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人生,人生小历史。南怀瑾讲中国智慧系列之《历史的明暗》,从社会制度、政治谋略、人生哲学、权力本质、王朝兴替、开基立业和帝王治术七个维度,讲透中国传统体制下的发展、管理和生存哲学,揭示历史大智慧! 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先懂得我们古代的历史,明白我们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观察历史上个人与组织的成功失败,这本《历史的明暗》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编成的。 南师认为,任何学问都有两面,历史也是如此。越是明亮的地方,也越有黑暗。看不见的、黑暗的里头往往都有东西。本书精选南师读史心得,展现国学大学眼中的历史正面与侧面。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权威的*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本书是反思中国文化劣根性的经典之作。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是人间留不住》是 郦波品诗词与人生 系列之三,郦波精选18首经典古诗词,讲述诗词带给我们的真,带给我们的善,带给我们的美。在书中,你可以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与纳兰容若、王国维感慨*是人间留不住,当时只道是寻常;还可以与陆游同坐,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买杏花;与潘阆一同观潮,看弄潮儿勇立潮头;更能够与于谦、况钟、秋瑾携手,两袖清风为人民,抛热血只为家国!讲人生五味,说世间温情。郦波透过积淀了千年文化的绝美古诗词,带领读者一起追寻传统的初心,共同感知那葆有赤子之心的诗词灵魂。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对于禅宗,对于这些公案故事来说,我是这些依然生机盎然的中华宝贵财富的受益者。她让我毫不迟疑的抛弃了悲观厌世的沮丧,而将愉悦的微笑迎回了心头和脸上。这便是《坛经》里面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的一个现代注解。所有的困苦和烦恼,都是心生。心念一转,立即可以转魔成佛。 在禅的引领之下,我的诗歌写作走上了 现代禅诗探索 一路。或可慰藉的是,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现代禅诗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明确方向性的诗歌流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条清新的溪流,给这个日渐浮躁和荒凉的园地,涂抹了些许的新绿和希望。 也由此,我同样寄希望于禅的种子,能够散播到更多浮躁、迷茫、苦痛、沮丧甚至绝望的现代心灵中,让有缘者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生命中能够洞开一扇智慧之窗,流进新鲜的绿色和空气,让沉沦日久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 和合气西方重 分别气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人。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不可不加以讨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过滤了人生的苦难与尴尬,几度风霜雨雪,多少成败得失,不妨聊作一笑,云淡风轻。 幽默小品真正独立存在,当从邯郸淳的《笑林》始,继之有《启颜录》《艾子杂说》《籍川笑林》《雅谑》《笑林》《应谐录》《雪涛小说》《笑赞》《古今谭概》《笑得好》《笑笑录》《笑林广记》等,或为创作,或为辑录,有意为之,蔚为大观。 幽默小品和笑话,二者很难*界定。一般来说,笑话多半能一箭中的,触发笑点,但也往往一笑了之,只是皮肉之笑,比较浅露。而幽默小品则常常不动声色,言简意赅,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富含哲理,较为深邃。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范曰: 洮之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潜心研读《老子》的感悟体会、心得笔记。作者满怀对先贤的敬意,从哲学的高度,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学习运用老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有武器 观 ,深入分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力求站在老子的立场,尽可能按老子的本意解读《老子》,在反复研读、不断推翻自己旧观点的基础上,逐步体悟老子之 道 的精髓、参透其奥妙,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思维逻辑和行文风格、表达方式。作者从《老子》原文的基本词义入手,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 玄之又玄 老子之 道 的密码,让读者轻松地开启老子之 道 的 众妙之门 ,领略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之道、利而不害的为人处世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益寿之道。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 语录 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 语录长编 ,以期起到 材料类编 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 语录体 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 种族、历史 阶层、历史 文化、历史 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 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小品 , ,大抵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譬如刻舟求剑、曹冲称象、杯弓蛇影、请君入瓮、铁杵磨针等故事,皆曾见于小人书中,后来读到原文,方能对应幼时记忆,豁然有所领悟。我们每个人的文学启蒙,大概都是从那些小人书开始的。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也,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吕不韦《孔子困于陈蔡》 岂男子固薄而妇人固厚哉?男子溺于世而离于天者也
“娱乐至死”的风气正在席卷着全球。精神的分量日益轻薄,感情的滋味愈发寡淡,华而不实、浮而不定的物质享乐风气,也正在侵蚀着我们高贵的文学艺术传统……时代呼唤文人的情怀,翘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文人的情怀》荟萃 2013 年以来,著名作家熊召政“中国文化”演讲文稿近 20 篇,通过解读中国历史人物和经典诗文,“珍珠”串线,阐释中国文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品格和情怀,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人的忧患与焦虑,兴奋与冲动和文化竞争力与文化认同等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字诙谐典雅,谈古论今,高屋建瓴,发人省思。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助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故宫出版社、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融媒体)、“道中华”将《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刊发的“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一季)17篇文章结集出版,联合推出《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一书,以飨读者。
本书内容是畅销书《中华经典十三讲》的延续。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时代价值,将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放在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中,不仅回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如何建构的问题,还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做了思考。作者强调,只看当下,永远有各种扰动;远眺未来,看清大势,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优选层。
四时风物,皆有可观,八方山水,形胜各具。看古人穿衣吃饭,而知岁时迁变;观市井日常琐屑,而识人情往来。本书从历代文人笔记中,选录数十篇风土小品文,分为汉唐民风、两宋市声、明人风土、清代风物四个部分。 一般而言,风土笔记之文多叙日常琐细,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记载岁时风俗、市井人情,一类摹写山川形胜、风物土宜。前者体例多以时序为纲,以杂书所记风俗事宜关涉节序者按月分隶;后者则专录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诸事,勘验遗踪,稽考逸闻,以期订妄存真,阙疑传信,而凡涉及乡情风土者,亦悉案门载录,尤足以藻绘山川,追溯风流。 中秋夕,妇女盛装出游,携榼胜地,联袂踏歌。里门夜开,比邻同巷,互相往来。 逮鸡声唱晓,犹婆娑忘寐,谓之走月亮。 袁景澜 《走月亮》 京师五月榴花正开,鲜明照眼。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部分论述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以及中西文明之间的对话;第二部分进一步梳理儒道两家思想资源中所潜涵的生命哲学与价值体系,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系列化开辟道路;第三部分系统地论述具有中华文明本体论意义的易学本体论诠释以及儒学精神的创化;第四部分讨论儒家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施为与展开;第五部分是有关管理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探索。 成中英先生在治学上既得力于方东美先生全球文化的大局观与整体观,又颇具文化自省与民族兴亡意识,力主复苏儒道两家健康饱满的生命精神,阐扬以人为本、诚信、中庸、仁者爱人等核心价值观念,关注儒家本体的求知、笃行,在当今世界多元互通的背景下构建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平台。在对待中西古今的问题上,成先生强调当今的学人应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向古代的文明
姑妄言之姑听之 ,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 爱听秋坟鬼唱诗。狐妖精怪,仙魅神鬼,折射的原是人生百态,人的喜怒哀乐、贪痴嗔憎。在鬼魅的荒诞世界里,看到了人间的真实。 或许对古人来说,还有另一世界能让人离此世而栖身或托寄灵魂。不如将此世彼世乃至万世看作一世,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无人真正离开,只是生者有所知亦有所不知而已。于是将其怪而异者志之,就有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志怪世界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夜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 相思树 。相思知名,起于此也。 干宝《相思树》 雪峰公自往视之,拱手曰: 赏花韵事,步月雅人,奈何与小人较量,致杀风景? 语讫寂然。公叹曰: 此狐不俗。 纪昀 《狐赏牡丹》
本书以观众的视角观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越剧在上海的生存与发展,为越剧史研究添上了极为重要的一块 拼图 :对越剧观众群体的考察。作者以受访者在上海观剧的起始时间为首要标准,兼顾分散性与多样性,筛选出访谈十余篇。这些访谈共同构成了一部活泼而亲切的越剧观众口述史,包括当时越剧演出、观众构成、辐射面、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审美风格的形成、观众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丰富信息。访谈录采用口语语体,并保留了部分沪语表达,读来生动亲切。本书不仅为越剧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也可作为通俗读物,让普通读者或越剧爱好者对当时上海越剧的生存状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本书初版在越剧研究者和爱好者当中反响颇佳,且受到海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次增订版除修改初版中的错误、增补注释、替换部分高清图片之外,还新增一篇2023年的
《满族图案》以图谱形式为主体。经过近20年的积累,著者汇集满族衣食住行中的图形,涵盖了动物、植物、器物、文字等类别。不仅有满族早期原始图形,也有晚期吸纳其他民族的外来图形,依托民族宗教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后,以类别区分,配以与图形相关的萨满故事,这也是满族民间的流行故事,使用户更能理解图案背后的文化故事。
四季果蔬,三餐荤素,米面粥汤,油盐酱醋,瓢盆锅碗,煎炒烹炸,蒜豉葱姜,酸甜苦辣……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用传统学问训诂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从饮食总名、烹饪原料、烹调方法、炊食器具讲到文化传统,看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何诠释中华美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看“绝学”训诂如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走出书房方寸之地.走进市井人间烟火。
当代社会,文化作为治理的“客体”和“工具”的双重属性非常明显,文化政策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展。文化政策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不是一种封闭性的文献研究,研究方法上它更倾向于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实践与思辨,并致力于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文化策略。本书以文化政策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重点对文化治理、文化测量、文化参与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力图呈现当代文化政策研究的概况和焦点。
作为近年的高频词汇, 文化自信 这个词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面对五千年浩瀚的华夏文明,以及它与时代、世界从未间断的碰撞交融,理解中国文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文化博在哪儿,深几许?它与每个人的心灵、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到底有什么关系?《环球时报》资深文化记者张妮就这一重要时代命题,用4年多时间采访了数十位文化名家,希望借助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解,让国人找到自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