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本书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本书汇集两岸故宫及台北 中研院 所藏马亮文献凡400多件,逐一抄录、标点。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其奏折、函牍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详细而系统地考证其在任期间对外交涉、发展生产、推行教育、捐资助赈、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真实地再现当时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治理情况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以期达到反映目前*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极为丰富、内容较为完备的研究文本。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本书为文白对照本。
翻开由文史知识编辑 的《名家讲史记(插图本)》一书,梁启超、朱自清、韩兆琦、田居俭、瞿林东、安平秋、覃启勋、常森、过常宝、杜升云、方文一、王齐、诸海星等十三位史学、文学名家将带您走进《史记》与司马迁的丰富世界。
秦汉简帛是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实用文字资料。随着各地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整理和出版,对简帛文字的考释、对词义文义的疏通,整理小组的学者们已做出大量辛勤且出色的工作。然而,秦汉简帛数量巨大,且历经沧桑,部分竹简残断错乱,部分文字残泐模糊,都给整理、释读带来困难。故虽数经研讨,仍存在值得商榷和可以补正的地方。刘玉环著的《秦汉简帛字词札记》主要在于补释漏释字、补释未释字、纠正错释字、疏通词义文义等;另外,提出“追溯笔程”等考释简帛文字的新方法,利用出土简帛校正传世典籍,揭示出土文献在语法学、文字学、文书学、医学等方面的价值。本书收录相关论文26篇,包含对200多个简帛字形的考释。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各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 好地利用这一批批简帛资料。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内容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能体现古代京城社会生活面貌。
这是一本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唐代史学的论集。作者积多年研究所得,举凡唐代史学之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成就,唐代史学与唐代社会的关系,唐代史家在历史理 论和历史编撰上的贡献,唐代史学在整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时代特点等问题,其中多有创新研究和独特见解。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 老照片文化热 。 作为一套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每两个月出版一辑。专门刊发20年前拍摄的照片,辅以意味隽永的文章,图文并茂,回望历史。辟有 故时风物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名人一瞬 事件写真 等多种栏目。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特此出版了《老照片》豪华典藏本,由1-100辑《老照片》精装合订而成,共20册,汇集了各种历史照片逾万幅、相关文字信息千余万言,为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具有极高的收藏性与文献性。
......
......
这本书是学术类图书。本书收集沈葆桢的家书、公牍近千件,对其中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考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台湾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本书已被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列为资助项目。
留存原滋原味的回忆,再现具体鲜活的历史,独家一手史料,亲历亲见亲闻,集纳全国政协40余年内存资料之精华,聚合数百位史专家学者力量倾心打造,《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是一部内容丰富、研究价值很高的文史资料集成,选入的文稿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从晚清戊戌变法起至新中国成立为止的历史过程。这些史料的作者如今多已辞世,健在者也都是耄耋之年,或已是百岁老人了。他们留下的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字,均已是绝再难求或已成绝笔的宝贵历史遗产。
由杨力主编的《中国抗战大后方中间党派文献资料选编(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主要收集了重庆市图书馆馆藏报刊、书籍、档案文献资料和重庆市政协文史委收藏的文史书刊资料,精心选择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青年党、中国致公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乡村建设派、中国 社会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 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中国民主建国会的部分文献资料,按发表时间为序进行编排,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这些中间党派的活动历程和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