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本书作者以本科课程讲义的形式将亚文化的发展史呈现给读者,内容覆盖面广,内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从二次元动漫的成长讲到三次元偶像的成长,同时还探讨了亚文化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书中谈及了很多与宅文化相关的热门话题,在带领读者回顾热血青春的同时,也探索了亚文化发展背后的深意。
本书是反思中国文化劣根性的经典之作。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中国到底有多少神?不白吃带你先入门!神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寄托,上本书我们带大家认识了许多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上古大神。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流传着很多神明的故事,大到天界、人间、阴间、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小到灶台、门、井、厕所。吃饭有食神,喝酒有酒神,赚钱有财神,工作有不同的行业神等,还有很多神明在等待着们发现和探索,跟着不白吃一起在神话的世界遨游吧?
《碧山15》 食物续 卷,是特地为呼应和记录2020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而设定的。其中的文章,既有历史学博士对中国历史时期饥荒现象的考述,又有疫情最严峻时期不同地方的日常食物感知记录。 食之道 卷,从不同角度论证和劝说 弃肉食素 。 食之美 卷,以艺术的手法表现食物以及进食这些最普通平常之物的内涵。 食之运动 卷,展示人对于食物的改变。 歌与影 卷,以歌谣与影片的形式,提示了其中涉及的食物,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社会介入性艺术 卷,呈现艺术家李牧返回故乡仇庄的在地实践。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对《碧山》杂志书和碧山乡建长期关注而养成的读者群体,热爱生活、热爱食物,关注环境和后疫情时代社会问题的知识群体,以及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和对乡村生活感兴趣的年轻文艺群体。
《书话文脉》是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近期新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江山与江湖》的壮阔画卷,到《诸子百家和国际政治》的思想交锋;从《阮元与镇江人的书》中的人文雅集,到《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的墨香风流,书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又有历史文物的岁月沧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文脉”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重要代名词。翻开《书话文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大门,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本书主题是“国学课”。书中收录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内容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第六章为蒋梦麟先生在昆明期间,有感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国家前途飘摇,写下的对国学和中华民族的思考。本书通过对国学知识的讲解
这是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行为都受到当时世界观的制约。本书通过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英雄传奇、史诗、骑士传奇、吟游诗人的爱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还有众多拉丁文著作,来探讨中世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空间与时间、法律、对工作、财富和贫困的态度。这使读者能够重构中世纪的文化,揭示它是一种由基督教、古典和蛮族等几种传统交汇而成的文化。该书在史料发掘和研究方法上颇具性,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认知,至今在西方中世纪史领域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听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领域里面新起的重要维度,它考察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声音环境里,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关系。如同晚近的文艺理论、传媒学、史学、文化人类学等曾经围绕视觉问题,共同造就了“图像学转向”之后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样,听觉的文化性问题也日益在不同学科的互动中凸显出来。本书收集、甄别和翻译了当今听觉文化研究前沿的重要论文和著作章节,期待通过借鉴国外前沿的听觉文化研究和展开本土研究实践,来形成一套有效的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
为什么佛教宣扬报恩思想? 为什么佛教融合儒家思想? 为什么报恩同时在为己修福田? 为什么绘制劳度叉斗圣变? 为什么佛教经典为政治服务? 为什么制定戒律约束僧徒信众? 《解读敦煌 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详细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报恩经画卷,文字浅明易懂,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图片,是敦煌研究的上乘之作,可供敦煌研究者参考。
什么是“俄罗斯灵魂”或“俄罗斯性格”,常常使东西方世界困惑不解。在对这一谜题的解答上,洛斯基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堪称经典之作。 俄罗斯人热衷于追求绝对价值和改造世界,对思想分歧绝不宽容。这一原初特点的背面是他们不能适度用力、不善于走中间道路、缺乏分寸,以致在对绝对价值的追求中产生出了另一极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善良与残忍共存、顽强与消极同在、自由与专制并存。 洛斯基在书中较为立体地展现了俄罗斯人性格的方方面面,堪称浓缩版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百科全书”。他站在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的角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历史、文化、道德、心理等方面分析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诸多表现。他指出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以及围绕这一特性所产生的种种特点,从而解释俄罗斯性格中的特别性,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俄罗斯人的性格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全球化视域下,围绕中国食物及其饮食文化在境外的产生发展和设计叙事研究,既能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也能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多样化发展和本地化适应过程。本书立足于跨学科视角,探讨全球化视域下德国境内的中餐厅历史发展与设计现状、德国中餐厅的 原真性建构 设计叙事现象,可充当一面社会历史之镜,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在跨地域背景下的发展、适应、融合和改变的过程,是代表 中国 的食物和饮食文化不断与德国当地饮食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博弈的结果,这使得德国中餐厅的服务成为集合了包容和创新的整体艺术。本书的设计实践部分 新楚式餐桌文化的系统设计叙事 ,旨在通过全球本地化的系统设计叙事方法,完成从 符号叙事 到 精神叙事 的设计转译,助力跨文化背景下饮食新式多样性的形
《徐徐道来》是徐林生继《旁观者说》之后的又一本时评集,分 凭栏论世 谈经论政 法治视角 文教评弹 四辑,收录了120篇时评。徐林生坚持 用旁观者的冷眼看世界,以在场者的热肠开良方 的原则,紧贴社会热点,在深剖析社会现象的同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如《坚决遏止 镀金 式干部混文凭》等,展现了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建设性思考。徐林生的时评求证、求理、求真,以敏锐理智的分析,在嘈杂中发出冷静的声音,成为徐林生时评的一个突出特点,被学界专家称为 现象级评论 。
本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尊重上。 书中首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现代生态文化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示了它们在生态理念上的共通之处,如儒家的仁爱生态观、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释家的众生平等。 接着,书中探讨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生态性,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医学、生态建筑和生态水利等方面。
家庭的幸福和谐,在于优良的家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清廉家风是对家人优选的馈赠。中华文明中自古以来就有建设优良家风的传统。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继承先贤们的家国情怀,把建设清廉家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用清廉家风涤荡歪风邪气。全书分为十章,包括传家需清, 好家风才有好家庭;修德为上,以贪为耻传清廉家风;俭朴为本,崇俭抑奢传勤俭家风;无欲则刚,淡看名利传淡泊家风;公道正派,刚正不阿传正直家风;遵纪守法,不碰腐败“高压线”传守法家风;自律自省,以身作则端正家风; 细定家规,严加约束杜绝家庭腐败行为;嘉言懿行,垂教后辈坚守廉洁底线;共防贪贿,构建家庭防腐铜墙铁壁。
本书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文化的起源、群己理念、主体精神、通变智慧、道德理性、民本思想、大同理想、人文精神、生命态度等十个方面着手,脉络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基石,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