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 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 的 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 气候异常,如何对 ,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全书内容形散而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很好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潜心研读《老子》的感悟体会、心得笔记。作者满怀对先贤的敬意,从哲学的高度,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学习运用老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有武器 观 ,深入分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力求站在老子的立场,尽可能按老子的本意解读《老子》,在反复研读、不断推翻自己旧观点的基础上,逐步体悟老子之 道 的精髓、参透其奥妙,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思维逻辑和行文风格、表达方式。作者从《老子》原文的基本词义入手,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 玄之又玄 老子之 道 的密码,让读者轻松地开启老子之 道 的 众妙之门 ,领略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之道、利而不害的为人处世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益寿之道。
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 二十多年间,本书作者游走于东西方书业,走访上千家书店,撰写这部引领潮流的《书店风景》。几经修订,本书早已成为爱书人、藏书家、出版者、书店迷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圣经。 如同作者一样,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一幅幅难忘的书店风景。时光飞逝,书店或许消失,风景因而改变,但岁月不会忘记留下痕迹。就让 《书店风景》陪着喜爱书(店)的你我,编织属于自己的记忆。 作者特为2012年精装版撰写了新序,重新创意装帧,降低定价,与《书店传奇》及《书天堂》(增订版)统一风格,构成美轮美奂的 书话三部曲 ,是爱书人的典藏佳品。 作为钟芳玲的成名作,本书介绍了众多西方知名的地标性书店、主题书店、二手书店与古书店,是本近距离描绘西方书店的中文专书,引发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
本书是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大师玉妥·云登贡布所著作藏医药学的经典大论,内容包括《根本部》、《详述部》、《口诀部》、《外论部》四大分,分156个章节叙述了人体的生理、解剖、病因、病理、病症形态的分类、治疗方法、药物的分布及种类、辩证论治疗、制药的过程等。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观问题,剖析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开拓进程的根基意义与作用机理,进而指引我们在现实实践中更加主动自觉地挖掘优秀传统价值观资源,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本书从城乡生活视野中的文化生态、当代文化生产机制与文化生态、转型期中国文化生态中信仰多样性和价值信仰等方面,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围绕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探讨。旨在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各个侧面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揭示其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因素的衔接、冲突与竞争,从中发现文化生态中的核心问题与应对之策。
本书从茶叶的种植、贡茶制度、点茶技艺、宋代茶具、品荼趣味、点茶情境、茶礼、茶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展现了荼在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宋代茶人的生活风尚,也从茶切入,对宋代社会风貌进行还原。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七大的国家,印度拥有多元的气候型态与土壤环境、种族与语言、宗教与教派、种姓与阶级、习俗──以及饮食文化。本书追溯历史上的印度饮食,纵观史前时代至今的历史、社会、宗教与哲学发展。印度跟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相比,更看重食物的意义,视之为身分认同的标记物。宗教信徒各有饮食戒律。住在这座次大陆上的人民们,看遍各式各样的节庆盛宴、伴随生命重要事件的筵席场面,也熟稔各种出于修行或医疗因素的斋戒。
《神道与日本文化》深入探讨了神道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联。书中不仅分析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神社、祭祀、神话等与神道相关的有形表现,还剖析了神道理论及其反映的信仰心理。在探讨神道与日本文化的关联时,重点分析了神道与政治、神道与其他宗教和学说的互动关系,以及神道与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死亡观念、自然崇拜的深厚联系,进而揭示了神道在理解日本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为了 加规范有效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理念与方法,陈勤建主编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实践》从传播交流、保护传承、教育普及、研究阐发、创新发展五方面入手,面向全市挖掘、梳理近年来上海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 经验和做法,精选65个案例编撰成册,从 理性、系统、严谨的层面探讨非遗保护的当代思路。书中总结了 经验,分析了成功机制,指出了不足, 提出了有益未来发展的建议思路,旨在将非遗保护引向一条 专业、 深层、受众 广、 有活力的发展之路。 本书适合各级非遗中心、各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单位参考学习。
本书对历代以《仪礼》为本源,《家礼》为中坚,敦煌文献、国家礼典、日用类书、家谱、礼生礼书等为延续的丧礼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丧礼文献的形成、著述特点、民俗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清晰梳理丧礼传承的历史传统。同时搜集、整理对地方丧礼文献的探讨,贯通“文本”与“实践”,探讨礼仪制定与民俗实践的互动。然后以湖南湘乡丧礼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生活中丧礼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并在其后章节中方通过不同地区、民族的比较研究,梳理礼俗秩序建构的时空逻辑与关联。从知识与行动的视角,利用身体理论、空间理论、知识社会学等理论指导,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丧礼知识实践的描述、阐释,探讨丧葬礼俗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