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首次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艺术篇:戏凝百态,曲由心生》《手艺篇:器有魂魄,匠自谦恭》《饮食篇:古香古韵,淬炼心性》,共收录68个非遗项目,76位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的结构为:传承人语录,传达传承人心声;项目背景,介绍非遗项目;匠人匠心,讲述传承人在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外界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故事;技艺展示,记录制作工艺,展示优秀作品,赏析戏曲名段等;技艺教学,简短的文字介绍,以二维码形式附教学视频。本套书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展现令人拍案叫绝的非遗技艺,讲述老匠人、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陕西人与陕西非遗的故事,深刻反映陕西非遗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本书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作者,带着自己的学生、遗产地传承人,在十多年深入遗产地农村的日日夜夜里,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踏村入地的田野调查中,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园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给遗产地乡村青年的授课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因而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心血之作、指导之作,全都是干货、实货。 全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分上编(告语青年、青年工作坊)、中编(文化归途、乡土守望者)和下编(朝话与夜话、田野叙事、凝望乡村)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遗产地项目传承过程中的经验、收获和感悟,因而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这是一本写古珠玉的书,更是一本借古珠玉透视历史、洞见传统文化的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出历史庞大精微的细节。历史与当下、政治与审美、信仰与经济、习俗与工艺,在书中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趣味横生。丰富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的现场感,问句式的标题,如 唐妆与宋妆区别在哪里?郑和下西洋如何买买买?明朝皇帝和官员腰上的的 呼啦圈 为何掉不下来? 等等,引人入胜,是一本好看好玩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1936年,西湖博物馆年轻的学者施昕*揭开了探寻良渚遗存的序幕。1959年,这些遗存所代表的远古文化被命名为 良渚文化 。赵大川、施时英编*的《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向大家介绍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的事迹,作为一个良渚文化爱好者,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为良渚文化的面世作了诸多努力。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的时间节点和文化坐标,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共同的文化底色。“三月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民俗节庆“三月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进行系统梳理,搜集整理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展现了“三月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演变,介绍了全国各地庆祝“三月三”的仪式,深入挖掘“三月三”传统文化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呈现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月三”。
本书由美国的菲尔德女士于19世纪末在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搜集整理,是本以现代田野作业方式采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保存了珍贵的手地域民间口头叙事材料,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本趣味盎然、颇受读者喜爱的故事读本。在探讨海外中国民俗研究发轫期的实绩时,本书应是民间叙事搜集整理的代表作。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论语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 者 钱逊 出版时间 20170901 I S B N 9787501362448 定价 50 开 本 小16开 152*228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0 (千字) 页 数 440 读者范围 大众
本书以潍北东永安村为个案,以田野研究为基点,结合久远的区域地理变迁、悠久的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脉络,聚焦乡村民俗仪式研究,并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知识系统与建构机制。
本书以潍北东永安村为个案,以田野研究为基点,结合久远的区域地理变迁、悠久的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脉络,聚焦乡村民俗仪式研究,并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知识系统与建构机制。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收录广西那坡壮族文献记录考、20世纪前半叶舞狮习俗文献考、陈志良所录民国时期民俗文献考、《岭外代答》所涉服饰文献考释;中篇围绕《南宁社会概况》中所录的南宁年节习俗考释、饮食文化考释、“迷信”习俗考释、丧葬仪式考释、婚嫁仪式考释、南宁本地童谣考释,以此作为支撑展开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篇对广西 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事项民歌的意义生成功能进行探析,由此回溯其文化渊源,为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史料依据和理论支撑。
烟台开埠是烟台城市发展 的里程碑,也是烟台近现代文明发展的起点,成为近现代烟台城市民俗变迁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书以烟台开埠为切入点,在分析开埠前的烟台、烟台开埠优势条件和烟台开埠始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近现代烟台城市民俗变迁的社会情境、变迁原因、变迁机制等,并具体分析了开埠后烟台城市民俗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教育、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具体变迁。通过上述分析 终对近现代烟台城市民俗的变迁进行了社会学思考,总体而言,近现代烟台城市民俗的变迁动力来自于 化,并且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
民俗,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逐渐创立的一系列生活方式,包含了各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以及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和沃土。张正彬编著吴基伟主编的《酒泉百俗/飞天逐梦醉酒泉文化丛书》精选了酒泉地区各族人民的风俗,按内容分为节日俗、婚育俗、丧葬俗和礼仪俗四个部分。一册在手,可尽览酒泉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本书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酒泉地区灿烂民俗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传统文化经典和概论性质的著作,书市上琳琅满目,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得上经典文化?这就涉及对“文化”概念一词的理解,这也是我在课堂上思考的一个问题。“文化”的定义达百种之多,怎样取舍,怎样定义,涉及这门课程体系的核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及参考了诸多“中国文化概论”教材的基础上,我逐渐形成了对“文化”含义的理解。在上个学期的讲授过程中,便是依据我的理解来讲授“文化概论”的,并形成了一个纲要。所以,《中华文化元典》的一个价值是体现了一个选材的标准。《中华文化元典》的第二个价值就在于校对。 在校对的过程中,有些字句、版本内容的取舍颇费脑力,但原则上尽量保持文本的原貌,通假字不做修改,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古汉语来教学,让学生品尝古代经典的原汁原昧;至于一些似乎版本错误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按照一些习俗或默认的规则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这正是民俗学大显身手的地方。 与我们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学并不是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学问,而是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民俗学入门书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如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的七大怪谈;各个家庭内部实行的规则;消防员、铁路员工、法官、办公室白领的日常生活;作为社交场所的平民区咖啡店;动漫圣地创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鱼身鸟喙人面的妖怪护身符的大流行;互联网时代稻荷神信仰的 化; “座敷童子”的现代转型等等。 本书简明易懂地介绍了现代民俗学的知识,向读者展现出现代民俗学的魅力。让民俗学成为每个人都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技能,从而使
周星编著的《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母语文化的诸多事实和现象进行学术性探索的成果。作者尤其注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象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致力于“发现”本土常识的深层意味,同时也对本土常识的传承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里的再生产过程给予了揭示。作者基于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而从容展开专题性论述,不断地追问着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事实与民俗现象,进而对很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性知识”给出了 新意的解读。本书堪称是一位生活在本土常识的“田野”之中并尝试走向“文化自觉”的本土人类学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