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孩子升入小学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效的幼小衔接将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本书的幼小衔接课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幼儿的要求,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探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家园工作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去思考、研究、规划、落实,旨在帮助幼儿在社会心理、认知、身体、情感、语言、逻辑和学习品质等几个方面能够获得不断深入的发展,为进入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本课程明确了幼儿园、家长、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责任和任务,形成家园校 三位一体 的合作共同体,并以此设计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便于幼儿园教师按时间节点安排学习内容,有步骤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引导广大的幼儿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过程中家长的主要责任和任务,
本书是对17世纪中国旅行写作实践的细致考察,作者创新的理论立场,结合细致的文本研究,对中国传统游记体裁进行了一次全新解读。在本书中,作者以著名诗人、官员和文学史学家钱谦益的《黄山游记》为研究重点,与其他传统学者对游记的解读不同,他将钱谦益游记中的风景解读为一种代表性传统的复杂产物,而不是一种可实证的空间。 本书取材广泛,引证资料包括个人轶事、传统宇宙学资料、地方志、道家经典、绘画和木版画等,在纷繁复杂的古典文献中探索了明末江南的迷人世界。作者在书中突出说明:钱谦益对黄山的描述,与其说是他的第一手观察,不如说是他之前几代旅行者留下的层层意义。本书可作为相关学者或学生研究晚明历史和文学的必要参考,也可为任何对旅游写作、人文地理、旅游社会学或艺术和视觉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新视角。
《古希腊神话与悲剧》是法国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让-皮埃尔 韦尔南和皮埃尔 维达尔-纳凯的研究论文合集,分为两卷。卷一出版于1972年,收录了七篇古希腊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将古代文本置于结构性分析、文学性研究和社会学剖析的视角之下。然而,在这三重视角之下,其研究重点却并非神话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对悲剧和各具特色的悲剧作品的研究。卷二出版于1986年,该卷拓展了研究视角,重点分析研究公元前5世纪悲剧作品中的神灵,尤其是戏剧中戴面具的神:狄俄尼索斯。除了古代戏剧之外,作者也在思考为什么这种古希腊戏剧的古典性会演变成法国后来的古典主义。 本书已成为当今西方古代历史和古典学研究者们的经典之作。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 腰肢纤袅 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 峭窄化 、 轻盈化 的艺术特色。
本书认为,游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媒体语言的互动符号系统,其生产与消费都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游戏文化,研究者应从具体的游戏作品与游戏现象出发,通过严肃的学术视角对游戏展开深度解码。 为了探索中文语境下的游戏研究范式及路径,本书收录了多篇首次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游戏历史、游戏批评、游戏产业、游戏创新等多个主题。本书立足中国本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鼓励跨学科视角,聚焦游戏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力争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游戏文化发展脉络,为学者、大众和产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噪音是如何变成美妙的音乐的?记谱法的发明源自怎样曲折的故事?爵士乐为何会从美国一路火到巴黎?中国古代哲学又如何影响着世界音乐进程? 伊萨科夫突破传统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 主题 式的书写方式,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到性别的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合流等10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简史,全书以昂扬的基调、优美的语言,呈现了丰富海量的音乐知识、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每场音乐变革所引发的里程碑式的改变。阅读本书,你将亲临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大师的创作现场,你将见证音乐与政治、文化和经济融合共进的恢弘历程,你将领略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余种音乐风格,你将获得一份世界经典曲目清单,你更将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音乐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
汉字文明传承 丛书积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汉字文化学术精神内化及其传承的创新性进行系统探索,呈现文字背后的观念变迁与发展,深刻揭示汉字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关系。《汉字中的礼法观念》为丛书之一,全书共四章,重点挖掘和梳理 礼仪 类汉字,经由古汉字结构的内在联系,发掘提取民族固有的纯粹鲜明的观念思想范畴,采集知识、辨析源流发展历程,客观真实地呈现汉字结构源流发展史及汉字中的礼法观念,涉及语言学、文字学、哲学等。
汉字文明传承 丛书积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汉字文化学术精神内化及其传承的创新性进行系统探索,呈现文字背后的观念变迁与发展,深刻揭示汉字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关系。《时令类汉字中的时间观念》为丛书之一,全书共七章,以一系列较为常用的时令类汉字为例,从文字学的角度详细分析这些汉字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等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构造,揭示其造字原理与字义的内在联系。经由古汉字结构的内在联系,发掘提取中华民族固有的纯粹鲜明的观念思想范畴,采集知识、辨析源流发展历程,客观真实地呈现汉字结构源流发展史及汉字中保存的时间观念、礼制观念等。
中国现代民俗学和社会学运动都有着繁杂的演进风景。在吴文藻、杨堃、赵承信、黄迪、林耀华和黄石等先生的指导、参与下,先后以清河试验区和 社会学实验室 平郊村(前八家村)为平台,在充分借鉴孙末楠民俗学说(Folkways)的基础上,采用局内观察法和社区功能论,燕京大学师生的民俗学研究经历了从风俗、民俗到礼俗的转型,产生了一批热描人生常态的民俗学志,形成了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 社会学的民俗学 这一支脉。这也反向使得燕京大学社会学本土化历程有着浓厚的民俗学基底。
汉字文明传承 丛书积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汉字文化学术精神内化及其传承的创新性进行系统探索,呈现文字背后的观念变迁与发展,深刻揭示汉字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关系。《汉字 和道 观念史》全书共六章,重点挖掘和梳理 和 类汉字,经由古汉字结构的内在联系,发掘提取民族固有的纯粹鲜明的观念思想范畴,采集知识、辨析源流发展历程,将甲骨文、金文、战国简文帛书、古玺印文、古陶文、古币文、秦汉简文帛书、石刻篆文等字样文献,依次排比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实际使用的原形字,客观真实地呈现汉字结构源流发展史及背后的观念史,涉及语言学、文字学、艺术学、人类学、哲学等。
酷 ,作为一个早出现在二战后的新词汇,被几代人都视为一种前卫、新潮、广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形态。在近三十年来,酷文化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即使在中国,追求酷炫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可以说, 酷 已经成为了当今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主流文化之一。 但这种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了,其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原因?本书便是部系统讲述酷文化背景与起源的作品。从 酷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发源入手,以李斯特 杨、亨弗莱 鲍嘉、阿尔贝 加缪、马龙 白兰度等有着强烈偶像色彩的演艺界、文化界名人为例,详尽讲述了酷文化一步步的崛起与风靡,并且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这个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作了全面的解读。 本书让酷变得更加易懂易学,让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状态,让每一个心灵都变得更加
本书以推动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现代文明为宗旨,多维度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着重厘清了文化、文明的定义,解读了文化、文明基本问题,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辨析,全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珍视并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切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问题,对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高层次建议。 本书站位高、挖掘深、涉及面广,内容翔实,紧贴现实,针对性强,实用度高。每篇文稿前都精心撰写了 纪事和说明 ,介绍文章背景与脉络,提示新颖而关键的观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和把握。
本书是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中国是制茶和饮茶的发源地,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 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有关茶叶种植、生产方面的经验与知识,更是积累了有关于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茶文化已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br/ 《中国茶书校注本》是繁体字版图书,汇集自唐陆羽《茶经》至清代王复礼《茶说》共114种茶书,以1911年为限。所录茶书包罗现存历代茶书之外,兼辑各种散佚著作,是现存所见茶书总汇
.
本书为李有成教授过去三十余年学术论文的自选集。 共收入论文二十四篇,关注的议题多元而繁复,反映了作者不同阶段的学术关怀与志趣,主要涵盖了文学史的政治、阅读的伦理、理论的旅行、阶级与文化研究、现当代华文文学、离散文学与文化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则多取径于较具批判意识的当代理论,诸如弱势族裔论述、后殖民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 离散论述等,清楚展现了作者长期坚持的批评立场与学术理念。书末并附有一篇访谈录,作者在访谈中畅论其多年来对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体认与看法,对了解书中诸篇论文具有辅助与澄清作用。 对作者而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形式,亦且是我们了解世界、体察现实人生的重 要途径,其终极关怀更在于激发思辨,甚至与现实 协商,寻求改变。此即作者念兹在兹的学术研究的 淑世功能。这
《征服与文化》是作者托马斯 索威尔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索威尔曾两次环游世界,多次到访地中海、波罗的海和环太平洋地区。本书聚焦不列颠、非洲、斯拉夫人和印第安人这4个颇具重大历史意义的地域和民族,通过追溯征服的源头,展现了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中,那些不曾被时间所湮没的鲜活事例。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发展进程的同时,作者还从征服对世界经济、军事、政治格局的改变,对民族命运和社会,甚至对人类生物学的改变做了详细阐释,并呈现了这些改变对文化的冲击与再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塑。 以不列颠人为例,他们最早是从古罗马人那里获得了人力资本,后来又从诺曼人、伦巴第人、犹太人、胡格诺派和荷兰人等处引进了不列颠群岛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各类技能。在斯拉夫人那里,从创造民族语言文字,到发展较发达的农业、工业、科
本书研究了我们称之为后现代时代的城市世界,特别是后现代城市在全球化、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的变化。作者探讨了后现代性的城市空间(公园、广场、街道、人行道)与后现代城市主体和社区之间彼此应对、相互创造和构建的关系。本书主要包括导论、从后现代文化到后现代城市、可读的城市、都市网格与都市想象、控制之城与城邦、城市移动、全球城市与公民等几个篇章。作者不仅阐述了后现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而且探讨了后现代城市的变化如何改变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改变我们自己作为后现代都市人和后现代性公民的方式。
基于认知神话学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研究,本书系统探讨认知神话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此展示认知神话学在人类认知领域的新突破,以及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变革性创新。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国内外学者在认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比如神话图像与权力的建构、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关联、神话与生物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神话与文明起源等等。通过对国内外认知神话学前沿性成果的研究,本书深入阐释了神话理念与神话思维对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塑造性作用,以及认知世界对神话理念的继承与编码。
本书讲述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和制度发展史,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探索研究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 认同与共识 ,填补了系统研究中国数千年国家文化安全史的空白。
本书是扬州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多年研习香学、研制香方的心得总结,以中国传统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 香之观 香之醒 香之构 香之合 四个章节,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传统香事的人文特质和美学意涵,并附录有与香有关的诗文多篇,便于读者对东方古老悠远的香文化有更全面的体悟。 香之观 一章,开篇即介绍黄庭坚的 鼻观 之学,强调品香的独特方法,紧接着又梳理了香文化在六朝及以前、隋唐、五代宋初三大阶段的发展历程。 香之醒 一章点明传统香唤醒情志、醒人心脾之功用,同时介绍诸多使用传统香的生活方式,例如作画、抚琴、静坐、雅集、烹茶、赏月、读书等场合时焚香。 香之构 一章梳理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介绍了用香器具,例如香熏炉、箸瓶、香盒、香几等。 香之合 一章则介绍了配伍香方的注意事项及基本原则等。近年来,人们开始
本书是*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研究 成果。 全书分为八章,系统研究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保护之内涵、现状、问题与创新对策,是目前国内*部此领域的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