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 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 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从科学技术到思想文化,中国处处扮演着学习者,甚至仰人鼻息。在近百年的中外交流史中,唯独 中华美食 一项,随着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步伐从东方传播到世界各地,上演了一出独特的东方味道自东向西流动的剧目。本书追本溯源,梳理近代以来中华美食在西方世界传播发展的独特历程,从 李鸿章杂碎 的风靡美国到巴黎 万花楼 的逸闻趣事;从伦敦 水手馆 的独特风味到越南 食在西贡 历史变迁;引领读者重温那段以粤菜为首的中华美食传播域外的 饮食西游记 。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与表征,更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与推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系我国学界部研究近代编辑出版活动的通史著作,主要研究自1840年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版业 新式出版 的发生、发展并终取代传统出版的路径及过程。 全书以史托论,以论代史,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具体展开,分别论述近代书、刊、报出版的技术、经营方式、出版物内容、出版理念、职业群体、出版体制的新变迁,出版布局的新转移,出版文化的新递演等。该书是对以往近代编辑出版史研究的总结,也是开启新时期研究的起点,其出版在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版图上填补了重要空白,对出版学理论的夯实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在没有互联网、电话、电视、收音机的世界里,印刷媒介曾经是主要的交流工具。在影响世界深远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向民众广泛传播政治思想是争夺权力的必由之路,而印刷媒介作为途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描述旧制度下的出版业。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严格管控下,地下出版业大范围发展起来,动摇了旧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第二部分考察法国大革命如何影响出版商、印刷商和书商们做生意的方式。第三部分讨论各类印刷品,展现了印刷品如何将革命讯息传入日常生活领域。
所谓风俗,无非人之衣、食、住、行、婚、丧、育、娱、宗教、岁时等等。可以说,风俗与人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横向而谈,不同之地有不同风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历五千年发展,各个区域风俗虽有差异,然其共同点更多。纵向而谈,中国历史虽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制度有变,风俗亦不可能不变,但其于变之中同样可见诸多不变者,此则中国风俗之内核。 李琮编著的这本《民国风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民国的社会风情,依品味民国、装扮民国、穿越民国、礼俗民国四个部类分别叙述,以期使读者一窥民国风俗之概貌。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工科学生讲述中国文化的 中国文明探秘 一课的讲义修订而成。本书以敬天、孝亲的中国式信仰为中心,解释中国人的人生、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连贯的结构性叙事,比较完整地刻画了中国文明的全貌。全书分三部分共十二讲,从生生不息到人文化成,再到家国天下,论证了中国文化何以能大且长久。同时注意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阐释了中国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之处何在,对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从讲述刘禹锡被贬清远连州期间的传奇故事入手,深度挖掘刘禹锡在岭南的贡献及其救民药方《传信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 刘禹锡在连州 ,主要讲述刘禹锡出刺连州期间逆境成诗、执政为民的史事;下篇为 《传信方》新解 ,由权威专家进行 古方新解 ,带领读者探秘千年中医文化的深邃智慧。《传信方》一书内容丰富,涵盖传染、内科、外科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权威专家的深入解读和重新阐释又可激活传统,做到古为今用,配之以精美插图和出彩设计,让此一经典焕发新的面目与生命。本书的出版,旨在打造岭南的刘禹锡文化名片,进一步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九编33章130余万字,系统阐释了两汉四百年文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梳理两汉的文艺思想及其重要特征,既有历史的时间线索,又有专题的内容研究,两者结合,将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纵向维度侧重于历史的论述,从西汉初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论述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概况、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的文艺思想等。横向维度则着重截取代表性人物与文艺思潮,对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礼记》的诗学蕴涵、扬雄文艺思想与西汉后期文人心态、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东汉辞赋的文艺思想、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探讨了 文人 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生成、演变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
本书突破宏大叙事和历史目的论在教育史研究上的桎梏,摆脱教科书模式,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采用社会史的方法,深入私塾与塾师的生活现场和教育现场,以**手的材料,探讨私塾及私塾教师所受到的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制约,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为视野,剖析*底层的教育形态的动荡与变革,厘清中国基础教育的演进路线。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历史时段为主线,从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层面展开。内部史主要研究私塾内部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校舍设施、私塾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外部史主要研究私塾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在许多国家中,黑猫都代表着不幸与厄运,往往与诅咒和巫术相关;而在另外一些地方,黑猫则象征了好运与吉祥,意味着好事降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文化差异呢? 本书介绍了从古埃及流传下来的关于黑猫的传奇历史,以及演变到现代之后黑猫身份的转变,直至今天,很多人为拥有一只黑猫而感到骄傲。本书还讲述了许多以黑猫作为宠物的政客、艺术家等历史名人与黑猫之间的故事,这与地狱恶魔没有任何关系。比如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高地的一家夜总会以一只黑猫作为广告标志,这里很快就成为巴黎人的必去之地!总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无论象征着不幸还是吉祥,黑猫身上都有着数不清的传说与故事,这也让它成为了猫族中*特别的存在。
本书讲述了燕京大学从创立到*后撤并的全部历史,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关注具体燕京大学的课程和日常教学情况,他关注的是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如何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作者使用的材料都是很珍贵的一手资料,包括20世纪20到30年代燕大出版的各种系列报告,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会所保存的档案(燕京大学每年都向该联合会提供报告,其管理者与联合会保持了数十年的通信),一些相关人员的日记、手稿等,更重要的是,作者采访了1952年返回美国的*后一批燕大外籍教师,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
“中国好书”《国粹》作者的重磅新书,与《国粹》同属“王充闾人文三部曲”。文脉,就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随着人类一代一代的繁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它以优雅的散文梳理了中国人文的脉络,描绘中华三千年文明目前先贤的心路历程,纵贯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秘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传承文脉而明道、修心、守正、创新等叱咤风云的往事,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胸怀、内涵、坚守、情操……让人们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得以明晰我们民族的心灵史;回荡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理解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
《中国文化通史》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本书力图突出 通 字,纵向上,全书各卷之间脉络贯通,于沿革流变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横向上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本书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注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不仅写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与融合。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论述了自1840年前后至1911年之间的晚清文化状况,展示了近代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因此,对于读者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现实和其文化的独特性,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七十年的晚清文化运动,几乎浓缩了数百年西方文化史的内容,浮光掠影般地走过西方数百年文化史历程。 晚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期,加之国际上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的动荡,促使一大批中国人全力寻求治国救民的道路。从*初看到机器伟力之后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深入其中 力、富、学 的发现,采西学以自强,再至民智的开启,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中国人寻求自强的道路从外到里,逐渐深入。反映在文化的发展上,便有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一遗产,既是认识历史、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的需要。既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生态环境友好的理想型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是,要想保护好这笔遗产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一旦理念出错,我们就会像小孩儿给自己系扣子——个系错了,接下来将会一错到底。 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作者苑利、顾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入手,专门为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线上的朋友们撰写了这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里,它将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保护理念,为什么要坚守正确的保护理念,以及怎样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戴维·考特莱特编著的《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有人看到了卡路里,有人看到了营养配比,有人看到了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什么。”盘中之物承载了我们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本书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革命”:烹饪的起源使人类走上了与其他物种不同的道路;仪式化的饮食为人与食物的关系赋予了意义;畜牧和农业的发明,也许是影响最深远的两场革命;社会不平等导致的饮食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