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这是一部饱满的阅读之书。它以厚重的资料、绵长的行迹,更以真切的故事,书写了作者对阅读的虔诚与笃信,记录了全民阅读伴随中华儿女不断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温馨历程。遍访天南海北,亲历重镇远乡,作者用对全民阅读胜景的摹写,展现了万千读者对阅读的相同热爱,显示了全民阅读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还原了祖国南北在在处处的郁郁书香。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第9本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人员、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遗产地专业人士共同编写。202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党的二十大的总体布局下以及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科学指引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各个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当前社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建设活动和气候变化给遗产保护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深入参与国际遗产事务,提升中国话语权;理顺监测工作机制,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加快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加强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等。
《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是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的全面反映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就、经验与趋势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本书紧扣革命文物价值阐释与理论宣传、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展览展示创新发展、融入 大思政课 教育、赋能文旅融合和革命老区振兴等关键问题,全面回顾了我国系统性推进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和主要做法,尤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典型经验。本书提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战略部署,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完善法治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促进活化利用、拓展共享空间,以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工作服务效能为根本途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 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科普短视频概述、各平台发展状况研究、科普短视频内容分类与类型分析、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场景、科普短视频创作者研究、科普短视频创作方式与方法研究、科普短视频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等,并遴选2022年优秀科普短视频案例,从年度账号,年度作品,年度机构和年度主流媒体等众多视角选取优秀案例。本书从不同视角对科普短视频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整合各平台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权威的科普短视频发展报告,语言流畅,不存在政治问题。
本书为第9本文化建设蓝皮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本书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方面,对2021-2022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构建了以文化投入、文化生产、文化供给、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消费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为内容的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数化形式对我国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对2023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藉此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旨在增加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本书聚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的主题,在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现状,总结我国传统社会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主导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探索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实现机制。本书认为,需要发挥合力作用,调动多种要素,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探索有针对性的引领路径,构建系统联动的引领机制。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环节,对阻断乡村教育贫困及代际贫困的传承和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本书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的综述,结合山东省乡村幼儿园的调查数据和已有研究,首先对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构成进行量化描述;其次从社会支持、财政投入及专业认同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归并,并分析问题的成因;后从政府、乡村幼儿园等机构和组织主体的角度,讨论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路径和现实选项。
《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本书探讨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经验,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强调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深层根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本书详细分析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概况、整体图景、内生动力、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民族民间工艺、文化治理以及特色小镇和节庆文化等多个方面。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转型发展,还有助于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还提出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 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识普及的读
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精神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表现为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的交织。作为后工业文明表征的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集中于城市,与城市 新同时展开,不同程度地重构着城市空间景观。作为文化产业与城市 新结合点,文化空间呈现新特征,引发新问题,不断 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在扩张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系列重要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空间。本书将文化空间放置于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城市 新背景中,分析文化空间如何成为城市 新的动力,城市 新的目标又如何规制文化空间的自由发展。
高等院校作为科技文化研究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高度集中的人力资本成为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更是高校发展的无形资产。 《高等院校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为样本,结合相关理论综述和推演,探究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 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构成。随后,以个体层面的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视角。选取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作为幸福感的衡量指标,探究了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对青年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理。 《高等院校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为促进高校科研生产率、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以及推动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支持,也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书作者从事民艺研究三十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汉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坛一罐都有详细的追踪和民俗学考察。全书按四季分类,将乡土中国常见或不常见的农具、布料、瓶罐、窗户等加以描摹和记录,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绘制了一幅包含着民俗、民风、民情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多姿多彩,以及乡土中国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和生活形态,为弘扬传统文化、记住中国人共同的乡愁保存了一份充满了美感的田野调查实录。 作家冯骥才说:“传统的积淀,理论的建造,文化的创新,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成就了潘鲁生浑然一体的民艺世界。而在他的民艺世界里,这些民间珍品是他与大地文化真挚的定情之信物。”
本书稿为2023年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之一,汇聚上一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的进程中,“奔赴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文化创新思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囊括了新空间建设、乡村振兴、 机构重组、融合发展等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新近热点,也凸显了高质量博物馆群建设、延时服务、数字化建设等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成就,以期为上海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围绕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介绍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主要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全书内容共分为十章,以文化产业和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原理为出发点,在界定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基本概念、特征、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涉及了文化产业项目立项与决策、文化产业项目设计与计划、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与融资、文化产业项目组织与团队管理、文化产业项目市场推广与营销、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与控制、文化产业项目冲突与沟通、文化产业项目收尾与后评估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及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文化产业企业界和理论界等关注和从事文化产业活动人员的实用参考书。
本书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核心,分为 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内涵与特色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战略 等九章,内容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战略构想、经验借鉴等总体布局,同时包括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传统文化 双创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等具体战略举措,全面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者立足本土,在大量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引起 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组织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