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长城作为我国现存体量 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复杂,风险影响因素众多,长城监测有着与其他文化遗产地监测的共通之处, 有着其特殊性。本书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监测现状进行研究、评估,总结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经验做法,评估其监测工作中所采用的方法、监测成效;另一方面理清长城遗产特性和管理特点,以及已开展的长城保护工作,并通过实践研究,分析长城监测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长城监测体系框架及工作建议。 长城监测体系的科学构建不仅是提升长城保护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为我们逐步解决长城体量大、管控难、保存状况复杂等原因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难题提供了思路,也为其他大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 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呈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本研究的目标紧紧锁定“ ”倡议如何以“民心相通”为宗旨,以“文化传播”为路径, 文化之间的藩篱,弥合本土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强调通过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推动建立 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将“一国倡议”上升为“世界共识”,促进民心相通。
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如何公平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从全国看,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高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等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各地区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效应、空间效应和溢出效应,地区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人口密度、教育从业人口和在校生人口规模等是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立足从数量上来分析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以量化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希冀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克服的障碍,探寻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律与机制,进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下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怎样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保持并强化城市的特色文化,避免同质化的危机,避免千城一面的困境,让不同族群在不同文化的物化形态中,找到自己心旷神怡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灵魂归宿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本书要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大型特色活动对城市的转型、重塑和再生都是一帖良药。大型特色活动锻造城市的气质,构铸城市隐逸的灵魂,提升城市的市民精神,让城市焕发出特色文化异彩,这对城市化进程中抵御千城一面的同质化侵袭是种有力抗衡。本书的研究建筑在大量实际调研和案例基础之上,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甚至
《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创办,是 本聚焦数字文化产业前沿研究的学术辑刊。本辑刊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研究为选题方向,运用文化产业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 本辑聚焦数字文化产业 第三次浪潮,设置数字文旅产业研究、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研究、数字艺术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治理研究、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前沿报告等六大栏目。 《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可为学术界提供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思想和参考资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行业动态,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重要读物。
本书力图将江西符号与江西形象、文化自信和文化思考,一起熔冶进书中,通过底蕴深厚的文字与精美个性的画面,带领人们理解江西文化的内涵,感知江西文化的灵魂,藉以给人们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一个宽敞的文化游历空间,架构一座理解传统文化与先人智慧的桥梁,活化一种历史记忆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传承。
郑彦良自1975年从北航五系导弹弹体设计专业毕业留校至2009年退休的35年间,曾在北航五系工作14年(先后任系团总支书记、系教务科长、系党总支副书记,兼任过四届学生辅导员),后又到体育部、党委宣传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担任一把手,在每个单位都工作了六七年以上。本文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郑彦良在北航工作期间发表的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论文,文章,汇报提纲等,并收录了他写的长篇通讯、报道、评论等。文集沿着他的工作轨迹,从一个侧面客观反映了近五十年来北航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历史片断,是对北航发展建设过程中某些方面工作的原汁原味的真实记录。 文集为关心了解北航发展进程的广大师生提供了真实的参考史料,也为校内外从事高校管理与服务研究工作的同仁提供了宝贵借鉴。
本书在非遗数字化理论文献和产业实践梳理基础上,系统阐述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环境、驱动因素、模式路径、政策建议等重要问题,并探讨了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风险, 以福建非遗产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非遗新的交叉研究视角,也对非遗产业主体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为何转型”“怎么转型”具有理论借鉴意义;从实践层面看,对数字经济背景下非遗产品设计开发、管理、营销和非遗产业链延伸等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书可以为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管理研究领域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研究者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以为致力于非遗数字化创新创业的实践者提供参考。
贸易法范畴内对贸易与文化问题的认识旨在从法律规范及其适用的层面对文化产品——文化商品(cultural goods)与服务(cultural service)——贸易规则及其对 产业政策法规的传导作用进行分析。相关讨论力求在自由贸易价值与文化的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一国规制 文化产业保留相应的政策灵活性,并有利于 与 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实现。本书以 贸易规则及其适用对一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边界约束与实质影响为切入点,以 自由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规则的演变及其对以电影、出版与互联网视听服务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的目标,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改革置于WTO自由贸易体制与新世纪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探析。本书特别注重对WTO相关规
盐城作为江苏段大运河文化不可分割的核心文化组成部分,它不仅拥有自身丰厚的运河支线文化遗产,其创造的盐文化体系也是大运河干线城市如扬州、淮安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构成。本书为盐城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展城市提供深度研究和学术支撑。其一,通过系统梳理盐城地区大运河盐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自然地理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盐城与大运河的紧密关联。其二,通过广泛收集整理一手资料,开展深度研究,构建盐城地区大运河盐文化的实践与知识体系。其三,通过对盐城境内大运河盐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在了解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本书为 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路径研究》的项目成果之一,在充分借鉴、吸收文化产业数字化 经验,以及了解文化产业关联聚合与高质量发展的形态技术路径的基础上,在 语境下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生生长与外生进化模式进行构建,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之道,分别从“启、融、活、治、升”五个层次,阐明“经验 —解决路径—价值沉淀”三段式逻辑,并对其实施高效治理及精准服务,借助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价值体系与范式道路,对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作出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