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冷冰冰的历史中,其实饱含温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无闻的人,都在张玮的文章里面现出一张张面孔,你会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进而让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励。 张玮说的历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体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人物事件不管历史评价如何,你总能读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风趣的文字将原本或许枯燥的历史,变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历史故事,像在微波炉里转过,带上了温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清朝后一个皇太后离世后为何被说成 女中尧舜 ? 上海滩三巨头 中成名早的黄金荣为何潦草而去?当年风靡全国的《灌篮高手》,故事真的止步于 全国大赛 吗?当年职场精英的标配微软MSN,为何没能扛过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时间从不停留,盛筵必将结束,至交终有一别,帷幕注定降下,时代总会更迭。面对无法回避的退隐、告别和离席,该踉跄逃离,还是体面作别? 当时间的潮水涨落,有太多细节消失其间,引人遐想,也令人嗟叹。而张玮将这些故事、这些人物,从历史中打捞出来,用一如往昔的平静口吻与细腻文字,让风干的历史变得鲜活,让陌生的名字重新丰满,让每一次告别,都留下色彩与温度。
爱哭的刘备,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偶像派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这些经典甚至刻板的形象,其实是被立场不同的史家、文采飞扬的文人、情感朴素的百姓共同塑造出来的。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脸上,被涂抹了一层又一层个人与时代的色彩。 本书是将这一层又一层色彩卸去,还原三国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全书以 英雄 成败 渔樵 笑谈 为四大主题,或评点历史人物,或新解历史事件,或探讨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或将古今各种通俗作品做当下的解读。 所谓三国气度,既有赤壁之战时,少年孙权、诸葛亮对抗老辣曹操的血性与志气;又有蜀汉阵营的仁厚侠气,像刘备携民渡江、关羽挂印封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的魅力,历时1800年而不衰,恰如老三国电视剧片尾曲所唱: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馒头大师张玮作品,大众科普历史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二本。 你真的知道 土肥圆 吗?尼古拉 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后一课》究竟有没有骗人?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 上帝视角 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百万级大众畅销历史科普作品《历史的温度》系列第三本。 脱离宏大叙事,讲述历史的细节,有趣有料有故事。 坚守气节、自诩为 海上苏武 的叶名琛,为何终还是背了 千古骂名 ?严复的人生,因何终拐了个弯?达 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 芬奇、格瓦拉 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 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 信念 本身就是个妄念,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 念 ,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
十多年来,罗新老师陆续撰写了多篇 与专业反思有关 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工作的思考。《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这些思考的结晶。 本书用诸多个案讨论了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民族主义史学的克服、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虽然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宋朝人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无聊:我们流行将猫狗作为宠物,宋朝早有此风尚;宋朝街边风靡的娱乐方式,与当代并无太多区别;在城市中生活的宋朝居民,已经喝上了 自来水 ;宋朝的商业非常发达,人们已有相当高的品牌意识,有些商铺甚至还出现了 灯箱广告 本书堪称宋朝的 纪录片 ,读者通过阅读,可收获历史知识,领悟传统文化,掌握历史学分析的方法。此外,读者还能走进宋朝人的生活中,深度体会宋朝的开放、前卫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作者是发现和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人。 什么是潜规则?作者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的现实“规则”之后所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才是人们(尤其是官僚权势集团)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与他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作者说,“潜规则”是他杜撰的词。是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作者的目的是想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不再重蹈从秦汉到明清的历代王朝的覆辙。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可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并且古已有之,今日更发扬光大,可以叫作“潜规则”。本书便是作者读中国史书时,有关“潜规则”的心得。 本书入选“30年30本书”。 入选理
项羽败北乌江,人人为之叹惋,后世连大诗人杜牧也为他作诗感叹。如果项羽当年过了乌江,就能战胜刘邦改写历史吗? 富强如秦国,在强国林立的战国时期能一统天下,但却坐不住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为何短命到二世就灭亡了?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应是大功一件,但商鞅本人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这到底是为什么? 好多人说这是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实行重农抑商,这么说确实不错,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以上问题,作者温伯陵将在本书中一一为你解读,这一次给你讲透史学经典《史记》。 在作者温伯陵笔下,《史记》不再是你平时看到的说滥了的泛泛解读, 刘邦能成事是因为会用人 秦朝灭亡是因为秦二世昏庸残暴 ,也不是按时间推砌的 流水账 ,而是用主题的方式连通时间、贯通史料、捋清脉络,帮你
正在发生的事,很快会成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往往会出现在未来。蔡元培,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舞台上,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鸿铭,一代“狂儒”,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矛盾?……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对未有之巨变,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向后?这是曾摆在辜鸿铭、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择,也是当下我们时常面临的选择。面对真实世界,你怎么选择你所能相信的?是否还有潜在水面之下没显露的事实?如果你透过一些表象触及内核,你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依然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与人性有关:贪婪、恐惧、孤独、虚荣、自私、迷茫……性格决定命运,人性决定选择。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当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时,影响的可能就是他们之后的整个人生,甚至历史。而后人读史,当感
本书作者是著名宋史专家,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书汇集了她关于史学研究、 教学的思考,也收录了她对不少师友的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学术面貌,文字清晰,细节丰富,读来让人娓娓忘倦,对于史学研究很有启发。
携手在黑暗中前行,共同换来人间光明 这是共产党人的极致浪漫。本书选取24对革命伉俪,通过梳理珍贵文物、深挖权威史料,以温婉而深刻的笔触,细腻勾勒出革命者炽热的爱情与崇高信仰交织的点滴:他们以誓言之坚,共绘岁月长情;以无畏之姿,奔赴向往的未来;在携手并进中,见证信仰的力量。近150幅珍贵图片,让那段风雨如晦却因爱而闪耀的岁月清晰可见,形象地展现了革命者铮铮铁骨背后的柔情似水,也从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形象。今日重读,我们不仅看见了爱情最美的样子,更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密码,从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美墨战争、石油大战……不管是二战目前那些看似团结一致的会议,还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幕后是否还有我们所不了解的故事? 邓稼先、陈嘉庚、余纯顺……那些不曾屈服于时代和环境的人们,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中的人与事,你会发现,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人性的抗争。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作为看客,可以多想一想。
黄仁宇编著的《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本书是《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冷冰冰的历史中,其实饱含温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无闻的人,都在馒头大师的文章里面现出一张张面孔,你会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进而让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励。馒头大师说的历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体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人物事件不管历史评价如何,你总能读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风趣的文字将原本或许枯燥的历史,变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历史故事,像在微波炉里转过,带上了温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 三日不绝 ,但是 三日 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 变 与 不变 ,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海外读曹雪芹的 文化冲突 ,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 《史学与红学》收录了史家唐德刚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方面的札记共计十七篇,论及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小说与历史的关系、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汉字拉丁化等议题。作者认为, 文史不分 是传统东、西方史学异曲同工之处,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并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书中细述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的篇章,可见其在口述史学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对《红楼梦》里避讳问题的集中讨论和 以经读经 分析曹雪芹的 文化冲突 的文章,也颇有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