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当代一百位灯谜作者的动植物灯谜一万余则,内容包括动植物名词、动植物名称(鸟兽虫鱼、果蔬花木等),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为便于读者理解,部分谜作还加了简注。本书以灯谜为导游,带读者去游览灯谜动物园、去观赏灯谜植物园,并通过欣赏与猜射这些灯谜,使读者了解动植物知识,认识更多的动植物。
成语和灯谜是我国汉语言文字中的两朵奇葩。成语灯谜,完美地实现了两种汉语言文字艺术的融合。本书精选102位灯谜作者的近5000条成语灯谜作品,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编排,并附 成语灯谜集锦 ,收录其他作者部分成语灯谜作品。这些成语灯谜有的典雅古朴,有的清新活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明白如话,可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笔者力图充分汲取学术界近三十年相关研究成果,在尊重借鉴前人图谱的基础上,新制仪礼图,以补前人图谱之憾。 《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为《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仪礼》中专言嘉礼者凡七篇,即《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而《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主要内容为《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四篇所涉及的方位图。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宝丰县城南7.5公里马街村旁的麦田里,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说书亮艺,以曲会友,演唱的曲种达三四十种,曲目数千个,可称 书山曲海 。方圆百里数十万民众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会,听书、写书,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堪称我国民间艺术之奇观。本书即是对这场盛会的详细介绍。
稀有剧种,指的是河南省境内除豫剧、曲剧、越调、京剧之外,流布区域相对较窄、观众和从业人员较少、影响相对较小的剧种。稀有剧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展示了河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很大的文化发掘潜力和社会、艺术及人文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些稀有剧种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是对宛梆的研究与介绍,图文并茂。
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我们一般称之为 稀有剧种 ,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宛梆、四平调等。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虞城花鼓戏》是对河南稀有剧种虞城花鼓戏的介绍与研究,较好反映虞城花鼓戏的现状、典型剧种及传承人,对推动虞城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地上,有着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风俗。位于赣鄱大地上的江西省宁都县石上镇石上村,(北纬26 51 ,东经 115 40 )每年在元宵期间,就会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 割鸡担灯。这项民俗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割鸡担灯,是在元宵节期间,石上村村民集体性祭祀汉帝的一种闹元宵的习俗。其习俗的核心内容是:村中李姓所有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到汉帝庙杀鸡祭拜汉帝,感激汉帝保佑家中生了男孩;并且同时进行一系列的祭祖和拜神以及游灯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有两大部分:割鸡和担灯。
北京香会,依据香会供奉神案所在地即 驾 设地的不同,存在着 井 字里外的区别。 井 字里外的香会,不仅在表演内容上存在差异,讲究的规矩礼节也大不一样。在旗人的参与下,北京地区的香会产生了 井 字里外的分化。 井 字里的香会不仅有着较高的等级地位,更是有着相对统一的规矩礼节,形成了 幡鼓齐动十三档 的特色。 井 字外的香会没有统一的组织与规矩礼节,结合当地富有特色的社火表演,各村的香会形成了风格各异、极具特色的表演内容。
吉林市在明朝有 船厂 之称,造船业十分兴盛。而在从长白山森林伐木造船的过程中,诞生了 木帮 这一群体。在大雪飘落、极为严寒的冬季,伐木帮到长白山森林中伐木;而后套户牵上牛、马,套上爬犁,把木材拖下山;*后由放排人通过南北水道,将木材运往吉林等地;其间回响着的是号子行抬木时呼喊的长白山森林号子。在采伐活动中,又衍生出许多技艺和习俗,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木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