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参加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的首次出版。钱学森听证会是钱学森回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中为重要的篇章之一。钱学森在听证会上掷地有声的回答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本书为深入开展钱学森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留学教育史和20世纪国际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手史料,同时也为新时代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欧仁 鲍狄埃作词、皮埃尔 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性符号,列宁曾赞誉它是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1920年以降,《国际歌》通过法、俄两条不同渠道传入中国,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见证。本书分为三部分:编 译本 ,汇集了33份来自不同译者的《国际歌》中文文本;第二编 底本 ,收录了影响《国际歌》中文翻译的法、俄、英、德等语种的外文文本;第三编 传播 ,通过对1920至1949年间报刊文献的梳理,呈现了《国际歌》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本书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本书汇集两岸故宫及台北 中研院 所藏马亮文献凡400多件,逐一抄录、标点。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其奏折、函牍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详细而系统地考证其在任期间对外交涉、发展生产、推行教育、捐资助赈、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真实地再现当时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治理情况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以期达到反映目前*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极为丰富、内容较为完备的研究文本。
杨观、陈默、刘芳池编的《苏辙资料汇编》从近一千年的文献中,将与苏辙经史子集四部著作相关的资料悉数辑出。所利用文献既有诗文别集、总集,也有诗话、笔记、史传、地志及类书等。以期为后来的苏辙研究工作提供一部完整可靠的基础资料。全书共分五大部分:苏辙生平及家世资料汇编;《诗集传》和《春秋集解》等相关材料;《古史》为中心的资料汇编;《老子解》《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的相关材料;苏辙诗文集相关资料汇编。每个部分按时代辑录,其中具体文献依据作品产生时代先后,如作品时代无法准确定位,则以作者生卒年论定。每部 条以此书版本目录流传为开端,每篇文献都列明出处和所在卷帙。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蕞富裕、蕞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 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的 ,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 境。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内容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能体现古代京城社会生活面貌。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 老照片文化热 。 作为一套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每两个月出版一辑。专门刊发20年前拍摄的照片,辅以意味隽永的文章,图文并茂,回望历史。辟有 故时风物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名人一瞬 事件写真 等多种栏目。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特此出版了《老照片》豪华典藏本,由1-100辑《老照片》精装合订而成,共20册,汇集了各种历史照片逾万幅、相关文字信息千余万言,为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具有极高的收藏性与文献性。
留存原滋原味的回忆,再现具体鲜活的历史,独家一手史料,亲历亲见亲闻,集纳全国政协40余年内存资料之精华,聚合数百位史专家学者力量倾心打造,《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是一部内容丰富、研究价值很高的文史资料集成,选入的文稿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从晚清戊戌变法起至新中国成立为止的历史过程。这些史料的作者如今多已辞世,健在者也都是耄耋之年,或已是百岁老人了。他们留下的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字,均已是绝再难求或已成绝笔的宝贵历史遗产。
本书专为重校《公羊注疏》而作,不但广搜《公羊》诸本,一一雠校,并细考何氏义例,以为论断依据。如考论熹平石经,知石经本与何注本不同。辨今本《解诂》通用字,知御、禦不相通用,甯、寧义异。此何氏家法如此。论
本书是一部新闻人的读史随笔集,共计110篇,旨在深入开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作者同类文字此前已正式出版六集。作者供职于新闻领域,所撰文字从耳闻目睹的身边事、新闻报道出发,对百姓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人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