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声誉经济:文化奖、奖品与文化的流通价值》是目前学术界 一部梳理了包括文学奖在内的所有主要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 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学、文化、艺术领域的扩散,到20世纪以来各类文化奖的飞速增长,作者英格利希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梳理、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运作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此外,基于对奥斯卡电影奖、格莱美音乐奖、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 重大文化奖、文学奖等大量案例的深度分析,指出混合了新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文化声誉在文化奖体系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从而提出了“声誉经济”理论。2005年该书出版后,受到《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刊的广泛好评,并被《纽约》杂志评为“年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 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识普及的读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 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 10个 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 书店 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 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书作者从事民艺研究三十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汉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坛一罐都有详细的追踪和民俗学考察。全书按四季分类,将乡土中国常见或不常见的农具、布料、瓶罐、窗户等加以描摹和记录,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绘制了一幅包含着民俗、民风、民情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多姿多彩,以及乡土中国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和生活形态,为弘扬传统文化、记住中国人共同的乡愁保存了一份充满了美感的田野调查实录。 作家冯骥才说:“传统的积淀,理论的建造,文化的创新,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成就了潘鲁生浑然一体的民艺世界。而在他的民艺世界里,这些民间珍品是他与大地文化真挚的定情之信物。”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者立足本土,在大量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引起 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组织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耕读教育的相关知识,共分为7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中华农耕文明、中国传统农业、中国农耕习俗及农耕器具、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发展探索、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中国农业的创新创造、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等。本书采用文字、图和表相结合的知识表现方式,方便教学和自学。为 加突出教学重点,每个项目前均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项目导读,对本项目内容进行重点提示和教学引导;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扩展阅读,对相关内容和重点进行解析;每个项目后均配备耕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耕读小结以学习重点为依据,对各项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耕读思考以思考题的形式, 深层次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本书主要供涉农类院校作为耕读教育教材使用,也可供耕读文化爱好者参考学习。
......
高校档案作为大学历史的真实记录,其反映大学的长期办学实践,具有保存记忆、资政育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特殊使命。本书稿主要汇编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
10年来,我们对教师学习与身份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一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部分成果已经在教育期刊上发表了。另一方面,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对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书便是这方面工作的呈现
文化研究是当今世界备受瞩目的前沿学术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诞生于英国,文化研究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成为目前靠前学术界拥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自80年代末开始,文化研究思潮涌入中国并对人
本书以新时期(1990年代至今)中国都市电影为研究对象,梳理近30年来中国都市电影由“出走”到“回归”的创作脉络、从“西方哲学”理念向“中国哲学”思维转向的创作理念嬗变,借用中西哲学理论,通过案例化研究,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都市电影从“西方哲学”理念向“中国哲学”思维转向的具体体现,还原出当下都市电影所呈现的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对时代价值的影像化表达,并从本质上挖掘当下都市电影嬗变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为中国都市电影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哲学的维度,为我国当下的电影创作避免过于娱乐化和庸俗化提供一定的、历史的参照。
《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打开书,开始一场漫游,一路走,一路听沿途的故事。 你有时候会看到游牧部落、征服大军、沙漠商队的马蹄车辙;有时候会看到旅行者、朝圣者、探险家一长串孤独的脚印,还有那一座座曾经辉煌灿烂、盛极一时的城池,当然还有全盛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些道路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值得一直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