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具体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努力,集中体现在“抗战”与“建国”这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西南联大作为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组建的战时高等学府,其生存与发展与这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反侵略战争息息相关。抗日战争时期的 国策是“抗战建国”,虽然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又存在了一年,但建设现代化 仍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把西南联大纳入“抗战”与“建国”这一框架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西南联大知识群体在建设现代化 进程中的努力有所相对完整的了解,也为这项研究赋以了学术与现实的意义。本书无论是材料发掘还是鉴别利用,均紧扣“抗战建国”这一主线,力争从 高层次上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建设现代化 的自觉意识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
在信息科技的浪潮下,旅游业正经历着由数据 的深刻转型。本书从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核心视角出发,深度挖掘服务要素配置的内在逻辑,揭示影响游客体验的三大关键维度(服务属性的重要性、表现性及其影响满意度的非对称性)的运作机理。本书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维旅游服务优化模型——非对称影响-情感-表现分析(AISPA)模型,为旅游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新视角和科学的工具。 本书既适合旅游研究领域的学者、旅游行业的 从业者,又吸引着对大数据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和对未来旅游体验有独到见解的探索者。对于渴望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质量的行业专家,以及寻找实操案例来指导业务发展的从业者,本书将带领他们在数据驱动的旅游新时代中发现无限可能,开启一场智慧旅游的创新之旅。
《昆仑之书:限量珍藏版》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神话主角“昆仑”,串联起中国上古神话。书中内容取材自《山海经》《淮南子》《神异经》《太平御览》等历代古籍,结合近现代以来的神话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故事化提炼和加工,全景式、视觉化呈现昆仑的地理、历史、文化、风物、传说,兼具知识性、故事性和艺术性。上百种山水传说、神人鸟兽、仙花异草,150余幅具有中国古画DNA的纯手绘插画,复原“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众神之乡”昆仑山的神秘气象。 神话是世界文化的“ 公约数”,是过去的科幻、未来的源泉。全书通过八个章节,解答神话源头昆仑山的原始状态、神话状态、形象演变及其作为文化共识的地位来源,聚焦昆仑山神话传说、景物分布、宇宙的隐喻、神仙和动植物等不同方面,力求从多个角度展现昆仑山的神奇。在文字解
本书为龙州舍巴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发掘一座墓葬,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以石制品为主,另有少量骨器、陶器,还有螺、贝、蜗牛等甲壳类动物遗骸,包含有部分龟鳖、鱼等水生及哺乳动物骨骼。该遗址年代共分三期,第二期与 期前后相接,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8000到7000年左右;第三期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3000年前后。该书详细、科学的介绍了相关出土及采集遗物,并做了比较严谨的讨论、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学术价值较高。综上所述,该书值得出版,申请列选。
本书为2022年 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的 批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汇编。本书中对每个案例的文化 、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等关键内容均有涉及,突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梳理出不同类型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路径,对各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对从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工作者、企业推广者、村干部等提升能力、推动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供各省、市、县乡村振兴部门、宣传部门等从事乡村特色文化工作的干部以及研究乡村特色文化的学者参考。
本年度报告是创意城市蓝皮书?北京的第9本,研究了2018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运行发展,分析了 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市属行政区以及中关村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区域的发展情况,讨论了文化科技融合、文化经济政策、集聚区发展、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北京文化走出去、扩大开放等问题,同时,研究了广播影视、游戏产业、音乐产业等行业领域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全书共分为总报告、区域动态篇、专题研究篇、行业发展篇四个主体部分。 “总报告”基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政策环境,分析产业进展;梳理文化创意产业2018年的基本表现。根据 统计局2018年4月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北京市统计局自2018年起年度数据改为发布文化产业数据,不再发布文化创意产业数据,因此总报告改用文化产业数据(完整数据截至2019年8月尚未发布)进
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材料与田野经验,文学人类学将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状态称为文化大传统。本书立足于文化大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神话图像,重新对中国早期文论及其潜藏的精神价值展开本土语境的知识建构与跨学科文化阐释,综合运用早期岩画、神话图像、出土实物、出土文献等新材料,彰显文化文本的神话叙事功能,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文字文本,整合比较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知识考古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神话图像研究、古典学、比较 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运用四重证据法,进行参证互释,实现整体释古,善于在多个学科场域之间迂回穿梭,深度认知中国早期文论不为人知的文化编码和精神价值。 本书认为中国早期文论的本土价值和原型编码在于史前文化大传统的神话信仰与文化基因,只有跳出以文字书写文
本书以“教化”为名,并非无视文化产业的其他效益(比如文以赏鉴、文以娱乐、文以致富等),而是为了聚焦主题、突出重点。作者广泛使用各类学术成果,结合当代文化实践,追求较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致力系统阐释的同时刻意呈现中外论述的丰富资料,意在为高等院校文化管理类专业师生,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及 广大的关心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较为清晰的知识地图。
本书为2022年 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的 批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汇编。本书中对每个案例的文化 、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等关键内容均有涉及,突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梳理出不同类型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路径,对各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对从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工作者、企业推广者、村干部等提升能力、推动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供各省、市、县乡村振兴部门、宣传部门等从事乡村特色文化工作的干部以及研究乡村特色文化的学者参考。
本书为龙州舍巴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发掘一座墓葬,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以石制品为主,另有少量骨器、陶器,还有螺、贝、蜗牛等甲壳类动物遗骸,包含有部分龟鳖、鱼等水生及哺乳动物骨骼。该遗址年代共分三期,第二期与 期前后相接,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8000到7000年左右;第三期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3000年前后。该书详细、科学的介绍了相关出土及采集遗物,并做了比较严谨的讨论、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学术价值较高。综上所述,该书值得出版,申请列选。
本书记录了察哈尔右翼中旗第三次文物普查的 成果。其中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一处。该书除介绍本旗境内不可移动文物296处之外,还介绍了该旗出土的精品文物。
本书是 礼制考古的 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 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探讨墓葬、陵园丧葬制度者,也有从考古材料出发探讨三礼文献相关内容者;“器以藏礼”多从先秦秦汉时期礼乐器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礼制变革与不同功能器物的情况。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