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非遗 纸艺》带我们走进了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纸世界”。自从造纸技术成熟之后,纸走进了平常百姓的家庭,与纸有关的手工技艺在民间蓬勃发展。 本书介绍了与纸有关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花灯、风筝、苏扇和油纸伞,从发展历史、民间习俗、文化寓意、制作技艺等方面,多角度地展现了非遗的魅力。匠人们在实用、耐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设计能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体验非遗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变迁,探寻过去,开拓未来,就在了不起的中国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历史性、时代性、共享性、多样性及以人为本的特点,本书以非遗文化皮影戏为研究对象进行跨文化互动理论研究,探索跨文化人群对皮影戏的情感和认知差异,并构建多个支持体感交互的皮影戏原型系统。研究将为非遗文化分析领域提供新的方法,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云平台下文化体验模型的开发提供应用案例;同时交互式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书可供文化传播研究者参考、阅读。
《重庆宝贝·美食》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的 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 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美食非遗”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 珍贵、 好的记忆,传承 的本土文化。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 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本书基于档案学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从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业务工作等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人员、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员查阅参考。
本书以法治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及产业化的影响和实践这一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所取得的新发展,特别是在绵竹年画保护地方立法、以传统年画为表现形式广泛参与法治宣传等方面进行的实践和尝试,进行了深人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保护路径,总结了绵竹市在保护绵竹年画以及发展绵竹年画产业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以及构建商业开发与利用非遗文化利益分享机制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有形文化遗产通常是以文物的形态出现,主要指历 的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非物质文化 注重技能和知识的传承。本书挑选了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以期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2008年6月,湘西通道侗锦被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侗锦的传播与传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受到了时间、空间及地域限制,精美的侗锦停留在静态藏品的展示状态。如何通过研究现有资料,开展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应用,从而激发侗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状态,是必须进行研究的课题。 本著作通过田野调研、走访传承人及资料考证,运用大量当地实拍侗锦图片资料进行分类对比,来研究湘西通道侗锦的艺术特点及织造技艺。首先,分析概括通道的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艺术土壤等,认识和理解侗锦产生与传承的背景;其次,整理民间侗锦,分析湘西通道侗锦产品种类及其图案、色彩、哲学思想、美学寓意等总体特征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联,将图案纹样归纳为动物类、植物类、人文类、景观类、生产生活类,从形式美与内涵美方面解读
《神奇动物:起源与解读》是一本引进自意大利的图文集,展示了人类历 与动物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和不同文化,深度剖析了各种神奇动物的起源,及其所反映的人与动物间关系。 狼人、海怪、龙、半兽人……不论是真实存在的生灵,还是虚构的幻想产物,动物一直被人类赋予各种含义,神奇动物 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为何人类文明如此热衷于构建神奇动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作者考据各种文化中有关动物的历史、传说、童话、民间习俗等,探索神奇动物文化诞生的源头,及其背后人类与动物间复杂而奇妙的关系。
本书基于“活态传承”的观点记录了音响的遗迹,将山歌曲调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按照粤东、粤西、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区域,对不同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山歌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再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式呈现出来,鲜明地突显了广东山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