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发展了 浓描 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 浓描 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 浓描 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之书。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
为什么尊像画可诱导信仰? 为什么佛国诸尊妙相庄严? 为什么菩萨表现出饶益有情? 为什么护法尊者罗汉长驻人间? 为什么佛弟子是佛陀的衣钵传人? 为什么有众多神众护佑佛法? 《解读敦煌 佛国尊像》叙述敦煌每尊(佛、菩萨)塑像、画像的规制、色彩及艺术特点和成就,有的还有关于尊像的背景故事。是研究敦煌佛像的读物。
改书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本书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每章之后对其中出现的历史地理专名加以注释,并对近年来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补充说明,提供给读者详备周全的相关信息,更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学习和理解。
《美学指南》涵盖10个美学基本问题和8个美学分支学科,每个问题和分支学科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兼顾历史和前沿。《美学指南》自2004年出版以来,成为国际美学界流行的美学教科书。 那些细读组成本书的论文的读者,会发现更多的直接证实美学之兴盛的证据。他们会在这些论文中发现一大批涉及面甚广的主题,其讨论不仅涉及美学中的主要问题,而且与众多哲学议题相关联,包括形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学核心领域。正如这些论文所表明的那样,形成和维持这种关联,是一个哲学学科在概念上处于令人满意状态的另一种标记。
20世纪80年代末,弗朗西斯 福山曾提出自由民主可能是 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 与 人类统治的*后形态 ,并导致 历史的终结 。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本书作者珍妮弗 韦尔什立足国际局势*变化,回应并反驳了福山的这一著名论点。韦尔什指出,21世纪的世界并未如福山所预言的一般,成为自由民主的开放世界;战争与难民、政治与经济的国际角力、贫富不均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本书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由民主的历史,并引导读者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历史正在回归,它具有怎样的当下特色?人们正如何使用历史?自由民主是否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如何促进自由民主的发展?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
《古希腊神话与悲剧》是法国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让-皮埃尔 韦尔南和皮埃尔 维达尔-纳凯的研究论文合集,分为两卷。卷一出版于1972年,收录了七篇古希腊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将古代文本置于结构性分析、文学性研究和社会学剖析的视角之下。然而,在这三重视角之下,其研究重点却并非神话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对悲剧和各具特色的悲剧作品的研究。卷二出版于1986年,该卷拓展了研究视角,重点分析研究公元前5世纪悲剧作品中的神灵,尤其是戏剧中戴面具的神:狄俄尼索斯。除了古代戏剧之外,作者也在思考为什么这种古希腊戏剧的古典性会演变成法国后来的古典主义。 本书已成为当今西方古代历史和古典学研究者们的经典之作。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优选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罗杰 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精神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表现为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的交织。作为后工业文明表征的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集中于城市,与城市更新同时展开,不同程度地重构着城市空间景观。作为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结合点,文化空间呈现新特征,引发新问题,不断更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在扩张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系列重要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空间。本书将文化空间放置于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城市更新背景中,分析文化空间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的动力,城市更新的目标又如何规制文化空间的自由发展。
敦煌壁画保留的建筑形象有几何?敦煌建筑画根据什么绘制?敦煌壁画如何反映建筑施工?为什么敦煌壁画中出现大量的寺院和塔?为什么在佛教石窟寺中绘制民宅和宫殿?为什么敦煌建筑画可作建筑史断代的依据? 《解读敦煌 中世纪建筑画》详细描述敦煌建筑的特色,图文并茂,文字优美,是兼具可靠性与普及性的敦煌建筑研究与导读著作,可供广大敦煌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
本书是扬州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多年研习香学、研制香方的心得总结,以中国传统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 香之观 香之醒 香之构 香之合 四个章节,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传统香事的人文特质和美学意涵,并附录有与香有关的诗文多篇,便于读者对东方古老悠远的香文化有更全面的体悟。 香之观 一章,开篇即介绍黄庭坚的 鼻观 之学,强调品香的独特方法,紧接着又梳理了香文化在六朝及以前、隋唐、五代宋初三大阶段的发展历程。 香之醒 一章点明传统香唤醒情志、醒人心脾之功用,同时介绍诸多使用传统香的生活方式,例如作画、抚琴、静坐、雅集、烹茶、赏月、读书等场合时焚香。 香之构 一章梳理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介绍了用香器具,例如香熏炉、箸瓶、香盒、香几等。 香之合 一章则介绍了配伍香方的注意事项及基本原则等。近年来,人们开始
君子即 大人 ,论君子即是论 大人 ,论君子之人格即是论 大人 之人格。中国文化以君子为追求,实即以 大人 为追求。 大人 就是不耽误、不虚掷那一点天生 智慧 与 灵明 的人,简言之,就是 长着脑袋想问题 的人,若是耽误了、虚掷了, 长着脑袋等于不长 ,那就是 小人 。作者对中国文化中的 大人 思想作了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书中引用大量文献和资料对 大人 君子 等这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为什么佛教宣扬报恩思想? 为什么佛教融合儒家思想? 为什么报恩同时在为己修福田? 为什么绘制劳度叉斗圣变? 为什么佛教经典为政治服务? 为什么制定戒律约束僧徒信众? 《解读敦煌 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详细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报恩经画卷,文字浅明易懂,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图片,是敦煌研究的上乘之作,可供敦煌研究者参考。
《斯文在兹》为民国时期《学衡》杂志的文章选编,收录了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永济、汤用彤等诸多文化大师的华彩篇章,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进行了富有先见性的探索。在传统文化危如累卵之际,他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关怀,大声呼喊出自己的信念,一心要 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透过他们独特的人文视角,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先驱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
《中国文化精神(大字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
为什么会有藏经洞? 为什么先早来到藏经洞的是外国人? 为什么藏经洞文献流散到世界各地? 为什么藏经洞是中国学术界的伤心史? 为什么称藏经洞文献为百科全书? 为什么敦煌学能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解读敦煌 发现藏经洞》叙述发现藏经洞的过程及莫高窟遭劫的每次经历,以及佛经等所遭无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研究和了解敦煌概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 天下之治,系乎入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 ,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本书对中国古代历朝选拔人才的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
听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领域里面新起的重要维度,它考察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声音环境里,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本书收集、甄别和翻译了当今听觉文化研究前沿的重要论文和著作章节,期待通过借鉴国外前沿的听觉文化研究和展开本土研究实践,来形成一套有效的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
《文化学研究导论》的首要目标是让学习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学专业和研究模块中获得系统的方向引导,进入这一多声调、跨学科的讨论范域。这个范域已经逐渐扩展到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都难以一目尽览的地步。副标题 理论基础 方法思路 研究视角 也清楚地表明,书中各章首先要介绍的是*重要的方法思路、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各自开拓的研究新视角。 此外,*近几年,虽然纲领性的总论、内容庞杂的手册、以文化学为主导的文学学导论、英美式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的导论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出现一部介绍*重要的方法思路和概念并将其汇总于文化学(单复数兼顾)总称之下的著作。因此,本导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宣扬某一种形式的文化学,而是让学习研究者能在面对众文化学那方向和概念林立的巨大多色盘时获得一个多角度的系统化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