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参加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的首次出版。钱学森听证会是钱学森回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中为重要的篇章之一。钱学森在听证会上掷地有声的回答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本书为深入开展钱学森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留学教育史和20世纪国际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手史料,同时也为新时代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本书为柳诒徵先生1927年1月至1928年1月间所撰《日记》,完整记载了这一时期作者亲历的家国要闻、交游往还、治学日常及家庭亲情。书中不仅收录柳氏已刊、未刊诗文手稿,更涉及蔡元培、陈三立、陈寅恪、陈垣、胡刚复、竺可桢等学界名流,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图书馆事业建设等历史细节,为近代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此外,本书采用日记释文与影印底本对照编纂,附《人物简介》《人名索引》等检索工具,兼顾学术研究与文献保存需求。 柳诒徵先生的日记是其学术思想、生活轨迹与社会观察的直接载体,既可深化对其个人学术体系与文化人格的理解,亦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文化转型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通过记录新旧文化碰撞下传统学人的治学实践与精神困境,本书揭示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思想抉择与文化坚守。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倪德卫著的《竹书纪年解谜(精)/早期中国研究丛书》系有关“今本”《竹书纪年》的研究成果。《竹书纪年》记两卷,1.6万字,以编年为体,记载中国上古北方君王世系,从皇帝到战国时期魏国魏襄王为止。学界一般称此为“今本”,而“古本”则指从古代典籍、古书注释中汇辑原本《竹书纪年》佚文而成的本子。18世纪以来,一般斥“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书。作者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等多方面信息,对今本《竹书纪年》进行剖析论证,分析“今本”之价值,从而得出其并非伪书的结论。
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 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内容简介: 《文化存续》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以专题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从谋划、准备到实施搬迁的全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各大文化机构争分夺秒,纷纷内迁,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史无前例。本书同时还从大批学者的视角,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文化内迁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担当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情怀。
本书是一部内容详实、考据有道弥足珍贵的合肥地方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明四朝合肥籍文人的存世文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是这四个朝代合肥人文章总集。共收唐代8家14篇、宋代39家135篇、元代4家16篇、明代51家226篇,共102家391篇,具有新、早、精、真、全特点。本书所引文献都选自公认最好、最精准的版本,确保每一篇文章来源都真实有据,如针对碑拓、题刻,尽可能以实物或实物照片为准,同一文章如有不同版本存世,均予以勘对。此外,书中的文章作者小传撰写,也颇为用心,对其籍贯、生卒年、背景、履历详细考证说明,新增了大量合肥籍人物,为合肥灿烂丰满的文化面貌大大添彩。
韩信是汉初关键人物。有关韩信的研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包括韩信的军事理论、文学创作、诗词文章、地方史志、当代价值等,意义重大。然而,秦汉重要的人物年谱,在目前史学研究上几乎为一空白,主要原因是□□久远,加上资料的缺失,系统基础研究甚少。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而《韩信年谱》在这样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写作而成。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外部韩信年谱。 《韩信年谱》的结构方式,以时事、行状和考释出现。该书意在引起史学界对淮阴侯韩信多的关注,提供一本韩信人物研究的基础书籍,有利于帮助人们多好地展开对韩信系统性地了解、认识和研究。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是一部清代新疆军事驻防官员任免情况研究资料汇编。 内容由《伊犁将军资料汇编》和《乌鲁木齐都统资料汇编》两部分组成,介绍了清代新疆地区军事驻防制度的概况,并详细列出清代新疆地区军事驻防将军、都统官职设置情况,以及清末官员任免的具体情况。 全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梳理军事驻防官员的任职、离职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收入了作者有关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13篇论文,大体上按照研究主题和时间顺序分为 时代与心灵 社会与文化 思想与学术 等三组,先后聚焦汪辉祖、冯桂芬、王毓英、严复、高谊、聂云台、福建籍南社成员、顾颉刚、江绍原等 过渡时代 的知识分子,从精神史、阅读史、书籍史或观念史等层面,展开对诸如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现代学术的形成等宏大命题的掠影式描述。既有对历史深处的细节描摹和深度解读,也包含研究者个体情感的主观投射。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 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 英国官报 。本书则选取1936-1949年有关 温州 (Wenchow)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编年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冀州图经》为清人王谟所辑,可谓古方志之玉片锦鳞,弥足珍贵。《括地志》550卷,修于唐代,原书已佚失。后为清人孙星衍辑录,共8卷。该志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内容完备,具有很高的史料及学术价值。
本书部分为抗日烈士述略,收录了1939年以前,杨虎城将军的旧部在各个战役中为国捐躯的400多位英烈(只是部分)。其中10位写了较翔实的生平事略,10位有比较简要的生平概略,其余是英名录。第二部分,是史实考证。该书对许多抗日史实和人物,作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填补了很多史书空白,匡正了流传谬误。书中英烈,以 刑天舞干戚 的猛志与暴日血战,爱国精神,永垂青史,是后辈学习的楷模,是爱国主义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