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2)》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本书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分析目前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保护区内建设文化特色不足、民众整体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第二部分为区域、民族篇。主要统计果洛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丽江市、西藏自治区等区域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本书立足中华文化,以高雅与通俗、提高与普及有机结合为原则,以 龙与中华民族 龙与中华智慧 龙与中华民俗 等九章内容,近百万字篇幅,深入探讨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展示龙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瑶族古歌是瑶族口传文化的代表,是瑶族传统民族文化之中的精髓,不仅是瑶族民众节庆娱乐的重要内容,更在民族文化传承、社会道德教化、家庭及个人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瑶族古歌 恭城卷》是作者团队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各个瑶族聚居的山乡进行田野调查、艺术采风和民歌收集,精心整理而成的瑶族古歌集,山歌内容涵盖瑶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节俗娱乐等各个方面,如伏羲歌、盘王歌、周渭歌、婚姻歌、送别歌、哭孝歌、礼仪歌等,展现了瑶族人民以歌记史、以歌传情的风俗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工具书,是学习、了解、深入研究蒙古学的经典。全书定为二十个学科卷,以蒙汉两种文字分卷出版。全书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它是研究工作的助手,也是蒙古学爱好者和初学者进入蒙古学各科领域并进行纵深研究的桥梁和阶梯。
《密洛陀古歌》是布努瑶在给始祖神密洛陀及二十四位男女大神还愿时唱的还愿歌。 《密洛陀古歌》布努瑶古代的一部古老的教科书,它是神话史诗,记录了布努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保存了大量的语言资料,记载了许多神名和人名;它是传授布努瑶生产、生存斗争、生活习俗的教科书。
《广西铜鼓》为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旨在构建一座 流动的广西铜鼓缩微历史博物馆 ,有45万字近千张图的规格,分上下卷。这套书分量厚大,内容充实,设计装帧精美考究,印刷精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工具书,是学习、了解、深入研究蒙古学的经典。全书定为二十个学科卷,以蒙汉两种文字分卷出版。全书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它是研究工作的助手,也是蒙古学爱好者和初学者进入蒙古学各科领域并进行纵深研究的桥梁和阶梯。
瑶族是南岭走廊接受道教影响较早的族群。本书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馆藏瑶族经书,将瑶族经书与道教科仪文书进行了充分比较,并将其嵌入道教与瑶族宗教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宗教经书的视角对道教传播瑶族社会的过程进行深度解读。以小传统的民间经书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道教沿南岭走廊传播浸润影响瑶族社会的文化镜像。本书对瑶族游梅山书文化内涵的解读、对瑶族度戒来自道教授箓的分析,生动揭示出瑶族接受道教的文化涵化现象。从原始宗教走向神学宗教是世界宗教史的普遍规律,本书为宗教学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典型例证。
本书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学者们研究的视角新颖、资料翔实、论证精辟。其中有关于敦煌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的追根溯源,有关于敦煌壁画摹写传统和风格的探讨总结,有关于敦煌装饰图案发展脉络和继承应用的案例分析,有关于敦煌壁画和出土纺织品颜料和染料的科技鉴定,有关于敦煌服饰艺术研究和再现升华的展览展示,有关于敦煌唐代色彩对邻国日本的影响和呈现……依据论文主题,书中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聚焦敦煌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下编围绕着天然染色工艺的传承创新而展开。 本书适用于服装专业师生学习参考,又可供敦煌服饰文化爱好者阅读典藏。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编*的《苗族古 歌(融水卷上下)(精)/广西少数民族古籍苗族古籍系 列》主要收录了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搜集到的开天 辟地歌《根省兑、根忍纳、中忍纳》《英能》,迁徙 歌《海八》《不分不觉》,祭祀歌《依直》《五罗无 六》,神话传说歌《能丈》《顶佬顶六》《哈梅》《 友荣配衣》《配烈亨兄》《古波麻分了》等十二大古 歌,内容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 地初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移、苗族的古代社 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表现了生命神圣、众生平 等、人与自然共存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是苗族人民 生产生活、劳动爱情、思想升华的艺术体现。
《宏德学刊》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常设的栏目包括:儒释道综合研究;中华语言文字研究;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研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综述、重要学术对话、书评等。
本书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学者们研究的视角新颖、资料翔实、论证精辟。其中有关于敦煌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的追根溯源,有关于敦煌壁画摹写传统和风格的探讨总结,有关于敦煌装饰图案发展脉络和继承应用的案例分析,有关于敦煌壁画和出土纺织品颜料和染料的科技鉴定,有关于敦煌服饰艺术研究和再现升华的展览展示,有关于敦煌唐代色彩对邻国日本的影响和呈现……依据论文主题,书中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聚焦敦煌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下编围绕着天然染色工艺的传承创新而展开。 本书适用于服装专业师生学习参考,又可供敦煌服饰文化爱好者阅读典藏。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本书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调研和翔实的数据梳理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模式、路径及绩效评价体系,以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为例,阐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 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王珊主编的《泉州南音(絃管)集成(6)(精)》,收录滚门体五孔管中的“相思引”系列以及统称以“五孔管杂门头”诸曲目的曲词,共计六百首,卷首冠以(曲调系统),阐述散曲属小曲与集曲的组成与结构。[相思引]属生态蓬勃的门头,至於五孔管其他门头:玉翼蝉、绵搭絮、麻婆子、浆水令、驻云飞、锦衣香,活传统多已失传。
苗族是中国大家庭成员之一,生活在海南岛上的苗族历史悠久,与中 地的苗族、瑶族有着渊源关系,上岛生活后,因千百年的积累与发展,海南岛苗族形成了一些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海南苗族传统文化》是由海南民族学会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书稿,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将海南苗族的传统文化展示给世人。书稿附以综述和说明文字,通过搜集和拍摄的图片资料,以画面的形式呈现海南苗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事项。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具有很大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包括: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北京颐和园文化景观、北京天坛公园文化景观、北京北海公园文化景观、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景观、北京明十三陵文化景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文化景观、沈阳清代故宫文化景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