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
为什么尊像画可诱导信仰? 为什么佛国诸尊妙相庄严? 为什么菩萨表现出饶益有情? 为什么护法尊者罗汉长驻人间? 为什么佛弟子是佛陀的衣钵传人? 为什么有众多神众护佑佛法? 《解读敦煌 佛国尊像》叙述敦煌每尊(佛、菩萨)塑像、画像的规制、色彩及艺术特点和成就,有的还有关于尊像的背景故事。是研究敦煌佛像的读物。
20世纪80年代末,弗朗西斯 福山曾提出自由民主可能是 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 与 人类统治的*后形态 ,并导致 历史的终结 。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本书作者珍妮弗 韦尔什立足国际局势*变化,回应并反驳了福山的这一著名论点。韦尔什指出,21世纪的世界并未如福山所预言的一般,成为自由民主的开放世界;战争与难民、政治与经济的国际角力、贫富不均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本书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由民主的历史,并引导读者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历史正在回归,它具有怎样的当下特色?人们正如何使用历史?自由民主是否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如何促进自由民主的发展?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优选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罗杰 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精神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表现为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的交织。作为后工业文明表征的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集中于城市,与城市更新同时展开,不同程度地重构着城市空间景观。作为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结合点,文化空间呈现新特征,引发新问题,不断更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在扩张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系列重要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空间。本书将文化空间放置于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城市更新背景中,分析文化空间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的动力,城市更新的目标又如何规制文化空间的自由发展。
敦煌壁画保留的建筑形象有几何?敦煌建筑画根据什么绘制?敦煌壁画如何反映建筑施工?为什么敦煌壁画中出现大量的寺院和塔?为什么在佛教石窟寺中绘制民宅和宫殿?为什么敦煌建筑画可作建筑史断代的依据? 《解读敦煌 中世纪建筑画》详细描述敦煌建筑的特色,图文并茂,文字优美,是兼具可靠性与普及性的敦煌建筑研究与导读著作,可供广大敦煌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
君子即 大人 ,论君子即是论 大人 ,论君子之人格即是论 大人 之人格。中国文化以君子为追求,实即以 大人 为追求。 大人 就是不耽误、不虚掷那一点天生 智慧 与 灵明 的人,简言之,就是 长着脑袋想问题 的人,若是耽误了、虚掷了, 长着脑袋等于不长 ,那就是 小人 。作者对中国文化中的 大人 思想作了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书中引用大量文献和资料对 大人 君子 等这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为什么佛教宣扬报恩思想? 为什么佛教融合儒家思想? 为什么报恩同时在为己修福田? 为什么绘制劳度叉斗圣变? 为什么佛教经典为政治服务? 为什么制定戒律约束僧徒信众? 《解读敦煌 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详细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报恩经画卷,文字浅明易懂,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图片,是敦煌研究的上乘之作,可供敦煌研究者参考。
为什么会有藏经洞? 为什么先早来到藏经洞的是外国人? 为什么藏经洞文献流散到世界各地? 为什么藏经洞是中国学术界的伤心史? 为什么称藏经洞文献为百科全书? 为什么敦煌学能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解读敦煌 发现藏经洞》叙述发现藏经洞的过程及莫高窟遭劫的每次经历,以及佛经等所遭无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研究和了解敦煌概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听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领域里面新起的重要维度,它考察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声音环境里,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本书收集、甄别和翻译了当今听觉文化研究前沿的重要论文和著作章节,期待通过借鉴国外前沿的听觉文化研究和展开本土研究实践,来形成一套有效的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
本书是一部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研究专著。全书以美国华裔儿童文学家杨志成、叶祥添、林珮思、杨谨伦和马严君玲等的代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作品的叙事特征和思想内涵,揭示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家如何从文化视角出发,借助华人文化身份和中国文化资源,在作品中凸显自身的中国文化特性和审美价值,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走向世界提供有益借鉴。本书适合华裔文学研究者、儿童文学研究者、文学专业研究生及儿童文学爱好者参考使用。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近代哲学家。他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辩证法、结构主义等西洋的分析方法,对一直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构起了逻辑性地解读日本文化的理论框架。其方法和结论对今天日本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九鬼周造的三篇主要作品《 粹 的构造》(『「いき」の構造』)、《偶然性的问题》(『偶然性の問題』)、《人与生存》(『人間と実存』),以及数篇与日本文化相关的随笔。三篇主要作品分别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偶然性、人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讨,集中展现了这位杰出学者的主要学术成果。 粹 的客观表现可以分为作为自然形式的表现即自然表现和作为艺术形式的表现即艺术表现。这两种表现形式究竟是不是截然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自然形式终究无非就
本书主要论述存在于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各种经济与商业现象,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①20世纪初的二十年代:物质欲望与道德迷失;②二十至三十年代:繁荣与梦想中的危机;③二战后至六十年代:对商业道德的反思;④七十年代至世纪末:站在时代的边缘)。大致按时间顺序,以相关作家及其涉商题材的作品为抓手,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其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如消费意识、企业社会责任、文学市场化、商业伦理等),以期为丰富美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发挥一点助推作用,并为学界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本书为 中国农林科学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系列丛书 之一,以介绍传统耕读名人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同时选取相关代表诗文作品进行赏析,让读者在其人生轨迹与诗文品读的交融中,感悟体会耕读传家的精神内涵,了解中国耕读文化的发展脉络,思考当代耕读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本书适合用于高校大学生耕读拓展读本,有助于学生树立坚定文化自信,培育 大国三农 情怀,引导学生以爱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投入美丽中国建设,同时也适合社会读者自主阅读以拓展知识面,了解中国农耕文化,传递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宋韵文化》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编,旨在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 因素,加快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本书为第五辑,收录15篇文章。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本书所收文章以不同的角度对宋代制度、学术、文学、艺术等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讲清楚宋韵文化的历史意义、内涵特征、时代价值,努力构建宋韵文化语言体系和解释体系。
本书紧紧围绕泉州与大海的关系,着重介绍历 的泉州为何会与大海结下难解之缘,这种难解之缘在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突出表现主要有哪些,它对于历朝历代泉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泉州人文性格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泉州社会未来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启示。通过此书,可看到历 的泉州人如何充分利用大海,积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商品贸易、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充分感受到泉州人求真务实、爱拼敢赢、包容兼蓄的人文性格;从中体味到未来的泉州,在新海丝之路建设中,将继续发挥紧靠大海的特点,创造出 加辉煌的业绩。
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考察《黄帝内经》中的神话历史,通过揭开以神话面貌笼罩在早期传统医学发展上的面纱,理解中国医学文化渐进的内在动力,以及它与华夏文明其他方面的互相影响。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等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新面世的材料与传世医学文本互证下,《黄帝内经》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作为华夏传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新的展示。
杨柳编*的《道德经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翻译》从诗学的视角来考察《道德经》原本及译本的诗学特色,以及译者们采用的翻译诗学策略。通过对《道德经》中字词、句法、修辞三个层面诗学翻译特色的分析和策略的研究,揭示不同的诗学翻译策略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本书通过对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和分析,提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内在理论以 情本 为核心,重感情、重主体、重内心、重实践、重相对、重现实、重多样,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发展人格是通过把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体化,从而达到某种相互依赖性,而*终指向人格的养成、社会秩序的和谐。这一理念区别于西方重理性、重逻辑、重思辨、重*、重本质、重规律的 知本 教育思想。本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范式,即 诗 礼 乐 三个阶段的递进,人的情感、人性其中得以表现、体悟、生成、升华,人的生命教育也得以完成。
《南大日本学研究》是以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文化为主,兼顾历史学、经济学等其他日本学研究领域的中文学术论文集。依托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筹),吸收中心主办或承办各类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亦收录国内外学者、科研人员关于日本语言文学和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日本国语史研究、日语语言学研究、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等。 本辑《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共收录13篇学术论文、1篇名人访谈,既有2020年11月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 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也有很多活跃在日本研究线的科研人员的优秀成果。作者包括日本权威学者财前谦、南京大学荣休教授何慈毅等资深学者,也有一部分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走上独立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