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厮杀混战,时间长达30余年。作者苏思纲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官方统计数据、庭审记录等一手资料,精彩再现了纽约四次大规模堂斗的全过程。他生动描述了早期纽约华人移民艰难求生的痛苦经历,客观分析了堂斗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屈辱和歧视。
《汉藏史集》成书于明代。该书对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元朝在西藏的军事、赋税、设立驿站、法律、本钦的委任等元朝与西藏的关系方面有详细记载,是一部研究和了解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了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矛盾冲突。它有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作者从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出发,运用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衰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以个人为本,追求物质利益,是一个物质支配人的社会。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承担对社会的义务。西方物支配人的社会,终必将被人支配物的社会所取代。 天人合一、天下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西方仍就推崇个人主义普世价值与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原有的国际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思维框架将为文明发展提供出路。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向外界传播20世纪中国革命的征程和社会的巨变,其中有一些长期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收入姚大力著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 的民族与 意识)》文章共分为四组。 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 的族群认同、 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 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 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 ,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 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怎样在统一 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史
《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是意大利杰出藏学家毕达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为罗马东方丛书之一于1977年由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出版。这是一部关于拉达克历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迄今为止依然是有关拉达克历史的最权威的作品。著者以《拉达克王统记》及其他数十种相关的藏文文献为主要资料,并充分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其他多语种文献资料,并充分吸收前人对拉达克史的研究成果,对文献和史实做了十分全面和细致的收集、整理和校勘、订正。对拉达克历史的研究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建构,其研究水准达到了一个靠前的高度。它主要关注拉达克地区的政治史,精炼地描述其政治制度和宗教情况,旨在提供有关拉达克王国从肇始到垮台之历史(公元950―1842年)的一个不间断的记载,同时对拉达克与后藏地区佛教的交互影响也做了重要补充和系统整理。《
宝山、哈申格日勒编著的《清代蒙古文出版文化研究(蒙古文版)》内容由《导论》、三章内容、《结语》和《引用书目》等部分组成。《导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框架等三个方面内容。章,清代蒙古文出版机构、主要论述了清代各类蒙古文出版机构及其蒙古文出版活动。第二章,清代蒙古文出版活动家、主要介绍了清代蒙古文出版活动家。第三章,清代蒙古文出版物、主要论述了清代蒙古文出版物——蒙古文图书。《结语》主要对各章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参考书目》列举了该成果参考书目。本书的出版发行为学界和广大读者展示了清代蒙古文出版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资料来源,拓展和丰富了蒙古文化研究领域。
《从辉煌走向濒危:季永海满学论文自选集》系作者季永海从事满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的部分学术论文选集,计32篇。内容涉猎较为广泛,其中既对清代满语文的创制与改进进行了考据和论证,又对清代中后期及现代满语文的衰微进行了阐释和调查。既有对满语文辞书的专业评介,也有对满族文学作品的别样解析。既有对满族历史文化的客观思考,又有对满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独特认识。《从辉煌走向濒危:季永海满学论文自选集》的特点是以满语文的发展兴衰为主线,巧妙地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贯穿其中。
40年的学术流浪,我去了荷兰和南卡罗莱纳,去了斯卡拉布雷和雅各宾的巴黎。但是,在这40年中,我本来应该宣讲的故事的丝丝缕缕,益智时隐时现地萦绕于我的思想与记忆的深处,就像亲人在家族的婚礼或葬礼上轻轻但又固执地拽我的衣袖……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优选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最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
《王统日月宝串》系《藏籍译典丛书》之一,也是近年新发现的珍贵藏文古籍,史料价值不菲,对藏学界的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这部史籍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日种王系》(普兰王系)和《月种王系》(古格王系)两部,内容各具特色。其中,《日种王系》约著于15世纪,主要记述了普兰王系的历史;《月种王系》约成书于12世纪前。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古格王系。本书对研究西藏史学史、文化史及解读吐蕃出土文献、石刻碑文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国地方史和中国民族史、东南亚史、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对有关傣泰民族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一进行了梳理,不论是“迁徙说”,还是“土著说”都以较为充分的理由,严密的考证明确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否定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额灯套格套专著的《游牧社会形态论(精)》由游牧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游牧社会的意识形态、游牧社会的文明形态等三个部分组成。通过阐述人类文明与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游牧文明的若干特征、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游牧民族的宗教思想、游牧民族的社会思想等内容深入分析了游牧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文明等形态,对游牧社会的政权组织、游牧生产方式、游牧文明的若干特征、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并对草原民族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行客观的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该书是目前一部系统研究南诏国、大理国历史的专著,是云南省 十二五 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的成果,本书讲述南诏和大理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具有的特点。
该书是目前一部系统研究南诏国、大理国历史的专著,是云南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的成果,本书讲述南诏和大理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具有的特点。
这本《贝叶文化与和谐周边建设》是2010年4月在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召开的“首届贝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的成果,也是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和西双版纳州贝叶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编辑出版的系列研究贝叶文化的第四本论文集。从这本集子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我国学者在贝叶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同时也能看到一批国外学者在贝叶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从而认识和了解他们的研究视阈、方法及观点。
本书分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的汉族源起、融合、发展等方面,详细勾勒了汉族在各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研究中国汉族历史和发展的综合性图书。
班布日著的《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是《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七。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北元、西伯利亚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阐述了元朝之后这些汗国汗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蒙古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书稿可读性强,描写细腻生动,便于普通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蒙古民族历史。
《龙王庙前盘子会(一部文化遗产的后现代多声部民族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的作者宋奕通过山西省柳林县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盘子会与“县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这两个“文化遗产”案例的并置,揭示了在复杂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文化遗产”这一看似统一连贯的概念与实践体系所包含的种种差异、矛盾和复杂性。以人类学的文化遗产整体观视之,柳林人日常生活中的盘子会与龙王庙、它们变迁中的过去与当下以及它们所处的 为宽广的后现代“文化遗产”话语背景在这部后现代视角下的多声部“文化遗产”民族志中得到了呈现,从而也为回答“什么是‘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
继《溪村社会》《纳西族民俗概论》《从阐释到建构:纳西族传统当代转型民族志》之后,纳西族青年学者杨杰宏先生的又一部纳西学力作《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即将出版。对于它的问世,我谨致热烈祝贺,因为它为纳西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为纳西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说《戍边精英》描述了清乾隆年间,为保卫西北边防,盛京千余名锡伯族官兵举家西迁伊犁,戍边屯垦,建城挖渠,开辟上万亩良田,造福多民族百姓,为巩固国家版图、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了伟大贡献。充分显现了锡伯族的先辈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为保家卫国献身之决心。 上卷主要描写叙述西迁前在陪都盛京锡伯营的生活,西迁路上的惊险、厄运、与大自然和恶人的抗争中体现出的人性、民族信仰与民族性格。 下卷主要反映西迁30年后,围绕图伯特修筑大渠展开故事。讴歌了戍边爱国情怀,从而说明没有图伯特就没有锡伯族未来的历史判断。 小说上下卷既有内在联系,也可各自独立成篇。有少数主要人物,如图伯特、华沙布、巴扬阿、硕尔泰、艾新芝、伊尔哈等,贯穿上下卷。重要事件、时间、人物皆依史实,少数人物依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