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经济*为发达、*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这在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动的记载。然而,*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关麟徵将军为黄埔军校*期学员。参加过黄埔学生军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在东征淡水之役,长城古北口战役、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功勋卓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有感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没有参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本书是一部回忆关麟徵将军的 三亲 史料,收录关麟徵将军的同学的同乡、亲戚、好友以及黄埔同学回忆他的文章,实事求是、忠实地记述了关麟徵将军战斗的一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书中对绝大多数仪节的记载皆完整而详细,但由于时代悬隔、文字艰涩、制度难解、器物难明,所以现代读者很难通明《仪礼》。今作者以绘制图表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仪礼》,该书专门记录《仪礼》中的凶礼部分,包含《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四篇记丧葬之礼。各篇分方位图、人物行事表、礼例表和方位图表,以期给初学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仪礼》方位图表解读方式。
中国工人运动史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运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2021 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 工藏:中国工运史料文库 融合出版项目,倾力挖掘、搜集和整理中国工运历史资料,并将在 20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同步推出史料文集、线上平台和数据库等不同形态的成果。先期出版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专题汇编较为重要的中国工运史料,是这一融合出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首批推出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共 7 卷,分别为《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汇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以这样大的
本文详细梳理了《汉书》特别是庆元本《汉书》的版本状况,明确了庆元本与景祐本、殿本的关系,庆元本与景祐本属于不同版本系统,二者各有所长,庆元本和殿本属于同一系统,殿本质量不如庆元本。考证了宋人校语,补正了前人说法之不足,指出了庆元本对于点校本《汉书》修订本的重要意义。 全稿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回顾《汉书》版本的概况,以及历代《汉书》版本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梳理针对宋庆元本《汉书》的研究成果,以见前人争议、庆元本《汉书》价值。第三部分从现存三种庆元本入手,讨论庆元本基本特征、版本关系以及庆元本的底本问题。第四部分利用版本比勘,认识庆元本的优劣之处,通过大量例证,印证了庆元本、景祐本属于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各有所长。第五部分证明了殿本刊刻质量不如庆元本,二者属于同一版本系统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 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 ,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
......
谢希德(1921 2000),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她为我国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本书集纳了谢希德同志的学生、同事、家人、朋友所写 三亲 文章,讲述了谢希德的丰富人生、顽强精神、爱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传记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哗所著,全书共分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和志三十卷,记载了从王莽末年起至汉献帝之间约二百年的历史。书中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等,富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如章太炎所言:“《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陈寅恪也说:“蔚宗(范晔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 道纪居士解译的《后汉书全鉴(典藏版)》节选了《后汉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参考了大师 历史资料,以 版本为原文底本,参照 译本,将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个版块。
在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里,你会发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 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 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确、历史的批判和文学的优美,帮助我们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进而了解南北文化透过怎样的基础来完成一次伟大的融合。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精)》为台湾 学者王文进的讲评本,边引边述边评,文浅意近,是当代读者阅读经典的 伴读。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 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 ,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