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产业毫无疑问是西方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大为兴盛,且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行业。 但是时尚产业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将其病态蔓延到全球化的一个巨大的领域。在时尚产业中存在着复杂的剥削和压迫,甚至在某些国家可以说对人造成的奴役堪比奴隶制。譬如童工、歧视、虐待、低薪、环境污染,等等。作者从历史和经济制度入手,批判现代时尚产业的黑暗面,呼吁企业家、设计师、消费者们能转换对时尚的观念,创造真正的基于审美而非压迫的时尚产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北京市正围绕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迈上建设国际的和谐宜居之都新征程。随着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崛起,北京市产业格局势必会出现大的调整,而在这一轮调整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科技创新、文化基础和传播、可以对外交流的特质也成为实现产业功能的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底,北京文创企业达54700家,其中非公企业48983家,占90%;规模以上企业约8000家,非公企业达6058家,占76%。2012年,按照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全市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2%,居全国首位。2013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增加值2407.6亿元
本书内容介绍: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突破了西部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的老路,对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西部地区的经济过去长期地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煤、矿、森林等,而且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这些资源大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供应给发达地区,产品附加值低,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文化产业开发的是民族文化资源,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新的支撑。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既关乎大众品位与价值导向,又关乎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与增长潜力,焦聚文化消费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什么是文化消费,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如何,政府文化消费行为的政策效应如何,新技术对文化消费产生哪些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基于文化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权威统计数据,从区域、城乡、传统与新兴、国际比较等多视角、多层面展开系统研究。
文化蓝皮书指出,十八大的召开将开启我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周期,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拐点,必须积极应对。我国文化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向“短缺”与“过剩”并存,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从“分业发展”走向融合发展,从区域性竞争发展走向统一市场条件下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也随着本轮改革结束而逐渐衰减。蓝皮书建议,针对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政策,以深化改革启动新的“制度红利期”。蓝皮书还建议,适应融合发展的新需要而合并原有分业管理的部门,尽快组建综合文化管理机构。
本书重点分析了文化市场的交易对象(产品和服务)、交易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中介(各种专业化机构)以及交易环境四个基本环节,探讨了文化市场与一般市场相区别的特殊属性,希望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文化市场的分析框架,并用这个分析框架来解答目前我国文化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文化市场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如何使体育场馆减少对财政的依赖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遇到的世界性难题。舒兆良、童荣兵*作的《东亚传奇--上海东亚集团体育产业探索/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讲述了上海东亚(集团)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建设上海体育场之后成立了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专门运营管理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东亚体育文化巾心有限公司通过频繁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多业并举、多元经营不仅使一场两馆摆脱财政(拐杖)还反哺体育推进了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东亚20多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破解世界性难题之路是一条传奇之路。
在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本研究采用理论文献分析和调研实证分析相结合、全国总体情况的宏观分析与各区域具体个案的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闲置空间再生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进行研究。本书在绪论中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及全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在*章中提出了闲置空间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第二章探讨了闲置空间的资源特性,以闲置空间资源特性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进驻,和闲置空间对主导性文化创意产业的选择。第三章针对闲置空间再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分析了空间形态的演变。第四章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动态过程,分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归纳总结了闲置空间再生中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终形成,分析了闲置空间再生中文化创意产
文化蓝皮书(产业)的十年堪称“凿空”和“破壁”的拓荒之旅。作为文化蓝皮书的主编,本书作者亲历了中国文化产业从萌芽到现在的生机蓬勃、飞速发展,十年来,亲手撰写每年度蓝皮书的总报告,从长时段、全球视野俯瞰中国文化产业在历史、在世界的位置,提出的政策建言屡屡为中央决策层采纳。 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出生成长轨迹,在文化蓝皮书十年的总报告中,如此鲜明地呈现。十年,沉甸甸的脚步、艰难的转型,从初“还处在转型过程中、总体图景相当破碎、发展前景却非常远大的产业”.到“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创造新的奇迹”,本书真实呈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现场。
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的《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牵头,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多家职能部门和全市各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各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历时半年多,终于完成。甘新主编的《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由广州市相关文化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的十余篇调研报告组成,共分为总报告、专论篇、行业篇、区域篇、案例篇和借鉴篇。总报告中明确指出,广州市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层小幅增长,外围层稳健增长;文化产业投资稳步增长,各层次分布均衡;文化产业依然集中在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文化产业新业态园区
十几亿的人口,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怎会停留在此刻?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不断向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 文化产业,一种在新时代被赋予新意义的产业形态组合,是新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国彰显综合国力的新竞争点,正在被中国推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何在呢? 全书运用文化实践理论,对文化产业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通过对文化产业不同类型和模式的分析,尝试思考这样的问题:文化实践对个体生命带来了什么?文化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各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哪些思路和对策?中国怎样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中寻找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延伸路径?中国怎样通过发展民族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我国需紧跟时代潮流,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书围绕文化创意在我国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释。
云南文化产业研究院在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于2006年5月挂牌成立,同时成立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演出演艺、体育、会展、乡村文化、基础理论及综合等十个研究室,聘请校内外相关学者担任各研究室的首席专家,组建了开放式的研究团队。随后我们接受了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研究课题,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作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我们的研究要求把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放置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及大格局下进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2006年的情况。由于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宽,有些领域的界限也很模糊,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统计数据的搜集难度较大,因此所形成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我们的描述力图
《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机制研究/政府决策与咨询丛书》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概念,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重要性,并结合统计年鉴数据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实证评价,*后提出了培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对策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机制研究/政府决策与咨询丛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成为高校、产业园区、政府产业决策部门参考用书。
本书以“‘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研究”为主题,深入关注“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诸多层面,在准确把握2014年上海文化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分析“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建设的新背景,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进而指出“十三五”时期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2013年,河南文化建设持续全面推进,文化民生工程扎实开展,“文明河南”建设取得实效,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开始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2014年,河南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文化改革发展力度,文化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民生工程投入持续加大,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