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经济*为发达、*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这在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动的记载。然而,*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关麟徵将军为黄埔军校*期学员。参加过黄埔学生军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在东征淡水之役,长城古北口战役、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功勋卓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有感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没有参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本书是一部回忆关麟徵将军的 三亲 史料,收录关麟徵将军的同学的同乡、亲戚、好友以及黄埔同学回忆他的文章,实事求是、忠实地记述了关麟徵将军战斗的一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 译注 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故宫)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本书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方面着眼,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是一部紫禁城的整体史。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书中对绝大多数仪节的记载皆完整而详细,但由于时代悬隔、文字艰涩、制度难解、器物难明,所以现代读者很难通明《仪礼》。今作者以绘制图表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仪礼》,该书专门记录《仪礼》中的凶礼部分,包含《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四篇记丧葬之礼。各篇分方位图、人物行事表、礼例表和方位图表,以期给初学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仪礼》方位图表解读方式。
严州为浙西旧州府,曾以秀丽的风光和重要的交通位置闻名天下。其地今为杭州下属的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严州文献集成》收录历史上关于严州的重要文献。本册收录宋《(淳熙)严州图经》(陈公亮重修)、宋《(景定)严州新定续志》(郑瑶修)、宋《严陵集》(董棻编)、宋《青溪寇轨》(方勺著)、宋《青溪弄兵录》(王弥大著)、明《淳安政事稿》《淳安稿》(海瑞著)等。
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 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内容简介: 《文化存续》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以专题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从谋划、准备到实施搬迁的全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各大文化机构争分夺秒,纷纷内迁,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史无前例。本书同时还从大批学者的视角,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文化内迁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担当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情怀。
本书是一部内容详实、考据有道弥足珍贵的合肥地方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明四朝合肥籍文人的存世文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是这四个朝代合肥人文章总集。共收唐代8家14篇、宋代39家135篇、元代4家16篇、明代51家226篇,共102家391篇,具有新、早、精、真、全特点。本书所引文献都选自公认最好、最精准的版本,确保每一篇文章来源都真实有据,如针对碑拓、题刻,尽可能以实物或实物照片为准,同一文章如有不同版本存世,均予以勘对。此外,书中的文章作者小传撰写,也颇为用心,对其籍贯、生卒年、背景、履历详细考证说明,新增了大量合肥籍人物,为合肥灿烂丰满的文化面貌大大添彩。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冀州图经》为清人王谟所辑,可谓古方志之玉片锦鳞,弥足珍贵。《括地志》550卷,修于唐代,原书已佚失。后为清人孙星衍辑录,共8卷。该志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内容完备,具有很高的史料及学术价值。
中国历代官制不同,出现了大量的官制、兵制用语,这些用语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本书收录了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用语万余条,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中的原汉英对照、中国近代海关档案资料的原汉英对照、外国汉学家所编词典、外国汉学家所著有关中国史的书籍及有关工具书等,进行汉英对照译介。资料来源有根据、有出处,既有权威性,又具有广泛性、知识性。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有关中国历代官场、职场和行政机构名词或名称的方方面面。目前这些历史官制、兵制用语已不再使用,且基本上无工具书可查,本书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个空缺,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书不仅对研究者了解中国历代官制、兵制大有帮助,而且对传承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首七十多年前,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率先在中国的西南大地展开。就其空间而言,是以滇西为中心,向西南中印、中缅边境发起攻势作战,以打通陆上国际交通线,由此,该书的资料文献时间从1942年5月日寇侵入龙陵开始,到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芒友会师止。该书涉及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滇西,但因空间的完整和延续,又部分涉及重庆、昆明、滇缅边境、滇泰边境等。该书选取的部分联邦人士、日方的报道和言论,突出了滇西抗战及其胜利在国际上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对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贡献,也揭示了滇西抗战胜利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近代学人生平、理念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本书是目前为止颇为全面的中国高等院校校史资料选编汇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