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中国文化史 上册》 此书系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引用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及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多达六百余种。由于作者身经清末政治败濒于崩溃之际,痛感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故而抉择中国文化的特质,以鼓励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观全书,史实充分,议论精彩,至今依然是研治中国文化史的书。 本套书还有: 《中国文化史 下册》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 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
......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另辟蹊径的简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 日本知识界的两位大家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由翻译角度切入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的巨变,尤其着重探讨从接纳朱子学转向吸取西洋学这一变迁中,知识人通过翻译所做的贡献。 日本思想史何以那么重视荻生徂徕?为何福泽谕吉的影响如此巨大?近代日本为什么要打着尊皇攘夷的口号推翻幕府?日本又是如何走向 主义的?全书议题深入而尖锐,讨论轻松而灵动,一问一答间,历史转折点中知识人的努力被一一道来。 \"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作者佟裕哲、刘晖)不仅有历史文献和理论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佟裕哲教授亲自到实地调查测绘,对测绘图予以分析和评价,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是他扎根于西部50多年,对周、秦、汉、唐遗留下的景园遗迹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其类型和基本理论体系,让人们在了解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的同时,认识到西部园林的价值。佟裕哲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当代学人学习!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戴维·考特莱特编著的《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中世纪宴会、宴会竞赛、来自地狱的宴会、欧洲宴会改革、维多利亚宴会、茶席、同类相食的宴会、冬至宴会…… 尼科拉·弗莱彻所著的《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 筵席、宴会和盛大的晚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有的传播欢乐,有的服务于政治,还有的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生动,甚至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宴会典故向读者剖析了为什么人们喜欢聚餐狂欢、觥筹交错。 从波斯到日本,从中国到墨西哥,从欧洲王室到南极探险家,从阿拉伯人到阿兹特克人;从中世纪奢侈铺张的宫廷宴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化宴会到朴素细致的日本茶席,“宴会”给我们留下 多的是饮食之外的种种一一仪式、器皿,以及隐藏在宴会之中的风俗、文化和时代特质
《卜弥格文集》收集了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卜弥格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和论文等十五篇,介绍来华途经非洲、印度、泰国、越南及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特别是中医方面的论著
当减肥执念已成为一种全民精神官能症时,社会上对肥胖产生集体反感,庞大的瘦身产业也随之附和。路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编著的《卡路里与束身衣(跨越两千年的节食史)》中讲述了人类与食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推崇的体型的时尚与潮流,以及人类的文化信仰和社会规范的变迁。为了拥有 体型,人们曾经尝试各种荒唐的减肥法.英国诗人拜伦 的瘦身餐是饼干配苏打水,茜茜公主每天花一小时穿束身衣,甚至将自己缝死在衣服中……为什么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地投身各种减肥方法?书中深刻揭露了推动节食业发展的种种虚构的“童话”,在介绍各种减肥方式的同时告诉人们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来对待饮食和自身,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本书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相遇。 在这段时期里,皇帝不仅仅是帝王,还是思想者,秦始皇用王权统一地上的九州,还用神权和君道同体的思想统 、地、人,实现天人合一,使文化中国与王朝中国结合,为后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东西方遥遥相望,都在寻找对方。汉人击败匈奴,打通西域,汉文化将萌芽于良渚文化的玉帛功夫发扬光大,不仅控制了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玉石之路,还拓展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丝绸之路,汉代人用行动兑现了古代关于昆仑山的想象,在西域化干戈为玉帛,西域中国化,东方希腊化,中国成为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第yi辑:文化中国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
本书为“海派文献丛录-新闻出版系列”之一。海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逐渐发展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无可非议的 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对于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数目庞大的出版机构,迄今只有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1993年学林版)、《上海出版志》(2000年上海社科版)等少数几种专著有过介绍,并且因时隔久远,受当时的资讯限制,在完整性和准确度上皆有较多缺失和谬误,本书主要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较具代表性的出版机构,共百二十家,尽可能搜罗各家较为完整的资料信息,配以多种类型的相关图片而编成,旨在为这些出版 的曾经“过客”留一份小传, 希望由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以后的出版史研究拓展开 为广阔的空间。图片约300幅。
岁月悠悠,在那漫漫的世纪中,那些曾在法兰西土地上安养生息的人们,该如何认识其周遭的世界呢? 这个凭借着教育和训诫代代相传的世界,文学曾给予它形形色色的描绘,使之升华;林林总总的社会准则和价值体系使其规范;娱乐消遣为它乔装打扮;伟大的知识和思想为它规划构建;科学对其进行解释;技术对其步步掌控;神话传说和各种信仰又赋予它独特的意蕴——对这样一个世界,昔日栖息于此的人们究竟如何说?如何思? 换言之,在此呈现的是法国文化史的另一种书写,以怀念人们在欧罗巴西端这方土地上的不懈努力。我们试图在这部史书中阐释热尔贝和萨特、吕里和塞尚、让?古戎和蒂诺?罗西的故乡所传承、所获取、所言说、所思索、所想象、所创造出的一切事物。这便是新一代文化史学的勃勃雄心,也是滋养和支撑着我们这套论著的
本书《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和《性命古训辨证》两部分均为傅斯年的著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关于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包括《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周东封与殷遗民》《论所谓五等爵》,系统探讨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和传承等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性命古训辨证》是傅斯年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此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性”“命”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性”“命”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 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中国文化史研究》是由文化史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创办的学术集刊,计划每年两期。本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旨在推动对中国文化做历史的研究:入古出新,实事求是,从历史中探求中国文化之新义,建设有意义之史学。本集刊注重文化史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专刊思想文化史、学术文化史、社会文化史、政治文化史、大众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新文化史诸领域,以及运用 史学、阐释学等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文化的创新性成果。设有“专题研究”“文化史理论”“文化史家”“新著评论”等专栏。
本书应用新文化史理论分析晚明蓬勃的商业出版对社会、文化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16—17世纪中国书籍的生产,涉及商业出版的运作方式、商业出版扩张如何为科举士子提供艺文劳动机会、艺文市场的交易、商业性“四书”论集对官方解释的挑战、艺文 由朝廷向职业批评家的转移、复社作为能够对科举考官施加影响的职业批评家联盟的性质、八股文评选家通过出版市场而成为公共批评家的地位、科举考试与商业性书籍出版的关系,以及诸多晚明人士在商业化艺文公共空间的表现等问题。
作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科学不仅为我们带来物质利益,还发展出一整套研究方法,确立了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科学史的任务,不是炫耀科学成果的神奇莫测,也不在歌颂个别科学家的神勇睿智——那只不过是把对鬼神的崇拜改换成对科学的崇拜,其本质的愚昧和非理性则一。科学史最有意义的任务,是把科学精神,即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介绍给最广大的受众,把科学概念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