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 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识普及的读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 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 10个 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 书店 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 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书作者从事民艺研究三十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汉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坛一罐都有详细的追踪和民俗学考察。全书按四季分类,将乡土中国常见或不常见的农具、布料、瓶罐、窗户等加以描摹和记录,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绘制了一幅包含着民俗、民风、民情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多姿多彩,以及乡土中国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和生活形态,为弘扬传统文化、记住中国人共同的乡愁保存了一份充满了美感的田野调查实录。 作家冯骥才说:“传统的积淀,理论的建造,文化的创新,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成就了潘鲁生浑然一体的民艺世界。而在他的民艺世界里,这些民间珍品是他与大地文化真挚的定情之信物。”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者立足本土,在大量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引起 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组织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
回归科研经费形成的缘起,梳理科研经费资助制度的演化脉络并从典型资助案例中还原科研经费资助方和科研人员之间的角色、关系、权利及义务,从而准确地识别出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特征。同时,基于历史分析,抽取科研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书深入研究、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首先,要做好思政课教学改革,
本书揭示了三网融合背景下城市老人对数字化媒体的使用特征、影响因素和核心需求,以“场所→需求→服务”为框架,基于宅内空间和社区公共空间,论证了家庭媒体和社区媒体的适老服务场景建构举措,旨在助推数实结合的
本书为“移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及情报服务研究”的最终成果。书中内容以当前通讯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为背景,调查、统计了当下读者知识及信息获取的特点及需求。同时,全面调研了国内42所“双一流
2012年浙江台州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以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其中教育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过低,收入微薄,工作量偏大,导致其陷入职业倦怠的漩涡是部分幼儿教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程妮 原价 ¥86.0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6-01
高校档案作为大学历史的真实记录,其反映大学的长期办学实践,具有保存记忆、资政育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特殊使命。本书稿主要汇编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
本书是由武汉市政协文史委、武汉出版集团组织编写的品读书系之一种,由武汉博物馆团队负责组稿。本书共选取49家位于武汉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分别从国有、公立、高校、民营四个方面来进行展开,对这些具有代表性
《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创办,是 本聚焦数字文化产业前沿研究的学术辑刊。本辑刊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研究为选题方向,运用文化产业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 本辑聚焦数字文化产业 第三次浪潮,设置数字文旅产业研究、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研究、数字艺术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治理研究、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前沿报告等六大栏目。 《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可为学术界提供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思想和参考资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行业动态,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重要读物。
本书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来源及类型、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采集方法、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存储方法、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思路,以及应用系统的研发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给出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规划。 后,通过实地调研全国的公共文化机构,就公共文化大数据源及典型应用、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思路、数字文化馆及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建设方案、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建设模式、区域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社会化合作及第三方评估等主要实践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本书为 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路径研究》的项目成果之一,在充分借鉴、吸收文化产业数字化 经验,以及了解文化产业关联聚合与高质量发展的形态技术路径的基础上,在 语境下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生生长与外生进化模式进行构建,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之道,分别从“启、融、活、治、升”五个层次,阐明“经验 —解决路径—价值沉淀”三段式逻辑,并对其实施高效治理及精准服务,借助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价值体系与范式道路,对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作出绵薄之力。
南宋全书是“五位一体”杭州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南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基础前提和依据载体,包括通史、文献集成、研究报告、丛书和辞典。其中,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主要收录第七届“两宋论坛”征集的 成果。本届论坛以“宋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为主题。分别设有“两宋文物展”“两宋菊花特展”“两宋 研究成果评审会”“学术研讨会”“两宋图书展”“两宋书画联展”“宋韵文化数字影像展”“两宋美食品鉴会”“两宋美食展”等活动,本书记录了这届论坛的获奖作品以及其他 论文。
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该书在文化学语境下研究宁波作为典型宋韵文化的民俗表现,及其在景观、生活、文学、思想等领域的映射;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学科视角,以及实地案例和历史故闻衬托,展现宁波宋韵文化魅力,形成区域民俗渊源研究的生动表达;从全域宏观到句里微观,还原宋朝宁波生活百态图景,呈现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 、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全书浓缩32个故事,约120000字。全书分河海之城、贤达辈出、东南邹鲁、雅俗交融、俗世繁华、精工巧作六个篇章,每章由诗话导言、历史回眸、岁月留痕、理论探索、时代价值等部分组成,部分文章后附有小贴士、延伸阅读、链接等,以方便读者 、立体式了解宁波宋韵文化。
......
本书收录了《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和《洪经略奏对笔记》两种,前者为近人吴世拱汇辑,后者为清咸、同年间人伪造。《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系民国二十四年(1935)吴世拱据清内廷档案汇成。全编分为两部分。 部分自顺治二年(1645)起,至顺治五年止,为洪承畴任招抚江南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时所撰。内容多及清军甫下江南时的军营编制、粮饷筹集及江南招抚形势等,多为《清史稿》所略,可作为 手研究资料。第二部分自顺治十年起,至顺治十七年止,为洪承畴任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时所上章奏,历述清军平定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各战役之经过,兼及劾举官员、规划度支等,可与《东华录》《清史稿》相互发明,而提供了 多的细节,极大丰富了这一段史实的内容。《洪经略奏对笔记》,未见历朝著录,而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