、音乐等多个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成果。本项目的内容中,细致解读了 地标 们的前世今生,邀请与之一起成长的员工、市民来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文化故事。通过一处处建筑的历史变迁,一次次文化活动的辉煌回顾,一位位百姓的亲身感受,以小见大,贴近生活,真切而深入地展现中国人民70年来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建国以来,特别
《百科日历2024》是漫画式科普开创者陈磊(混知哥)及其主创的混知团队,为新年打造的全新作品! 不仅是日历,更是一本有日历功能的漫画大百科,全书366个知识点,涵盖历史、地理、生物、化学、数学、经济、国学等各个学科,翻完366天,让你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超有梗的漫画解读,化繁为简,一天一页纸,就能讲透一个知识,让你1分钟就记住,完全是《半小时漫画》的精华版,有了它,从此学习快人一步!
《文本张爱玲》的研究,来自作者张小虹阅读《小团圆》后的提问:为什么大部分的批评家(包括众多的女性主义学者)”读不懂“《小团圆》?由此,她从解构张爱玲的本名与真人实事开始,展开“文本表面”跨语际与跨文化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隐藏在张爱玲文本背后的真实张爱玲,以及她借由文字在20世纪20年代的性别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前四章以张爱玲家族史与女性家族成员为主轴,后数章则针对张爱玲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旨在透过语言文字作为“文本表面”的繁复交织,以开展对宗法父权作为文化机制与语言机制的双重批判。
本书主要为旅行散记,共分三辑。第 辑 近似虚构的旅行 主要叙写作者在青海、井冈山、横峰等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颇具文化意味;第二辑 乘慢船,去哪里 则将视野放回江浙地区,记叙近几年来在江浙各地的行旅见闻和思考;第三辑 河山海四记 以河、山、海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与河、山、海相关的早年生活和行旅故事。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 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 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 伊 巴纳耶夫的一部文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 黄金时代 ,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1996 年 10 月 1日,一个名为 电影 101 工作室 的影迷社团在上海成立,初社团成员仅有七人,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与电影相关的活动,包括小规模包场放映、 自行制作印刷影评杂志等等,活动经费源自主要成员为媒体写稿的稿费。在 2000 年前后,发展壮大成拥有全国近千名会员的国内有知名度的大型影迷社团。2016 年,将迎来电影 101 工作室成立 20 周年,电影 101 工作室成员有意通过图书的方式,对电影 101 工作室过去的历程进行回顾。既可以为 1990 年代至新千年初的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迷影文化做一次完整的梳理,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也对于新一代的影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集中汇集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和策展人徐鸢(妖灵妖)、《冰河追凶》的制片人平辉、利欧元力影业总裁杨璐、克顿影视副总裁的杨一敏、独立书店 2666 的创办人刘磊、《韩
本书考察中国古镇古村落现状,提出保护古镇古村落的方法。近20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古镇古村落的消亡进入了高潮。中国的古镇古村落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在关乎传 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带着这份焦虑和这份责任,作者先后深入全国25个省建设,古镇古村落的消亡进入了高潮。中国的古镇古村落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在关乎传 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带着这份焦虑和这份责任,作者先后深入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00个古镇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并总结了全国各地拯救古镇古村落的经验。
《书的诱惑》收入黄仕忠教授求学、读书、怀人、寻访文献等的随笔、序跋文数十篇,并 附录 新闻报道和郑尚宪教授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所撰序言各一篇。 本书所收文章涉及黄仕忠教授求学与探索学术道路上的感悟与思考、对师辈学者的追记,以及在海内外寻访稀见戏曲类文献的经历与整理出版过程、日本学人近代以来在中国搜集寻访文献的故实等,在整体上轻松活泼的文字中,处处可见其身为学者的学术成长经历及严谨求实的学术感悟,可以为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黄仕忠教授的治学经历与学术思想发展提供鲜活的资料,也可经由文字对黄仕忠教授学术之外的生活温情有更多的体会。 本书在写作上既有学者的谨严,也有学术之余轻松愉悦的日常之思,总体内容丰富、文笔轻快,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