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7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本书作者搜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援华抗战的大量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再现了1943 1945年抗战期间中美两国特工人员联手袭击日寇的联合行动,包括深入敌后,对敌监视,侦查截取情报,杀敌锄奸、爆破袭击等等。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在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对国民党特务组织在中国大陆的整个活动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生动的记述。全书用了大量原始史料,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源起、发展及其活动,直到抗战胜利后在大陆的没落结束的历史。全书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文献性于一体,文笔严谨而生动,不仅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拓展了民国史的学术研究范围。
本书详细叙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因后果。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朝廷、立宪派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终于打倒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在这场十年的赛跑中,大清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党跑赢了。
澎湖是东亚海域的航海指标,无论是该区域的南北向航行(台湾东部航线除外)或者是东西向航行,大部分的航线皆以澎湖为中继站,或是航海的导航地点,犹如非洲的好望角或是毛里求斯。正因如此,元朝之后,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开始在澎湖设置据点观察海上变化。几百年后的荷兰人来到了澎湖,想以澎湖为据点,作为贸易站、军事防御地点。 本书以十七世纪的澎湖为背景,论述了十七世纪初荷兰人两度占据澎湖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作者爬梳浩瀚史料,以贴近当代人的写作技巧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提供了一个摆脱欧洲大航海论述的十七世纪东亚史观,也翻转中心与边陲的偏见,借由史实的考证,让东亚的主体性得以浮现,让人重新看到台湾的价值。
本书在系统地、有独立见解地整理前人之学术积淀、收集隐语行话历时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描述、揭示这个语言文化的神秘世界。它可以帮助解读古籍、杂学,可以用于研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亚文化状况,考察、透析历史上的现实和社会状况、阶层结构,以及社会心理等。 本书专业性很强,却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如著名的 江永女书 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涉及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远不止语言学范畴,可谓一种大系统研究。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史wu前例的“文化da革命”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da革命”?国家主席刘少qi为什么被诬陷致死?“接班人”lin彪为什么要叛逃?显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该书理顺了“wen革”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da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wen革”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wen革”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wen革”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da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da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da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较强的专著。
本书贯穿黄仁宇 大历史 观,集合了其历年来的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对其所有著作中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加以解说,可称得上是其著作的精华解释。目的仍在于从各种历史故事中探求中国历次改革的得失及今后的出路。此次出版的《黄仁宇全集》大字本系列, 是在本社2012年出版的全集精装版基础上再行校订,为大十六开本、大字号的设计风格,提高了阅读舒适度。
《中国典当史》是中国部典当史专著,原于1993年初版,在海内外相关学术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不仅引用、摘转率颇高,也屡遭盗版。《中国典当史》基本内容由中国典当史说和中国典当史论两大部分组成,从《红楼梦》的"当事"说起,分别考察了中国典当的源流、典当行事与典当文化、典当类型、典当设施、典当招幌、经营管理、当字、当票与隐语行话、行规与行会、其他行业习俗,以及典当与佛教文化、典当与政治生活、典当与社会生活、典当与社会风尚、文学艺术中的典当等。《中国典当史》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颇具个性特点,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
1949,国共对决大江南北,内外纠葛风云变幻,历史站在摧枯拉朽、新旧决裂之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一——这个震撼世界的历史时刻到来,比*曾提出的五年内打败国民党提前了整整两年。建立中央政权的重任提前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无疑是建国前夜波澜壮阔的篇章。 60多年后回望历史,各种叙述,纷繁复杂,色彩斑斓,但有一种视角从未有过。 《南方都市报》的一群编辑记者埋首于香港报刊的故纸堆里,解密建国前夜的历史细节,寻找历史背后的惊心动魄,传递时代脉搏的跌宕起伏。一部断代解密史——《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由此而成。 从香港图书馆封存的旧报刊里寻找1949的历史碎片,从历史碎片中体味建国前夜的血脉贲张翻天覆地。从1949年4N2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很好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
......
细节可以反映历史,也可以改变历史。将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细节连结起来,即是一种解读历史的方式。本书选取1840—1949年间的历史细节,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勾勒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描绘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阐释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以展示近代中国的历史全景。主体内容是历史故事,附以大事年表及相关链接、小常识、历史图片等。
本书1982年由解放军内部出版,受到专业和普通读者欢迎,再版多次,早罄,是由日本权威军事家堀场一雄利用一手史料和二手资料研究撰写的全面记述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军事历史著作。作者已去世超过50年,我社出版此书,以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精)》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杨帆所著的《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1部)》内容简介:败逃后的国民党高官每个人都经历了命运的涤荡。有的为丢失大陆承担责任,遭受厄运;有的在权力角逐中败下阵去,或被迫出走,或身陷囹圄;有的因原先的派系之争,被监视,被软禁;更多的被纳入“中央评议委员会”,闲置起来。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白崇禧、何应钦、陈诚、顾维钧、阎锡山……这些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版图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终命运将会怎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批批文献档案被相继公开。《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1部)》力求通过*、原始的史料,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后结局以及在民国历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是非功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0年前,中国废除帝制,建立了共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今天,把民国政府总理的一些重要事件重新梳理,把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予以揭示,看看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我们审视民国历届总理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在那充满动荡的年代里,一个个鲜活生命在历史漩涡里的种种辉煌、尴尬、无奈和痛苦。适逢乱世,方凸显忠臣良将,那么,忠臣良将是否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呢?读完本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回味与思考。 正所谓古今英雄论成败,千秋功过任评说。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历届的内阁总理,做出了各自不同的抉择,他们的后岁月,荣辱各别,让我们思索,给我们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