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愁到乡建——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乡愁”到“乡建”的设计学转向。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理解“信任”、设定信任,国学与不同学科均有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讨论。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积累的“关系”研究所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发生与运行轨迹进行了理论性的、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探索。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信任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脉络及运行特点。
\"本书以刑法正当防卫制度在 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讨对象,综合该制度在学说发展 的应然之义和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实然之义,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正本清源,旨在为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建制和司法裁判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在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理论与制度,通过全面评析正当防卫权利之本,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法理依据,突出理论性;以“ 机会说”充实正当防卫的防卫时机,区别于主流判断标准,表明创新性;引入大量 司法机关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归纳出其中蕴含的裁判规则,并阐明背后的法理,彰显实践性。 本书适合法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法科学生研究选用,以及法律职业从业者在司法实务中参考。\"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 )(精)》是一部研究 集体记忆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 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 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华夏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朝代递嬗、战争、逃难、迁徙、各民族大融合等原因,姓氏由少变多,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发展、演变,很终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姓氏
本书探讨了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土匪在中国近代发生、发展以及衰亡的历史过程。运用社会学有关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了土匪与政府当局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剖析了土匪这一亚
发展性社工理论起源于对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的反思与颠覆,根植于实践,吸收及融合各家理论精髓,聚焦于社会层面,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乡村振兴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引入该理论并进行实务探索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和实务发展。本书首先探讨发展性社会工作与困境儿童相关政策的契合度,介绍一种基于家庭、结合社区的整合 体系;其次分析发展性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救助的实务过程,介绍一套发展性社会工作在困境儿童服务领域的具体实务模型与步骤; ,笔者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合作讨论了发展性社会工作在困境儿童服务中应用的有效性及适应性,并进一步展望了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相对贫困等领域的应用可能。
本书以“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为题,基于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理念,从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着手,在系统性探讨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存在问题、 经验与启示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党的 以来, 、 对“实施 大数据战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工作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数字经济”热已经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浪潮。如何读懂 政策,如何深入理解数字经济背后的内涵、逻辑,各地政府、企业如何结合现实开展数字经济布局,《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全景图》旨在答疑解惑。本书总结提炼了 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新动向,梳理了世界主要 的数字经济政策沿革,提出了我国数字经济体系框架,整理了我国数字经济排名前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政策特征,对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展望。《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全景图》适合各级地方政府、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内的企业、数字经济研究者等阅读与学习。
本书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案例,引入集体记忆、地方建构等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利益主体下黑色旅游地集体记忆与地方建构特征,探讨集体记忆与地方建构的互动影响机制,以揭示黑色旅游地特殊的人地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以北川老县城为代表的地震遗址保护、展示,黑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有助于了解地震经历者、幸存者的心理、行为及灾后恢复。
明清时期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民俗文化承前辟后,既有很好的传承又有切实的革新,可以说,明清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时代。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流域具有鲜明特征的吴越文化区域、荆楚文化区域、巴蜀文化区域三支重要文化圈。岁时节令是各类文化现象的总汇,内容充实而多样化,全面地反映了时代生活,价值甚高。全书共有六章。以《中国风土志丛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为主要语料来源,加以明清名著典籍材料的补充,全面展示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发展状况。音节方面,双音节和三音节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主要音节结构形式。究其原因,有“尚偶”心理对汉语词语音节的影响;有民俗词语的约定俗成性的因素,民俗词语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精炼、加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