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记录了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吃过饭休息时,不经意间发生的一场头脑风暴,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层层递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终平且和,心生欢喜。整场对话只有一两个小时,相当于今天的一次直播或研讨会。全书只有五千余字,短小精炼,文辞优美锋利,极有穿透力,是理性、天启和美的结合,因而成为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传世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数人因它而开智启慧,获得福德与安顿,它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生活信仰。 《金刚经》是每个现代人真正可以信托一生的枕边书,那些爱跟别人较劲、爱跟自己较劲的人,尤其需要它,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心问题。现代人的卷、焦虑、抑郁、痛苦,本质都是心出了问题。《金刚经》就是讨论当我们发心动念时,如何才能降伏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 腰肢纤袅 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 峭窄化 、 轻盈化 的艺术特色。
本书为一部研究梁启超与近现代中西思想文化之关系的学术著作,全面梳理其一生中学术思想的流变过程、研究进路,展现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探索和精神世界。 作者以梁启超为研究对象,对其阳明学、墨子学、西方哲学、中国史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做深入分析,并聚焦于其学术研究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旨在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来呈现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过程。此外,作者还阐释了梁启超如何以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来解析各种议题,并以中西比较的方法探索中国的独特性,建立新的学术典范,并最后归结到 新民 新国 与 铸造国魂 的现实关怀。
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 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本书主要对宋词园林文献进行考述,在文史互证的基础上讨论园林、园主与相关作品的关系及词作内涵、词人心态,进一步探寻宋代园林与宋词在文化层面、生成层面、审美层面的异质同构与互动关系,并以园林为中心关照宋词中涉园意向的深层内涵,研究宋代词人生活与园林的关系,园林幽居生活对士大夫人格的 塑型 作用,等等。
本书是一部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中国民间建筑为研究对象的建筑考察实录。作者将四类中国乡村自建房 西北窑洞、南方木屋、福建土楼、云南香格里拉玻璃-钢结构住宅,用真实的照片做出呈现、展示,结合黑白轴测图进行建筑学分析、解构,并附以采访文字讲述这些房屋建设背后的故事。本书以现代乡村的自建房为切入点,以图纸、照片、采访和专业讨论四种方式介绍了当下中国乡村比较有地方特色和一定典型性的房屋,旨在挖掘中国乡村自建房蕴含的建筑逻辑与建筑智慧,同时从建筑这一视角看现代中国乡村的发展。
噪音是如何变成美妙的音乐的?记谱法的发明源自怎样曲折的故事?爵士乐为何会从美国一路火到巴黎?中国古代哲学又如何影响着世界音乐进程? 伊萨科夫突破传统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 主题 式的书写方式,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到性别的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合流等10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简史,全书以昂扬的基调、优美的语言,呈现了丰富海量的音乐知识、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每场音乐变革所引发的里程碑式的改变。阅读本书,你将亲临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大师的创作现场,你将见证音乐与政治、文化和经济融合共进的恢弘历程,你将领略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余种音乐风格,你将获得一份世界经典曲目清单,你更将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音乐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
《美学指南》涵盖10个美学基本问题和8个美学分支学科,每个问题和分支学科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兼顾历史和前沿。《美学指南》自2004年出版以来,成为国际美学界流行的美学教科书。 那些细读组成本书的论文的读者,会发现更多的直接证实美学之兴盛的证据。他们会在这些论文中发现一大批涉及面甚广的主题,其讨论不仅涉及美学中的主要问题,而且与众多哲学议题相关联,包括形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学核心领域。正如这些论文所表明的那样,形成和维持这种关联,是一个哲学学科在概念上处于令人满意状态的另一种标记。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优选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本书在考述晚明文士祁彪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讲述其建造寓山园林的经历、园林内的丰富景观;探索《寓山志》的编撰,讨论祁氏主宾是如何建构一个知音交契的开阔场域的;通过考订三篇《寓山赋》,说明不同作者如何结合赋体特质与园林主题,诠释寓山园林与主人的关系;寻思性别角色与园林空间的关系,分析寓山园林的女性空间。
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越嶲等地,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225)至唐天宝七年(748)。 本书对爨文化史的论述即以此为基础,是国内首次对爨文化进行系统论述的一部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古希腊神话与悲剧》是法国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让-皮埃尔 韦尔南和皮埃尔 维达尔-纳凯的研究论文合集,分为两卷。卷一出版于1972年,收录了七篇古希腊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将古代文本置于结构性分析、文学性研究和社会学剖析的视角之下。然而,在这三重视角之下,其研究重点却并非神话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对悲剧和各具特色的悲剧作品的研究。卷二出版于1986年,该卷拓展了研究视角,重点分析研究公元前5世纪悲剧作品中的神灵,尤其是戏剧中戴面具的神:狄俄尼索斯。除了古代戏剧之外,作者也在思考为什么这种古希腊戏剧的古典性会演变成法国后来的古典主义。 本书已成为当今西方古代历史和古典学研究者们的经典之作。
本书讲述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和制度发展史,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探索研究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 认同与共识 ,填补了系统研究中国数千年国家文化安全史的空白。
本书是一本开阔眼界、引人深思的近现代民歌研究著作。书中收录了大量稀见的近现代民歌文献,重点论及的民歌唱本和牌调近百个,内容包罗万象,充分挖掘中国近现代民歌的丰富内涵。借由民歌,表现逸乐、恋爱、农耕、民生疾苦等民俗生活,以及都会、新闻传媒、社会动员、抗战救灾等事物、世相的变迁发展,勾勒百姓生活的真实图景,展现了近现代民众情感的表达和社会的变迁。本书为读者打开民歌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去审视民歌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也可为民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和谱系梳理。
本书并未从艺术学、建筑学层面作某种艺术性阐释,而是将戏曲与园林作为文化现象,探析明清园林如何被预设为烙着士人印痕的诗性处所,戏曲以何种形式契合士人的品位与审美,园林中的戏曲与戏曲中的园林怎样互映士人生命意识与审美心灵等。这些既厘清了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的关系,又揭示出二者看似不相通、实则暗合的本质。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园论、园记、园画等主体性园林文献,以及园林诗词、园林匾联、花谱石谱等附属性园林文献进行研究,并提炼各阶段、各类园林文献的特点,总结园林文献的发展规律,剖析园林文献所反映的园林史、文化史,从而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特性,展现中国园林文学蕴含的广阔的思想和深厚的精神内核。
本书以清代园林集景为研究中心,从文献、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考察清代园林集景的命名方式、意向构成、文学书写,深入探究清代园林集景书写范式、诗文题咏、审美特色、政治隐喻、文人心志等文学文化内涵,梳理清代园林集景的景观文化、地景文化与园林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清代园林集景的历史图景及文学概貌。
本书以私家园林为切入点,着重透视唐代文人的日常经济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对他们的影响。具体则主要从私家园林产权的获得、日常经营和收入与支出等三个方面,探讨唐代园林经济与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从经济的角度对白居易等唐代文人园林生活和心态做个案研究,由此生发出一些关于唐代文人心态及文学创作的思考。
《文化学研究导论》的首要目标是让学习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学专业和研究模块中获得系统的方向引导,进入这一多声调、跨学科的讨论范域。这个范域已经逐渐扩展到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都难以一目尽览的地步。副标题 理论基础 方法思路 研究视角 也清楚地表明,书中各章首先要介绍的是*重要的方法思路、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各自开拓的研究新视角。 此外,*近几年,虽然纲领性的总论、内容庞杂的手册、以文化学为主导的文学学导论、英美式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的导论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出现一部介绍*重要的方法思路和概念并将其汇总于文化学(单复数兼顾)总称之下的著作。因此,本导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宣扬某一种形式的文化学,而是让学习研究者能在面对众文化学那方向和概念林立的巨大多色盘时获得一个多角度的系统化概览。
本书是扬州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多年研习香学、研制香方的心得总结,以中国传统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 香之观 香之醒 香之构 香之合 四个章节,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传统香事的人文特质和美学意涵,并附录有与香有关的诗文多篇,便于读者对东方古老悠远的香文化有更全面的体悟。 香之观 一章,开篇即介绍黄庭坚的 鼻观 之学,强调品香的独特方法,紧接着又梳理了香文化在六朝及以前、隋唐、五代宋初三大阶段的发展历程。 香之醒 一章点明传统香唤醒情志、醒人心脾之功用,同时介绍诸多使用传统香的生活方式,例如作画、抚琴、静坐、雅集、烹茶、赏月、读书等场合时焚香。 香之构 一章梳理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介绍了用香器具,例如香熏炉、箸瓶、香盒、香几等。 香之合 一章则介绍了配伍香方的注意事项及基本原则等。近年来,人们开始
本书以影园和休园相关的文学作品为中心,考察扬州郑氏园林的风貌及变迁,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园林角色在时代发展中的嬗变,郑氏园林文学书写和艺术呈示的内容,郑氏园林作为文学空间的隐喻意味,及其所折射出的人、园、文之关系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案例,打开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