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 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很好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助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故宫出版社、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融媒体)、“道中华”将《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刊发的“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一季)17篇文章结集出版,联合推出《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一书,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为引导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第二个结合 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2023年6月12日起,新华社开设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 栏目,充分展现了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重庆、杭州、南京、武汉、福州、长沙、广州、昆明、成都、大同、拉萨、扬州、景德镇、曲阜、洛阳、遵义、喀什、敦煌22座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巨变蕴含的文化自信力量。这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受众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书共收录该栏目22篇文章、新华社记者撰写的22篇手记及编辑代表撰写的采编札记。不同于传统主题图书的严肃风格,本书是一部融媒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Ⅰ》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Ⅱ》对18位出生于30—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潜心研读《老子》的感悟体会、心得笔记。作者满怀对先贤的敬意,从哲学的高度,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学习运用老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有武器 观 ,深入分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力求站在老子的立场,尽可能按老子的本意解读《老子》,在反复研读、不断推翻自己旧观点的基础上,逐步体悟老子之 道 的精髓、参透其奥妙,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思维逻辑和行文风格、表达方式。作者从《老子》原文的基本词义入手,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 玄之又玄 老子之 道 的密码,让读者轻松地开启老子之 道 的 众妙之门 ,领略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之道、利而不害的为人处世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益寿之道。
“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文化的核心,何为中国文化,绕不过何为中国人文。本书以短小精悍的形式,依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饱含反思与哲思,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文的传奇,以图文溯源历史、寻脉人文。本书聚焦中国人文传统及特质,中国人文数千年,经历了闻所未闻的互鉴与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从人文传统到当今日常,从中国精神到西方人文,在这本小书的叙述中,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中国人文的特质渐为清晰。本书短小的篇幅,却打通中西、沟通古今,可谓中国人文研究与普及的奠基之作。
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故事,《绿水青山看东方》精选了近3年来《瞭望东方周刊》80篇生态文明建设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厦门、成都、武汉、南宁、杭州、银川、太原、兰州、岳阳、桂林等城市 绿色蝶变 背后的生动故事,观察绿色宜居环境如何给人民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 《绿水青山看东方》以系统、严谨、权威的报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描绘了各地如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交出的答卷;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如何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你知道 萌 和 燃 原本是同一个意思吗?你以为 打CALL 就是加油吗?你知道 小鲜肉 和大妈消费的关系吗?你知道 李毅大帝 和 帝吧文化 的源起吗?想认识 霸道总裁 和 龙傲天 吗? 每一天,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你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积淀着新的价值与文化。本书由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完成,收录了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单元的245个核心关键词,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终形成了可读性和知识性俱佳的潮流学术读物。 不管是对二次元宅、普通青年、父母、老干部还是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获取价值,你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新的文化领域,用新知打破次元之壁
本书从晚清民国“众声喧哗”的时代里,选取秋瑾(革命家)、唐群英(女权运动领袖)、张竹君(医师)、胡彬夏(报人)、马振华(教师)、冯铿(作家)、王人美(影星)、关露(间谍)八位知识女性,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与不同职业的知识女性个体化际遇及牵连的社会镜像连缀成一条谱系进行系统化研究,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与民族解放进路中遭遇的顿挫与困厄。借助知识女性与革命的交汇、与主体性身份的重建、与现代性的纠葛等切口,理解新潮与守旧、性别与媒介、性别与消费、性别与战争、女权主义与革命道路、女性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揭示不同时空下妇女解放与政治重建、思想转型、社会变革的内在联动,建构近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文化谱系,将之作为窥探变动时代履记的一个维度,由此开拓创新近代中国妇女史的学术样貌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助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故宫出版社、民族团结杂志社将《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刊发的“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一季)17篇文章结集出版,联合推出《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一书,以飨读者。
《数字大羊:一个中国乡村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民族志》一书通过详细描绘和分析居于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并将这种分析与媒介技术实践者的生命历程、生活情境、文化身份、地域特征、流动轨迹、时间体系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将社交媒体技术所面临的全球与地方的关系放置在当今中国的文化时空中,建立了 社交媒体在地化 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由技术实践背后的人和时空所构成,即分析媒介技术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展开的一系列媒介实践活动及过程,最终理解和阐释技术实践者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社交媒体使用的整体经验和文化表达。
吉井忍编著的《东京本屋》介绍了: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本书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与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念、民族精神、社会传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对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鉴,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质。它对当今的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赓续中国传统,是一本振聋发聩的启蒙书,也是当今中国人继承传统的学术普及入门书。
本书为国家民委"道中华"公众微信号发布的文章结集,全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娓娓道来。精挑细选的文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题材内容等,全书分为"多元一体""和合交融""历史探源""文化共享""文明互鉴"五部分,每部分收录文章十篇左右。该书稿是一本通俗易懂且能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大众读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书籍的秩序/书史译丛》所收录的七篇文章目标不同,辖域有别,风格迥异,却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左右书写之条件,决定传播之形式,给文本的意义建构强加上了种种,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如此这般地提出问题,就把所
本书自一九八二年出版以来,由于独具的文化价值,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二十多年过去,原书也不易买到了,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也为了使读者更好地共享这些宝贵资料,我们对原书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原书手稿和释文是分开排版的,此次修订,我们把释文随手稿排,以便读者对照阅读欣常。 二、对手稿原件进行电分,图版质量更加清晰,使读者能更好地欣赏章太炎先生的手迹原貌。彩 色印刷,更加精美。 三、原书的释文,大大方便了读者阅读。此次修订,在原来释文基础上,对个别错误做了勘误。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问题和错误仍然难免,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从文化主义角度重新阐释人类交际现象(communication, 包括传播、话语、修辞),提出“文化话语研究”“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两个相联的范式,主张探究不同文化话语体系间的差异关系和权力关系。以此为指针,对人权、贸易、城建、国防、科技话语分章进行了实证分析。
《种族与文化》是作者托马斯·索威尔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也是作者“文化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一。索威尔曾两次环游世界,多次到访地中海、波罗的海和环太平洋地区,他希望通过研究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我们理解在今天和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种族文化在塑造各国人民和世界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命运方面所起的作用,重新审视当下与未来。从古代城墙环绕的耶路撒冷到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每个地方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种族与文化》中,索威尔的核心观点认为,无论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是漫长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一次转折,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历史的剧变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理解文化资本对一个民族或一个文明社会的经济命运的影响为何远远超过政治、偏见或基因,而认
和果子,即日本传统点心,被称为“日本美食文化之花”。色彩缤纷、可爱风雅的和果子,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它们浓缩了精致的日式美学,也蕴含着深远的人文传统。本书是了解和果子的指南,收录有上百种和果子,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口味、设计和工艺。本书也是富有趣味的文集,每一篇都配有精美的照片或手绘插图,对和果子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信手拈来,让人在口舌生津之时,也能够增长见闻、收获喜悦。
酒,无论是在东方文明,还是在西方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蕴。每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源头,都能找到跟酒的关联。可以说,“酒”与人类“文明”几乎是一起出现的,地球上有关酒的伟大的故事,往往都与伟大的文明精髓和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 哈佛才子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著名“酒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乐此不疲。 本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如饮醇浆,回味不绝。
本书是一部梳理近代上海婚礼演进历程,探讨近代上海婚姻文化和社会转型关系的学术性专著。全书以“绪论 最特别的人生礼仪”开篇,分6章分别阐述了在沪西人的婚礼、华人对西式婚礼的接纳、西式婚礼被接纳之缘由、传统婚礼的时代因应、“文明结婚”的盛行、社会生活的反馈。本书从沪上西式婚礼的传入及其对华人的影响、传统婚礼的延续和变异,以及“文明结婚”三个维度出发,探讨近代上海婚礼在中西文化交织中演进的社会文化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上海城市化历程。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全球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全球10个国家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全球书店更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国内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