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 小国寡民 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后身影。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擅长跳芭蕾,兴建凡尔赛。法国服装美食、文学艺术等软实力征服世界直到今天,说法语成为时尚。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视落后的俄罗斯为耻辱,为痛苦。他亲赴欧洲全面学习西方,他废寝忘食地对俄罗斯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却遭到误解、抵抗,甚至军事政变。他铁腕镇压反对者,终把一个贪恋陆地的中世纪农业国打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沿海文化、经济、军事强国。 大清康熙皇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俄军,灭噶尔丹。清王朝发展到极盛,揭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序幕。康熙把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到**,也揭开衰败的序幕。和欧洲的思相自由、科技发展、富国强兵相比,康熙皇帝没有为新时代奠定基础。中国与欧洲檫肩而过,再也追赶不及。
本书是知名历史作家聂作平先生历史随笔结集,以晚明时代为背景,观照末世君臣、军民的所作所为,直陈历史真相,兼具当世情怀,所述所论,皆足引人思考。内忧与外患,是晚明王朝的生死困境,然而君主乱治、权臣倾轧、阉党当道、草莽起义 人心离散,将大明王朝推入深渊。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 旭日残阳 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上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此间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政坛过招,可谓棋逢对手。 本书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时局动荡之际,杨度、汪精卫等人牵头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以国民大会公决的形式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对以后中国政制架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武力对峙为背景的南北和谈,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其间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态度至关重要。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终导致南北和谈破
马渭源编*的《大明帝国系列(景泰天顺帝卷上下)》叙述明中期景泰天顺之际的故事:公元1457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偷偷帮助英宗复辟。史称 夺门之变 。
雅学堂丛书 目录 方志远《坐井观天》 王子今《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 孙继民《邯郸学步辑存》 王学典《当代中国学术走向观察》 荣新江《三升斋三笔》 刘进宝《从陇上到吴越》 卜宪群《悦己集》 李红岩《史学的光与影》 鲁西奇《拾草》 林文勋《东陆琐谈》 本书为 雅学堂丛书 之一,是一部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至2021年写作的学术短文、书序、后记等,内容丰富,关注面广,涉及明清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语言流畅,风趣幽默,雅俗共赏,不仅学术上客观公允,而且将史实情节化,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明、清乃至中国历代的一般发展进程,以极富故事性、趣味性的讲述方式评价著名历史人物,从根源细论中国历史,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马渭源编*的《大明帝国系列(正统景泰帝卷上下)》叙述明中期正统朝故事:明宣宗死后,9虚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基即位,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1449年7月瓦刺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主力直逼大同。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挟持下,不顾臣僚劝阻,决意亲征。1449年8月31日瓦刺军发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 于是景泰继位。
李准(1871 1936)是清朝末年的广东水师提督。他在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方面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誉为 百年南海维权*人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篇是对李准将军一生经历的综述,重点讲述了李准南海维权的经过;下篇是作者 以史带论 的学术随笔,通过故事展示李准将军的精神境界,对李准与南海维权更专列一章进行了重点评述。书末附录《任庵六十自述》《李准巡海记》《水师提督李准生平概要》《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凡二十余万言。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的合二为一造就了庞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哺育了汉文化与汉人的两河流域——“支那”是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的?14世纪后半叶元朝的北徙与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纪初清朝的盛极而衰,亚洲激荡的450年尽在冈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润著的这本《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之中。
弱国无外交,一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状态是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没落腐朽的晚清王朝所面临的直接的、现实问题。 本书在前三部的基础上,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期十年间清政府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夹缝中遭遇的种种屈辱和折冲樽俎,呈现了列强各怀鬼胎的所谓中国重建计划,以及在革命狂飙中被迫逊位但又颇有不甘的末世清廷。全稿从庚子赔款谈起,用丰富的史料讲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尝试、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的 旁观 、连州教案与中美交涉、立宪外衣下的五大臣欧美考察、日本在东北的蚕食渗透及美国人的开发满洲计划和清政府联美抗日的失败、辛亥革命后的列强 协约式联盟 及各方势力为促成宣统退位而进行的较量。
《明史讲义》是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创者,成就卓著。《明史讲义》虽为讲义,但却是第一次用新体裁系统地讲述明代历史,作者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并引证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充实,并具有极明显的学术深度,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
司徒琳教授的《南明史》初版于1984年,是她的第一部英文版学术著作,目的在于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寻求历史的真相与启迪。她认为,一个王朝的灭亡,在其创立之初即已种下了基因,无论是明朝的灭亡,还是南明的命运,都要溯及明初去寻找原因。她的基本观点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导致了两大问题的出现与加剧:其一是君臣矛盾,表现为大臣们不知该如何辅佐皇帝;其二是文武矛盾,表现为文武之间无法协调统一。于是,军政效率日趋低下;再加上前近代经济变迁的多重因素的困扰,终至山穷水尽,政毁人亡。短短十八年的南明史即是司徒琳的观察样本或曰"历史学切片"。《南明史》全书约25万字,正文共分七章:《首次抵抗》与《首次失败》论述了弘光政权兴亡的全过程;《第二次抵抗》与《第二次失败》论述了鲁王政权和隆武政权兴亡的全过程;
浩浩清史,皇陵为证;往事不再,情景可生;旧影犹存,凭想当年云梦…… 皇陵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皇陵旧影承载着大量的相关历史信息。徐广源编著的《溯影追踪:皇陵旧照里的清史》 以图片、旧照辅以文字讲述的形式,利用七百余幅珍贵照片,真实再现了清朝皇陵的昔日辉煌和末日的衰败,揭开了皇陵遭到破坏、被盗,以及清理等鲜为人知的内幕,使人们在真实了解神秘的大清皇陵的同时,还能借此寻觅古迹,品赏古代建筑的风韵。
本书结合艺术史与文化史,以长期以来位处中国画史与正史边缘地带之战勋图绘为中心,讨论清朝的尚武文化。书中勾勒了明清战勋图像从个人事迹到帝国武功的发展轨迹 从明代流行的个人勋迹图、皇太极时制作的 太祖实录图 、康熙朝的武勋文化,到乾隆朝建构帝国战图的历程;论证了明代官员盛行的视觉文化,在清朝皇权的统治下被转化收编,到乾隆朝终建立起 文武双全 的文化霸权之过程。
作者在书中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本次再版,校订文字,梳理图片,重新装帧,以全新面目呈现给读者。
本书研究了袁世凯集团从地方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到攫取中央政权的经过。作者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金融、实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涉及袁世凯集团众多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剖析袁世凯集团从形成、发展、扩张到兴盛的过程,聚焦于探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说明它成为军事政治集团的历史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对于蒙元史和清史理论研究的一组文章合编,为一本史学理论的学者散论。近年的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书写”、“话语权”的研究思路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相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说法,不管是“东方主义”还是“西方主义”,都是从各文化自身的立场、观念、需要出发去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的文化。中、西方的历史学者不管视角多么的不同,但一样难逃政治立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历史的真实往往要比这种带着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建构、形成的历史叙事丰富和复杂的多。在对藏传佛教、以及基于元代西藏史、清代西藏史的实证研究之外,作者力求对于以往的中、西方历史学者视角下扭曲或片面的西藏历史做一些普及和解释的工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梳理了以往和近年来对于蒙元史、清史研究方向和历史性
徐惟起(徐),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布衣,明代著名藏书家。本书围绕徐 以藏书、读书为主要内容的一生,特别是他的主要著述《红雨楼题记》《徐氏红雨楼书目》(《徐氏家藏书目》)和《笔精》等,作深入的探讨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