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作家与学者合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作者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文物实物的三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 木兰传说 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上编《历史源流》里,系统地阐发了 木兰传说 所经历的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流变期等六个历史发展阶段。
由王露明、万宝宁主编的《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 遗产/品读南京丛书》收录了108个已被正式列入各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项目。分类别、篇章、层次,从民间文学、传统表 演艺术、手工技艺、体育竞技以及民俗等方面人手, 简要介绍了各个项目的特色、流变、民风和掌故等, 阐述了它们**特色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价值、保 护传承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南京悠久、灿烂的乡风、 乡俗和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追根溯源,全书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调查,所选论文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用手册》是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操作指南。该书是一本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成果的普及性读本,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工作者的工具书,具有规范性、全面性、指导性等特点,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承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田野调查指南、名录申报指南、传承人申报指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等。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彭冬梅编*的这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剪纸艺术为例》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博士主持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与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合作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为基础,针对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以及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哪些等问题,以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为例,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研究和探讨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探讨了中华民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
本书广泛涉及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国际原则、国家政策,文化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分类、抢救理念、保护实践、学术追问、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现象批评等。*思想亮点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文化人、文化单位扩大为社会各阶层;将国家文化安全具体化为价值观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遗产安全、文化资源安全、文化基因安全、文化人才安全、文化技艺安全、文化市场安全;将国家主权扩及至文化领域,突显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将文化遗产的价值细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艺等多种……作者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理论研究,“出于一个单纯的目的:崇敬前人的文化创造,传承民族精神薪火,唤起人们的文化自尊、自觉、自信、自爱,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这本书,就是青年同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成果。2012年国家发改委青年干部基层主题调研活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题目,作为深入文化工作线考察调研的内容,正是显示了当代青年关注我们现实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的一种责任感和事业心。从书中可以看出,参与调研、访谈的年轻同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怀着极大的热诚,他们思想活跃,眼光敏锐,他们的提问和思考,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不少看问题的新的视角,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无疑,他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各位专家的访谈、交流,一方面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的认识。而广大读者也会从双方的访谈、交流中读到很多深刻的见解。这些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