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饱满的阅读之书。它以厚重的资料、绵长的行迹,更以真切的故事,书写了作者对阅读的虔诚与笃信,记录了全民阅读伴随中华儿女不断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温馨历程。遍访天南海北,亲历重镇远乡,作者用对全民阅读胜景的摹写,展现了万千读者对阅读的相同热爱,显示了全民阅读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还原了祖国南北在在处处的郁郁书香。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 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本书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核心,分为 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内涵与特色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战略 等九章,内容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战略构想、经验借鉴等总体布局,同时包括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传统文化 双创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等具体战略举措,全面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
中国制造2025 背景下,国家、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培养新型、创新性人才是中国各层次大学的使命,尤其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 《校企合作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以□□平教育思想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校企合作教育领域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校企合作行为、企业校企合作行为通过组织创新鼓励这一中介作用,对创新型人才创造力有影响。
《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本书以湖湘文化为视角,从中国传统文化治学考据的实事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照现实的实事求是、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实事求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湖湘实事求是传统的思想升华、湖湘实事求是传统深刻影响实事求是思想的五重维度和湖湘文化涵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意蕴等方面,梳理了中国传统实事求是精神在中国的传承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改造,揭示了湖湘文化涵育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整体逻辑、内在机理与重要贡献,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华文化根脉渊源。
长城作为我国现存体量 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复杂,风险影响因素众多,长城监测有着与其他文化遗产地监测的共通之处, 有着其特殊性。本书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监测现状进行研究、评估,总结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经验做法,评估其监测工作中所采用的方法、监测成效;另一方面理清长城遗产特性和管理特点,以及已开展的长城保护工作,并通过实践研究,分析长城监测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长城监测体系框架及工作建议。 长城监测体系的科学构建不仅是提升长城保护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为我们逐步解决长城体量大、管控难、保存状况复杂等原因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难题提供了思路,也为其他大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本研究的目标紧紧锁定“ ”倡议如何以“民心相通”为宗旨,以“文化传播”为路径, 文化之间的藩篱,弥合本土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强调通过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推动建立 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将“一国倡议”上升为“世界共识”,促进民心相通。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 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呈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如何公平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从全国看,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高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等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各地区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效应、空间效应和溢出效应,地区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人口密度、教育从业人口和在校生人口规模等是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立足从数量上来分析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以量化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希冀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克服的障碍,探寻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律与机制,进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下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
10年来,我们对教师学习与身份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一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部分成果已经在教育期刊上发表了。另一方面,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对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书便是这方面工作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