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 子贵母死 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 洪武 到 建文 ,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历史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历史背后的发展逻辑拥有超乎人们一般想象的复杂性。本书透过讲述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重要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提供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以点带面,带领读者重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深处提升读史境界。
《阎锡山日记》的特点,正如薄一波同志所言, 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表达他的思想 ,用阎自己的话说, 不记事而记事之理 , 记事是主观的,记理是客观的;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给人类贡献作准绳 ; 余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贡献,故记理不记事 。所以,他的日记以总结事物之理见长。了解山西历史乃至整个民国史的读者,或者可从其所记之理的背后,看出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看出阎氏对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 《阎锡山日记》的台湾印本,由 阎锡山先生纪念会 编,原作《阎锡山先生感想录》,是《阎锡山日记》*全之编本。其中1949年以后内容记录了阎锡山在台湾的行踪与思想,为大陆刊本所无,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大陆本中阎锡山为父亲庐墓期间与赵戴文之通信,非日记体裁,台湾本日记出版时,已抽出另出单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本书真实地记叙了无锡王家百年来闯荡上海滩的精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民族资产阶级 乱世出英雄 的种种传奇 王尧臣、王禹卿兄弟原本南宋朝廷御林军的后代,岁月潮汐中,他们成了一肩行李到上海的弄潮儿,十里洋场,商海沉浮,几致危殆 命运把他们与荣家兄弟连在一起,共创基业,同挽狂澜,还是亲家,与军阀、官僚、洋人、流氓频频过招,终成为中国*的面粉企业 福新面粉公司的实际掌控者。他们后代的经历亦波澜壮阔,代有人出,有在五卅运动中冲锋陷阵的青年革命家王启周,有在港台经济中大展身手的王云程,有中共地下党的老朋友曹启东,有改革开放后来沪创业的王建民 他们与沙逊打过官司,与秦邦宪、陆定一办过报纸,帮助过邹韬奋在沪治病,跟杜月笙有过经济上的合作,跟吴国桢也 沾惹 了一些交往。王尧臣与王禹卿昆仲创
上起袁世凯窃国,下至张学良易帜,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与混乱的统治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府院闹剧、张勋复辟、通电下野满天飞,皖系、直系、奉系三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梳理军阀混战,复盘北洋乱局,从历史细节中探寻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今人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演化,大有裨益。
本书为陈悦 中国近代海防史料与研究 丛书系列图书之一。抗战胜利后,中国接收了在华的日本军舰,其后根据盟国协议,日本赔偿给中国一批舰船,这些舰船也成为国民党海军和人民海军舰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海军初期的舰船来源之一,为中国海军的发展和海疆的防卫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批军舰的服役历史非常复杂,又经历了几次重要战争,对它们的记载还很模糊粗陋。本书详细考证了每一艘舰船的历史和资料,对舰船的建造、服役历史都有着较为细致和全面的考证,是相关研究的图书。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史wu前例的“文化da革命”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da革命”?国家主席刘少qi为什么被诬陷致死?“接班人”lin彪为什么要叛逃?显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该书理顺了“wen革”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da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wen革”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wen革”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wen革”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da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da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da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较强的专著。
本书为民国时期著名报刊《少年中国》所刊各类往来通信之结集,以其刊发时间为序进行编排,论题涉及广泛,有当时实际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热议之题,可见当时知识界之思考状况和主张。这一批往来通信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民国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向。
本书次全方位地掀开二战期间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及其他侵华人物的成长面纱 ,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自上而下、从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全方位地钳制日本及其人民以及由此对日本及其国民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及其历史遗毒 , 从而揭示这些日本侵华的重要人物何以对中国乃至中国人民穷凶极恶的根源。避开情绪化的语言和论断 , 以史实结合日本现实说话 , 拨去历史的迷雾 , 正本清源 , 是本书的特色。 蒋丰先生以其所掌握的大量的日本手资料及其实地走访日本甲级战犯等日本侵华人物的故居等遗址所观、所悟、所得 , 让中国读者参透当今日本国内右倾化的思想根源、历史根源。本书非常适合从事历史 , 尤其是抗战史问题相关研究的人员及广大军迷阅读。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精)》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本书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依据,辅以其他国内外重要相关史料,带领读者探寻蒋介石的生平及内心世界。在本书中,杨天石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蒋介石日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权威的资料,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参加革命的蒋介石、**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内战时期的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家庭生活中的蒋介石等等。通过史料的挖掘,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思想发展历程,带领读者追寻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于200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31家媒体及中国图书学会共同评选的 年度十大好书称号 。此次插图增订本。一方面,对原版的文章进行部分调整,删除个别篇目,增加杨天石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配上珍贵的图片资料,如蒋介石日记原件影印、台湾及美国关于蒋介石的重要文档影印资料,蒋介
该书为图文集,以西德尼 甘博的1917-1932年之间拍摄的老照片为主要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解读和历史背景分析。 西德尼 戴维 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17年到1932年,甘博先生先后四次访华。 在他的任期内,甘博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图像档案 总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即将崩溃,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正在诞生却又面对内战的混乱,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如实记录了1918年*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庆祝仪式,1919年的 五四 运动和1925年孙中山先生葬礼等。特别是照片记录了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请愿等情景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 华人 与周边 他者 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 他者 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
在建立和建设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我们不应忘记方志敏面对敌人的视死如归,不应忘记欧阳梅生和他的妻子儿女一家在大革命期间的巨大牺牲,不应忘记年轻漂亮、能文能武的女英雄赵一曼在抗日战争时期跃马横枪的英姿飒爽、富于传奇性的革命人生,也不应该忘记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出身的“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不顾生命危险地忘我工作和从他身上所进发出来的坚强意志。本书《红色经典系列》之一,讲述了吴运铎同志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理解“信任”、设定信任,国学与不同学科均有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讨论。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积累的“关系”研究所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发生与运行轨迹进行了理论性的、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探索。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信任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脉络及运行特点。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 反革命 自甘 堕落 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 的业务员 | 特嫌 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边缘人 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 问题人物 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新闻事业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启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皆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报主笔,皆延请斗方名士,诗词大家,吟风弄月,报章所见皆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响,南社文士齐聚沪滨,创办三民诸报,批评时政,风气为之一变,上海新闻界事业,蒸蒸日上,报人辈出,新闻记者孜孜竞进。沪上高校增设新闻科,培育新闻人才。孤岛时期,报业畸形发展,有报皆洋,无馆不西,报人生活,与前迥异有别。《报人外史》荟萃诸多报人生活细节,逸史珍闻,信笔挥洒,凡上海新闻界中人,如严独鹤、蔡钓徒、余大雄、钱华、朱惺公、李浩然、平襟亚、朱微雨、唐大郎、王小逸、蒋剑侯、顾执中、张若谷、黄寄萍、冯梦云、朱瘦竹、卢溢芳、易立人、王雪尘、张秋虫、胡憨珠、周天籁、谢啼红等,有记述价值者,皆逐篇描述,以此窥彼时新闻出版行
民国政治混乱,宦海浮沉,使得整个官场政治十分混乱。靠实力博弈、互相倾轧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特色。 杨英健著的《民国就是这么当官》选取了民国初年粉墨登上民国权力宝座的五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记述了他们在宦海纵横捭阖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为政特点。 袁世凯是厚黑型官员:无道德,无正义,出尔反尔,卖师求荣,为权位不惜手段。 段祺瑞是铁腕型官员:当官打仗都是鹰派强人,唱黑脸,凡事不屈服、不让步,行政强硬。 黎元洪是运气型官员:貌似平庸、无能,实则精明、绵里藏针,好运气中暗藏大智慧。 冯国璋是知识型官员:有些“酸”,但有文化,有智慧,善于用心机。 曹锟是大老粗型官员:貌似粗人、稀里糊涂,但粗中有精,实干派,傻人有傻福,实则钻营有术。 这些人在民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使
本书为民国时期著名报刊《申报》之《读书问答》栏目编辑部与读者之间的往来通信集,按通信当时在《申报》上发表的时间为序,所谈内容主要涉及读书的方方面面,包括读书的目的、方法、途径、功用等,同时也谈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既有抽象的理论上的探讨,也有一些联系社会现实的分析。这一批往来通信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民国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向。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该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本书为作者继《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之后又一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抗战时期、国共谈判、战后中国、退守台湾等四部分,通过引述和研究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就相关历史时期蒋介石亲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解说,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反纳粹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 打虎 、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谋划与苏联合作反攻大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晚年感情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