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 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 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 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
本书详细解答了老年人应该如何实现居家养老,是一本相当实用的晚年居家养老规划书。本书是写过希望临终前能有完善规划的人的,同时也写给那些想要让家人走得安稳舒适的亲友们的对于同日本一样越来越为老龄化问题所困扰的中国来说,这是一部直击社会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设性作品,对于社会机构配套和政府规划层面,也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缪钺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治学有文史兼通之特色,善于将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考察相结合。本书荟萃了缪钺先生的经典论文,如其魏晋史研究方面的力作《清谈与魏晋政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等,以及古典文学方面的代表性文章《论词》《论李义山诗》等,全面展现了缪钺先生的研究特色与成果。
这是清朝学者伊秉绶撰写的一部俗语辞书,共分名、言、事、物四大类,每个大类收录相应的词语,约600条,内容涉及天文、时令、称谓、官制、建筑、传说、风俗、饮食、言语、服饰、名物、动植物等等,然后引书证探源,探求词的得名缘由,揭示词语的 早用例,尤其是记录了相当多的方言俗语,或者加按语加以考证说明。既是一册俗语词辞书,也是一册社会风物图。该点校本以清嘉庆二十年柯古堂刊本为底本进行整理,点校的重点之一是复核征引文献、考辨并撰写校语,编制索引,应该说这是一部研究汉语语源、汉语词汇史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其 初的起点形成于汉帝国的中心地区。然而,随着东亚 交流的发展,特别是在日本列岛上经历了由倭国向日本国的历史性转变后,这条横亘欧亚的文化、商贸之路 终延伸至了东亚世界的 东端。 日本是东亚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其古代 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也 终扩展到了东亚世界的 东端。希望通过这本小书为读者展现日本是如何从地域性政权的倭国发展而来,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其又与东亚世界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与融合。
本书是一本回顾文明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书,作者通过古往今来的历史对比,细数了中西两大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该书共收入48篇文章,包括文明问题作为一个中国问题、生存的逻辑、定居的逻辑、游居的逻辑、碰撞的逻辑和维新的逻辑六个方面,提出许多新颖的观点,如中华文明是 具有“永在性”的文明,也是世界上 的广土巨族,郡县制和封建制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政商之争在天下格局面前只能是政赢得胜利等等。由于近现代西方话语权的存在,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流毒甚广,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将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摩尔根认为西方文明具有高等文明的中心地位。作者对这些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一一分析并反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本书选编作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随笔类作品30余篇,反映了作者自80年代末起,为展开实地考察而行走于东南、华北、西南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 作品大致归为三组,内容多有穿插交叠。前一组主要是关于东南区(特别是闽南语言文化区)的,中间一组主要涉及华北地区,后一组则勾勒了作者穿行于西南区的行动路线。作者用选编于此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区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有关体会,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时间性、区系差异、礼法、物质文化,及“中间圈”的文明处境等。
作为爱书之人,你知道书的来龙去脉吗?本书作者基思·休斯敦通过纸张、墨水、装订线、胶水、纸板乃至皮革的使用,讲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疯狂之举。休斯敦广泛搜集资料,辅以珍稀图片,从书写、印刷、插图和装帧四大方面,揭示了人类这一 重要也 普遍的科技结晶背后令人惊叹的历史。本书既是对书籍的致敬,也是献给所有图书爱好者的精彩礼物。
作为爱书之人,你知道书的来龙去脉吗?本书作者基思·休斯敦通过纸张、墨水、装订线、胶水、纸板乃至皮革的使用,讲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疯狂之举。休斯敦广泛搜集资料,辅以珍稀图片,从书写、印刷、插图和装帧四大方面,揭示了人类这一 重要也 普遍的科技结晶背后令人惊叹的历史。本书既是对书籍的致敬,也是献给所有图书爱好者的精彩礼物。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书是一本回顾文明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书,作者通过古往今来的历史对比,细数了中西两大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该书共收入48篇文章,包括文明问题作为一个中国问题、生存的逻辑、定居的逻辑、游居的逻辑、碰撞的逻辑和维新的逻辑六个方面,提出许多新颖的观点,如中华文明是 具有“永在性”的文明,也是世界上 的广土巨族,郡县制和封建制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政商之争在天下格局面前只能是政赢得胜利等等。由于近现代西方话语权的存在,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流毒甚广,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将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摩尔根认为西方文明具有高等文明的中心地位。作者对这些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一一分析并反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 理想的国度。 思想家们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商品的西去和传教士的东来,固然为欧洲的“中国热”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应该承认,这些条件并不是中国人为他们送上门去的,而是欧洲人自己主动创造的。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 。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 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 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本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卡夫卡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本书探索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理由和原因。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经过翻译的中国典籍、诗歌、传说故事,认真研究过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及东方的著述,翻阅过许多西方旅行家、神职人员、记者、军人、商人等撰写的旅行记或回忆录。他在他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多次谈及中国文化,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 崇拜和赞赏。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他创作的 篇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就与中国有着 密切的关系,以后他又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他的其余作品也常常与中国文化思想
《群经音辨》是一部辨析音变构词类别义异读的专门著作,集中而系统地分类辨析群经及其传注中的音变构词材料。一字异音异义,又称“读破、破读”,是读经者常常遇到的难题。周秦以来,一字异音多见于经传注疏之中,陆德明《经典释文》多所录存。《群经音辨》进一步完备而又集中地搜集材料,进行系统梳理,对这些材料作了音义上的详细对比分析,并作了精心的编排。不但便利于读经者应用, 为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探索了路径和方法。《群经音辨》所收音变构词资料的数据及其特点,与《经典释文》基本相符,显示其音变构词材料的搜集和分析都有很好的传承性,都取自前人并“释以经据”,并非凭空臆造。因此,无论从文献学角度,还是从汉语语言文字学角度,《群经音辨》都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著作。 本书以粤雅堂
本书为“辛德勇读书随笔集”系列中的一本,主题为版本与目录,共收录文章16篇,所收录的文稿,大多与古籍版本或是古籍目录有关。作者深受黄永年先生治学影响,在版本目录学方面颇有研究。作者不仅读书,而且藏书,本书多篇文章中谈及的古刻本,均为作者自己收藏的版本。全书对于读者认识版本目录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文章中举述的例子、涉及的书籍,也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