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经》于《檀几丛书》,以为古可证今,今可溯古,得笔之于书也。旋以南行而未果。年届八旬,始先后获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鸽谱四种。彩笔写真,出名家之手,绘制年代,历康、雍正同、光,共二百二十四幅,其侧标有鸽名者一百八十四幅。古今中外,*,不禁为之狂喜。于是萌经、谱、于记三者一而贯之之想,时萦吾怀,乃至不可终日。
《来自大槐树 百家姓字辈考》 本套丛书是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文化的一套丛书。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也是验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重要依据。移民姓氏表明了一个家族系统和血脉关系,是了解移民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移民姓氏和移民文化的社会功能,从中认识到移民姓氏文化研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移民后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一把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金钥匙。 中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祖宗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
本书是一部民俗类图书,是作者在大量地方史料的基础上编著的,全书共分人生礼俗、生活习俗、经济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岁时节庆、庙会集市、民间艺术、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九章一百余个小节,详尽讲述了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徐州地方民俗,切实精美,可读性强。
本书是对手工艺在当代都市语境下的传承走向即其新变的考察和思考。本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特别重视手工艺对人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民众创造性地化用传统资源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学术观照和理论探索。这不仅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对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 熟人社会 。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本书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北京家庭的婴儿诞养风貌,结合2016年至2019年作者在这一区域内的田野考察,从育儿母职、家计过程、哺育伦理三个层面,阐释了不同社会转型期中家庭切身体验的礼俗之变。本书认为,中国家庭婴儿诞生与养育过程发生转变的背后是彼此交锋中禁欲主义与快乐主义道德机制。通过跨时段的历史研究能够发现,维系家庭生活的力量并非单纯的治理逻辑或市场机制,乃是道德合法性的塑造与再造过程。
内容简介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本书深入阐释了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的关系,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国精神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具体体现和价值意蕴,深刻分析了实现中国梦与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关系,探索提出了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途径和要求。 目录 略
香花仪式是普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超度亡魂的宗教仪式,属于民间丧葬仪式中一个重要的宗教仪式部分,通常在丧家报丧之后举行。香花仪式的流行地区广泛,不论是北方的山东、河南、陕西,西南的四川、云南,还是南方的赣南、闽南、粤东等地区都有存在。从香花仪式的经文和仪式音乐来看,它们都有近乎相同的礼赞部分,但是劝善部分则加入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艺术特征。在香花仪式中,既有佛教的法器和经文、道教的口诀、手决和禹步,也有儒家的思想、民间的死亡观念、民俗丧葬仪式中的仪式象征物等。从象征符号的艺术性上来看,其个性并不突出。每一种仪式符号在宗教信仰精神的*层面上没有冲突,在文化符号的形式上也没有排它性,而是和谐共融,呈现出一种比较鲜活、独特的宗教艺术现象。
《云南史前文化史》中所论及的史前史,范围从 170 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至公元前 13 世纪。云南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直到进化成人类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在云南都有发现,屡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人类起源关键时期云南古猿的大量发现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云南是欧亚大陆*早出现人类的几个地点之一,此后一直生生不息。云南史前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体现了远古人类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与周边有着广泛的交流。以金沙江岩画和沧源岩画为代表的云南岩画艺术是云南史前文明的奇葩,记录着人类祖先迁徙的历程和生业方式,凝结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是云南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聊城木版年画是一个复杂流变的民俗物象,承继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并与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及国家大势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书通过将文献法、田野作业、口述史与实物收集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深描作为区域民俗物象的聊城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及年画艺人的日常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木版年画及年画艺人群体,梳理木版年画在不同语境中的形态特征及时代寓意,阐释区域民俗物象与区域民俗生活的互动图景,力求实现该研究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本书一方面开展纵向研究,梳理与“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相关的历代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曲艺资料,追溯其在秦汉以后发展、传播和分化的历程,穷究其不同时期变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研究,分析“牛郎织女”传说和七节风俗在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的传播、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究其鼓励人们冲破礼教枷锁、追求爱情和家庭理想的历史作用,彰显其崇尚勤劳、善良、忠贞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华乃至亚洲文化的巨大影响。
本书内容包括“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五帝时社会状况”“三代以来首服”“身服”“足服”“饮食”“周时车马”“五帝时社会状况”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书号:9787549640430 书名:太极文化:中国人的修身之道 定价:8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宝顶架香庙会自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石窟衍生而来,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地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美名,朝拜观音的盛况饮誉 外。宝顶架香庙会始于南宋,兴盛于元明,极盛于清代、民国,改革开放后复又兴起,至今不衰,于2014年11月11日被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宝顶架香庙会》全书共分九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宝顶架香庙会的源流、中国观音信仰的兴盛、架香团队的构成和上山路线、佛偈子路本的文化内涵、宝顶架香庙会中的佛乐和商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及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其文化和学术价值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