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 陈存仁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 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 小伙计、巡捕、妓女、 白相人 、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在日本访学时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对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感悟,也思考了全球史视角对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影响,等等。此外,书中也有葛兆光先生读史时产生的对历史与现实之间比较的思考,以及对若干重要学术问题的新见解和新启发。
毛泽东喜爱评点中国古代文化。毛泽东读书从来提倡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读历史要古为今用。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对历史的评价从来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是历史唯物辩证的,从而是全面、务实、客观、公正的。无论对历史有益或有害,那怕是一点,都不能被历史遗忘。比如,为暴君始皇颂统一中国之功,为白脸曹操翻案,为伪莽赞“均田”之策,为臭名秦桧减“主和”之责,为荒淫纣王鸣开拓东夷之劳,为弊多女皇说“用人之术”,为高僧慧能伸平等思想,为唐宗宋祖汉武点弊,为伟乎岳飞说“三过”……这样的评史观点不只是主持公道,更重要的是扶正抑邪、扬长避短、褒善贬恶,利于时代进步,益于后人成长。本书从毛泽东评价历史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学习历史、服务现实的宝贵经验,作者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 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 食材 烹饪 器具 礼仪 艺术 人物 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 、“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着眼于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贤、续写辛亥历史的第三本书,与之前出版的《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一起,作为对清季民元重大历史转折重新审视的结果,同时构成尝试续写大历史的开端。作者希望从不同层面努力深化对辛亥民元历史大变动的认识。贯通各类新旧材料,订正重大史事的错误,澄清学界坊间的各种彼此歧异的说法,避免随心所欲甚至别有用心的解读,扩展视野,关注以往大历史较为忽视的人事。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重新审视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叙述清季民国时期 共和 在近代中国的演进,将 共和 作为一个名词,以之为对象,进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 汉奸 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
本书收入作者数十年来对于史学前贤和史学名著的体悟,既有前辈身影失而重睹的历史情缘,又有作者阅读时的特殊心境,还有对于一些史学思潮的反思。作为一种过来人的经历,独具一格的中西史学观察,对年轻人珍重学术史定会有不少启发,无疑可以让人在学术传承的脉络中汲取养分,在百年探索不已、交相激荡中重塑中国史学的未来。
《南宋沙场》系一部简明南宋军事史。本书的特色,一是秉持 历史不止于一个当事人 理念,将南宋战史纳入蒙古世界大征服的宏观视野,揭示南宋军民抗金、抗蒙斗争的艰苦卓绝,对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南宋是个偏安、懦弱、奉行投降主义的王朝提出了质疑;二是秉持 以史为鉴 理念,深入研究、研讨蒙古致胜的原因,以及南宋、金朝、西夏战而亡的教训;三是秉持 历史重在细节 理念,详述了顺昌之战、德安之战、野狐岭之战、蕲州之战、三峰山之战、蔡州之战、钓鱼城之战、襄阳之战等关键性、典型性战役的进程,以及野战、阵战、骑战、步战、水战、城池攻防战等战法,使读者既对宋蒙金夏军事上的成败得失有整体认识,又能深入战争现场,把握战争细节;四是秉承 以人为中心 的传统史学观念,对成吉思汗、忽必烈、金哀宗、宋理宗以及韩侂胄、史弥远、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在四年的历程中,大师汇聚,成果瞩目;同时以国学研院为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学研究人才,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清华的国学成就,成为近现代国学研究的一面旗帜。 本书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及梁漱溟、李济为传主,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他们的生平、贡献以及与清华的关系。本书的研究建立在翔实的材料与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是国学爱好者、清华校史研究者、清华校友和在校师生了解清华国学传统的一扇窗。
杂文家宋志坚细读《资治通鉴》而作,全书分为 千古风流 乱世奇葩 如是我见 三个部分。第一编 千古风流 共30篇,作者从战国到五代间的历史人物中,以民本思想为标尺,选取了27个善可为法的历史人物,梳理归纳其事迹,发掘论述其意义。第二编 乱世奇葩 共19篇,写了21个恶可为戒的奇葩皇帝。他们大多是魏晋南北朝、十六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以暴虐、淫荡、荒诞为共同特征,在位时间与寿命都很短。第三编 如是我见 共20篇,则是作者的读史随感,其中有对人物的品评,对史实的考证和对问题的论辩,更有现实针对性,可作为杂文来阅读。 宋志坚文笔与史笔俱佳,持论严谨,分析入理,部分文章被作为公务员考试学习材料使用。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 从慷慨悲凉的建安七子,到魏晋禅代之际睿智却凄凉的正始名士,从放荡不羁却落入凡尘的竹林七贤,到五胡入中原、世乱时危而狷介轻狂的中朝名士,再到晋室南渡之后的一手麈尾轻扬一手挥鞭北指的太元名士,他们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他们中天姿秀出者甚、精神高洁者甚、行止彪悍者甚、蛇精病者甚。他们终于脱离了道德模范高高在上的神坛,变成了活泼泼的值得尊敬让人欣赏却无法复制的个体。这么多闪烁着智慧和生命之美的个体,如同当风的披帛,如同流过溪涧的酒觞,如同和暖的阳光,给了我们俯仰天地的情怀,给了我们高贵、直率又让人喜爱的范本。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拥挤而焦虑的十字路口,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长安客》: 长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与积水里,李白困在翰林院的书堆里打瞌
王津领衔故宫钟表修复室,将避暑山庄馆藏的钟表及其修复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程记录了下来,不仅描述了钟表的形态、构造,还记录了修复过程中应用的技术和工具,图片清晰精美,既具观赏性,又具收藏价值。
2016年10月14 17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本书即为会议论文选集。会议围绕 国计民生 的主题,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社会秩序与社会治理、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群体、医疗卫生与集体化时代的社会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论文运用新发掘的档案、碑刻、族谱、契约文书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展示了中国社会史学界在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上的*成果。
“汤因比作品系列”之一。本书是一部从全球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作者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自下而上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
先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而后有《鲍鹏山新说〈水浒〉》(一、二)图书。现在我们隆重推出的《鲍鹏山品水浒》是在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外,特意进行 语林采英 以《鲍氏心语》的形式凸显 鲍品《水浒》 的绝妙好辞。 鲍鹏山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本书是对金圣叹、李贽等人品评《水浒》的重大突破。
作者叶永烈以自己交往、采访中的*手名人书信为媒介,讲述这些书信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一篇人物特写,揭示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重现了隐藏在书信里的时代风云,不仅令读者丰富了见闻,领略了名人风采,同时也体现了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的绝笔》分6篇,分别讲述作者与众多作家、艺术家、历史人物、科学家和境外人士的书信往来以及书信背后的人与故事,用大事亲历者的回忆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记下一段段或波折、或坎坷、或激荡的人生故事。通篇感情丰富、流畅,史料真实可信,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情怀。 该书配有200多幅黑白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那些历史时代的特色人、物与事件,使远隔千
书稿谈话者为费孝通(1910—2005),有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书、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书稿记录、整理者张冠生,为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文字助手,在费身边工作数十年之久,跟随晚年的费孝通做全国性的考察、调查,有时几乎天天随侍左右,帮助晚年的费孝通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全书稿分为两大部分。部分的时间段为1993—2000年,为张冠生跟随费孝通时,亲笔记下了费老当时的一言一行;第二部分的时间段为1981—1999年,为费老生前陆续交张保存的一些谈话录资料,不是张在现场记录整理出来的文字,但亦为费的“晚年谈话”,具有史料价值。晚年的费孝通在经历了人生大劫后,得以功成名就,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他政治上居高位,学术上亦树起不可撼动的非常不错。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来说,拥有这样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