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历史背后的发展逻辑拥有超乎人们一般想象的复杂性。本书透过讲述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重要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提供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以点带面,带领读者重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深处提升读史境界。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磅力作。本书立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国旗图案设计原稿,以五星红旗的诞生为线索,书写从1945年《双十协定》的签订到1948年 五一 口号的发布,到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设计一面象征新中国的国旗,到最终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的鲜活历史;通过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讲述五星红旗诞生的感人故事,描写新中国筹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文笔细腻,细节丰富,故事精彩,是一部生动的关于新中国成立的通俗读物。
同根相生,各历风雨的三朵金花;手足情深,惊世婚恋背后的分分合合;姐妹反目,政见殊途后的分道扬镳;似敌非友,剪不断的复杂骨肉情等。
这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块令人称奇的阵地。这里有血写的忠诚、过人的胆识、惊险的故事,这里笼罩着白色恐怖,有数不清的陷阱和危险。面对风云变幻的政局、扑朔迷离的斗争形势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处变不惊,巧妙周旋,不辱使命。他们冒着巨大风险乃至生命危险凝结成的这些文字或长或短,都是自身真实经历的体现。
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经由特殊研究视角所呈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文化与社会研究著作。全书从女性、儿童、军阀三个侧面,切入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与时政。 走出闺阁的 娜拉 能否从 被凝视的他者 转向身体与灵魂的自觉?电影院、咖啡馆、跳舞场、游泳池带来了摩登生态的同时,又为社交伦理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儿童的游戏、玩具、书本、展览会应定格于他们的天性,还是亟须嵌入国难来临的启蒙教育?为什么经济文化实力并不发达的广西军阀,却能够称雄北洋时期的西南边陲? 作者从《申报》《大公报》等诸多史料中挖掘尘封的细节和珍稀的照片,重现了中国近代军阀博弈、抗战动员、都市文化、性别革命等等所构成的多元而独特的历史经纬,它们合力塑造着风云莫测的近代中国,以及其间的生命觉醒与文化变迁。
上起袁世凯窃国,下至张学良易帜,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与混乱的统治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府院闹剧、张勋复辟、通电下野满天飞,皖系、直系、奉系三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梳理军阀混战,复盘北洋乱局,从历史细节中探寻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今人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演化,大有裨益。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方知:揭开笼罩在刺杀宋子文案的神秘面纱,这起案中案到底有什么样的 巧中巧 错中错 ,致使国民党当局始终未能查明内幕?发生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的马迭尔血案、顺天轮抢劫案、金都血案、永和金号惨案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太多的谜案、悬案赋予历史谜一般的魅力,迷底的破解又给予人们太多的体悟。至今余音未绝的历史谜案、悬案到底有什么样的前因后果,相信在当事人的忆述和世人追本溯源的关注中将被一一破解。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豪放派词人。本书为辛弃疾的传记小说,描写了他致力于恢复失地、统一中原大业,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一生,展现了他忠诚爱国的赤子之心和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战争为祸,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不幸受难的无辜人们如恒河沙数。这其中大部分只是化为了冰冷的数字,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留下他们的血泪记忆,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为不使这些记忆也淡去,我们编选了自*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在中华大地的战祸回忆,以为警钟和纪念。
战争从未改变,但是奔赴战场的人们和他们的信念,总有不同。当这些人们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时,即使他们的身影转瞬间就被战火吞噬,他们所保护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抗争于烽火狼烟中的永恒剪影。
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豫鄂边区是一块活跃在武汉外围,横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抗日根据地。在中下,新四军五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团结方方面面的民主人士,逐步建立 三三制 政权,终实现了对敌占华中重镇武汉的战围。本书是一部反映这一时期鄂豫边区爱国民主人士与新四军真诚合作、投身抗战的史料专辑。这些爱国民主人士或是前士,或是辛亥臣,或是国民政府官员,或是卓有声望的地方耆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之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与中合作抗日的道路。比如担任边区县长的蔡韬庵、热心为新四军培养干部的李范一 书稿记述了22位民主人士的人生轨迹,分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出版价值。
一张旧照片,映出伊人昔年风华;一首爱情诗,混入多少酸甜苦辣。是名人们的爱情很精彩,还是众人们的目光移不开?总之,那些已成历史一部分的爱情故事,自诞生那时起,就注定不会褪色,成为长久留存的老底片,为人们带来感慨或者唏嘘。
新中国往事 丛书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我社重点图书项目,旨在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政治、经济、民生、基础建设、科技、考古、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多以亲历者讲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本卷为经济卷,涉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关于经济方面的重大政策变化,如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开发、金融改革等方面,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广,是一本了解新中国70年来经济发展巨变不可多得的好书。
......
书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沿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思维逻辑,从不同的文化传统镜像出发,对“文化自信”作语义-精神形态的阐释;第二部分沿着“自信是自卑和自负之间的中道”“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信之间的中道”的思维理路,对“文化自信”价值-精神形态的诠解,阐发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深层次诱因,阐明克服或者走出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进而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迭演;第三、第四部分沿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自然区分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精神形态”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精神形态”两个部分,史实结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我国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自信作简要的历史回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或三大来源视角出发,构设新时代重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进路。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 )(精)》是一部研究 集体记忆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 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 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君主,1912年2月,年仅6岁的他跌下统治地位。无疑,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 本书利用溥仪及其身边人的回忆录和其他史料,用二十三章的篇幅,介绍了其一生的传奇经历,既鞭笞了溥仪投敌叛国的负面形象,也展示了大动荡时期他的悲惨境遇和传奇的命运波澜,公允地认定了溥仪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将日本战犯送上断头台所做的努力。可以说, 本书给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溥仪,一个真实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