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从科学技术到思想文化,中国处处扮演着学习者,甚至仰人鼻息。在近百年的中外交流史中,唯独 中华美食 一项,随着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步伐从东方传播到世界各地,上演了一出独特的东方味道自东向西流动的剧目。本书追本溯源,梳理近代以来中华美食在西方世界传播发展的独特历程,从 李鸿章杂碎 的风靡美国到巴黎 万花楼 的逸闻趣事;从伦敦 水手馆 的独特风味到越南 食在西贡 历史变迁;引领读者重温那段以粤菜为首的中华美食传播域外的 饮食西游记 。
本书从讲述刘禹锡被贬清远连州期间的传奇故事入手,深度挖掘刘禹锡在岭南的贡献及其救民药方《传信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 刘禹锡在连州 ,主要讲述刘禹锡出刺连州期间逆境成诗、执政为民的史事;下篇为 《传信方》新解 ,由权威专家进行 古方新解 ,带领读者探秘千年中医文化的深邃智慧。《传信方》一书内容丰富,涵盖传染、内科、外科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权威专家的深入解读和重新阐释又可激活传统,做到古为今用,配之以精美插图和出彩设计,让此一经典焕发新的面目与生命。本书的出版,旨在打造岭南的刘禹锡文化名片,进一步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
在许多国家中,黑猫都代表着不幸与厄运,往往与诅咒和巫术相关;而在另外一些地方,黑猫则象征了好运与吉祥,意味着好事降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文化差异呢? 本书介绍了从古埃及流传下来的关于黑猫的传奇历史,以及演变到现代之后黑猫身份的转变,直至今天,很多人为拥有一只黑猫而感到骄傲。本书还讲述了许多以黑猫作为宠物的政客、艺术家等历史名人与黑猫之间的故事,这与地狱恶魔没有任何关系。比如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高地的一家夜总会以一只黑猫作为广告标志,这里很快就成为巴黎人的必去之地!总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无论象征着不幸还是吉祥,黑猫身上都有着数不清的传说与故事,这也让它成为了猫族中*特别的存在。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论述了自1840年前后至1911年之间的晚清文化状况,展示了近代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因此,对于读者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现实和其文化的独特性,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七十年的晚清文化运动,几乎浓缩了数百年西方文化史的内容,浮光掠影般地走过西方数百年文化史历程。 晚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期,加之国际上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的动荡,促使一大批中国人全力寻求治国救民的道路。从*初看到机器伟力之后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深入其中 力、富、学 的发现,采西学以自强,再至民智的开启,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中国人寻求自强的道路从外到里,逐渐深入。反映在文化的发展上,便有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一遗产,既是认识历史、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的需要。既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生态环境友好的理想型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是,要想保护好这笔遗产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一旦理念出错,我们就会像小孩儿给自己系扣子——个系错了,接下来将会一错到底。 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作者苑利、顾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入手,专门为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线上的朋友们撰写了这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里,它将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保护理念,为什么要坚守正确的保护理念,以及怎样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有人看到了卡路里,有人看到了营养配比,有人看到了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什么。”盘中之物承载了我们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本书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革命”:烹饪的起源使人类走上了与其他物种不同的道路;仪式化的饮食为人与食物的关系赋予了意义;畜牧和农业的发明,也许是影响最深远的两场革命;社会不平等导致的饮食阶
......
民国时期“文化学”的学科建构,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一般进程中,成为多少有些异样的特例。它以学术史的问题形式而展现近代文化思想变迁的多维面相。与其他现代学科在中国的境遇相比,“文化学”显示了异乎寻常的“发展”之势,这是近代以来在西学驱动下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发展的结果。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和对中国文化历史地位的自觉)的派生,近代中国社会恰好提供了这一具体学科转型的土壤。
《人类的前程》一书由俾耳德编著,于熙俭翻译,其中译本首版于民国19年(1930年)。该书汇集了近现代著名学者对于工业革命之后,机械文明的兴起,对世界文化各方面的影响的看法。以俾耳德、胡适、房龙、罗素等为代表的学者,从文化比较、历史、科学、商业、法律、战争、种族、宗教、文学等方面,探讨了机械文明对人类文化、人类前程的影响,分析深刻,论述全面,充满真知灼见。各作者虽有所批判,但总体上对人类的前程持乐观态度。而当时翻译出版此书,正如译者所说,“至于我们中国究竟要取何态度,走何途径,很可以此书为借镜”。
巴黎是各种社会思潮与新思想的发源地,是世界的神话之都,是历史的伟大见证者。巴黎的每座桥梁、每座广场都代表着其辉煌的历史。纵然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以及欧斯曼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改造,这座城市也仍然延续着文化的传承,记忆着巴黎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 《巴黎神话:从启蒙运动到超现实主义》用神话学的方法为我们阐述和分析巴黎的社会文化史。它以极具魅力的方式介绍了外国人、法国外省人以及巴黎人想象中关于巴黎的神话与魔幻,刻画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与衰退。它阐明了无尽变动的城市活力中交叉着的集体想象和个体想象,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真实的巴黎和想象中的巴黎,为这座永远迷人的城市贡献了杰出的新篇章。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一直以来史学界总认为,中华民族发源自黄河流域,上下约5000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被考古发现,历史研究深入发展,人们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其实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除了黄河流域文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长江流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绵远流长。 黄河流域文化是典型的黄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则是典型的水文化。长江流域多江河湖海、水乡泽国,长江流域文化都同水有密切关联。初是良渚水乡玉文明的发现,再是余姚河姆渡农耕文化的出土,一下子把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前了一两千年。直到本世纪之初,在萧山湘湖的跨湖桥,发现了一条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它的出现,又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江浙是长江流域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春秋时代,这里演绎了吴越争霸的故事。越王句践的部队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对龙充满着崇敬,视玉为贵的宝物。《玉与龙》从传说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下,从诗文到科学,首次把玉文化与龙文化有效整合,其中蕴含了玉龙文化知识、独特思维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玉与龙的辉耀腾挪之间,映射着中国人的精神DNA,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彩。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雷抒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光谦,原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中南等鼎力推荐:《玉与龙》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有思想启示性和科学实用性,是一本对龙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能不读的书。也是了解中华民族也绕不过去的读本。 《玉与龙》,16开本,彩色印制,284个页码,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本书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
一座古城,我们旅途探寻的目的,它的传统既显然,又是看不见的。 古城的每一块地砖的下面,是否都有同样深度的历史地层? 被密密封存的记忆,将流传还是终丧失? 我们来处的 我们 ,是否还是同样的我们? 在《访古寻城》一书中,作者带领读者探访世界12座名城古迹,见证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沧桑,探求历史与现实之间更真实的联系。
本书主要解读欧洲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索福克勒斯、柏拉图的重要作品,贯穿一个主题即悲剧与礼法。其中礼法的原义是生活方式、伦理秩序及政治制度。而索福克勒斯与柏拉图对礼法的理解差异在于礼法的基础是什么--诸神或是自然,即政治神学抑或存在的发现。因而,本书解析欧洲古典文学、古典思想中的重大问题:礼法是什么,礼法在使人成其为人、城邦成其为城邦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其中紧密关联的问题就是立法者的品性与德性问题。概言之,本书聚焦的是古希腊城邦的文明之思。
为什么中国人对 进化论 如此热衷? 中国人如何从对 文字 的崇拜中解脱出来? 道教为何难以获得佛教、儒学那样的追捧? 《历史 声音 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 声音转向 、 道 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
本书为日本知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内藤湖南的论文及文章集成,主题涉及神社、香道、城市、风景观、文学、绘画等多方面,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 在内藤湖南的日本文化研究中,他始终把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放在 重要的位置,认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 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
中华文明奠基于先秦时代,先秦经典《大学》《中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心的重要载体。因为历史局限性,宋儒对它们的解释背离了初心。引佛入儒,以禅解经。宋明理学颠倒本末,误读《大学》《中庸》,谬种流传,至于今日。重新发现《大学》《中庸》本义,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时不我待。因为初心即本心、正心,返本方能开新,守正方能创新。《大学》《中庸》本为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书,终目标是天地位万物育、国治天下平。宋明理学割裂内圣和外王的联系,割裂家和国的联系,其内圣目的是谋取士绅们的宗族幸福,无视国治天下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发挥作用,必须正本清源、返本开新。理学盛行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全面彻底的改变,只有透过理学重新认识理解先秦儒家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
历经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早已发展出一整套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便有效地处理情感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如鼓励一些高尚的或文雅的道德情操,抑制另外一些过激的或卑俗的情感欲望。 传统中国拥有关于情感文化及其表现方式的独特而丰厚的财富,这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语言都是传递和组成情感的 重要的方式。欧洲 汉学家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教授运用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理论、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选择15-19世纪 富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及非文学典籍文献,如《牡丹亭》《红楼梦》《醒世姻缘传》《传习录》《大义觉迷录》……综合分析其中的情感和心境词汇,尝试在与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中,重新发现并建构传统中国的情感文化。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在同西方智慧的比较中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