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 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酒,无论是在东方文明,还是在西方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蕴。每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源头,都能找到跟酒的关联。可以说, 酒 与人类 文明 几乎是一起出现的,地球上有关酒的伟大的故事,往往都与伟大的文明精髓和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 哈佛才子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著名 酒仙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乐此不疲。 本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如饮醇浆,回味不绝。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探讨蔗糖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史。作者通过研究蔗糖的历史,还原了糖自先秦至清代的种植、制造、使用等演变、传播的历程,揭示了蔗糖与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地的关系,以及蔗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书中特别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蔗糖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它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作者从中总结出,文化交流使科技得以发展,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全书材料详实,考证严格,是不可多得的专类史类研究作品。
随着 一带一路 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凝聚更多合作共识,切实增进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显得愈发重要和必要。本书尝试性从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的话语内容、话语权、话语传播方式、话语传播媒介、话语影响力等方面理清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研究提出话语体系的总体框架。通过大量案例梳理和实践总结,对五个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细致阐述,探讨了话语要素结合应用的路径方法。同时,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的实践工作,提出应用大数据优化 一带一路 话语对外传播的工作建议。本书对于开展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学者、实践工作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摆渡者》是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 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论文合集,是会议的研修成果,为从事中外文化互译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将40个语种中外文化交流翻译领域内150名授课专家的发言、论文以及20多场讨论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理清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的历史沿革、学术脉络、主要现状和面临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提供决策与工作参考。本书涵盖了各语种发言资料共计约60万字,将成为中外文化翻译界目前涵盖语种*全、学术视野*广、*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传播案例库》(以下简称《案例库》)精选近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和国际传播特色鲜明的20多个典型案例,融入纪录片发展的“产业观”,树立纪录片生产传播的“全链条”思维,以全案研究的方式建立案例库。超越文本,将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国际传播进行过程化还原,细分为创作背景、作品简介、制片方式与制片流程、创作特点、国际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等环节。借助主创深访、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大数据画像等方法,多维度、多层次观照和拆解案例,旨在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析一种模式,解决一类问题,为通过以纪录片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可以借鉴的案例、经验和创作传播路径参考。
《跨文化对话》44辑突出的特点是外籍作者的比例大幅提高,作者来自于中、法、英、意大利等国,外籍作者约占一半。本辑的研究范围也较从前更大,出现了乡土文化研究、法国传统汉学研究、大学管理比较研究等新课题,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海外发展报告(2018)》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朱新梅担任主编,作者队伍主要集中在高校老师、总局直属机构以及一线行业领军企业等三大模块,同时也邀请了总局靠前司闫成胜副司长
本书意在揭示公共外交在围绕大型靠前体育赛事这一“低政治”平台上发挥作用的行为轨迹和内在逻辑。研究采取综观视角,从公共外交的界定以及靠前关系三大研究传统出发,形成了由政治动机、靠前传播、外交沟通以及“低
《中意文化交流史辑刊(辑)/文明互鉴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丛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共同发起并筹办的学术辑刊,旨在推动新时代中意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体现中意两国在历史、文学等文化领域学
本书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的课题成果,研究历时4年,作者基于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和一手调查数据,分析了英国本土媒体和靠前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英国民众基于媒体报道而了解的“中国”,提出中国媒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外交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地区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形式,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交往来增进沿线民众的了解,促进沿线民众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沿线民众面中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上海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要门户城市、“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将发挥文化领域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统筹推进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本书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和顺利落地相关重要课题,对上海在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上海“一带一路”文化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语境下,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以党中央的要求和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为根本的指引,找准上海文化建设在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把握文化领域发展的主要矛盾,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热切需求,同时也要代表中国,参与到全球范围内国际大都市的比较与竞争,为新时达的全球城市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年度文化发展报告以“以新时代的上海文化发展”为主题,在深入理解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将上海的文化建设放置于历史发展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辨析上海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关注一些文化发展领域的关键问题,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中,研判新时代上海文化建设的方位和方向并提出相
《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优选华语及其研究为背景,对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事实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掘,内容涵盖词汇、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书中辟专章考
本书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主线,分别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角度展开研究。“西学东渐”部分有8章,“中学西传”部分有2章。谓之通俗易懂,属于有创新的、面向大众的学术读物。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秩序运行中作为优秀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教师在国际教育交流的文化碰撞中有着怎样的文化立场?教师如何通过互惠学习提升跨文化意识与国际理解能力?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教师面
本书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的宗教卷,围绕“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主题,对北朝隋唐时期各种宗教错综复杂的图景进行考察,针对由西亚、中亚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入华后的传播和变化,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许多
《跨文化研究(2019年.第2辑:总第7辑)》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
当前跨文化研究已成为 性热门话题,但它的历史基础与未来发展离不开跨文化学编年学的建设,乐黛云,陈越光主编的《 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1跨文化对话 7辑至36辑精选)(精)》正是为了这个目标而编辑出版的。它展示了中外学者近十年来从事跨文化研究的选题、目标、问题、范围和方法,突显出“ 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这一关注点,讨论了这些学术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并提供了一批有相当分量的学术成果。本书为有志于从事这门新兴学科建设的研究者和关心 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中外同道(特别是研究生),提供了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
文学作品体现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承载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元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交流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个双向的交流渠道,勘察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