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今天使用的姓名很容易被认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实际上却大约是明治政府创造的。江户时代,人名有表示身份的作用,但王政复古时发生大混乱。在明治政府的临时对应中产生了现代的姓名,变成了管理国民的工具。本书前半部分详细梳理了江户时期日本人名的种种情况,后半部分分析了明治政府前五年颁布的各种人名政策造成的混乱及其缘由。
小说《戍边精英》描述了清乾隆年间,为保卫西北边防,盛京千余名锡伯族官兵举家西迁伊犁,戍边屯垦,建城挖渠,开辟上万亩良田,造福多民族百姓,为巩固国家版图、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了伟大贡献。充分显现了锡伯族的先辈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为保家卫国献身之决心。 上卷主要描写叙述西迁前在陪都盛京锡伯营的生活,西迁路上的惊险、厄运、与大自然和恶人的抗争中体现出的人性、民族信仰与民族性格。 下卷主要反映西迁30年后,围绕图伯特修筑大渠展开故事。讴歌了戍边爱国情怀,从而说明没有图伯特就没有锡伯族未来的历史判断。 小说上下卷既有内在联系,也可各自独立成篇。有少数主要人物,如图伯特、华沙布、巴扬阿、硕尔泰、艾新芝、伊尔哈等,贯穿上下卷。重要事件、时间、人物皆依史实,少数人物依民间
《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原作者为美国人卡尔 克劳,他曾长期在中国经商生活。《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描写了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见闻,有饮食、黄包车夫、知识分子、邻里之间等。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在书中为中国人辩护,同时也驳斥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语言诙谐,读起来妙趣横生,通过《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与生活。
在世界民族万花筒中,汉族以悠久而连绵的历史、灿烂而多彩的文化、坚忍而合和的理念、众多而共美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是世界民族万花筒中耀眼、炫丽、伟岸的奇葩。
本书分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的汉族源起、融合、发展等方面,详细勾勒了汉族在各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研究中国汉族历史和发展的综合性图书。
《龙王庙前盘子会(一部文化遗产的后现代多声部民族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的作者宋奕通过山西省柳林县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盘子会与“县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这两个“文化遗产”案例的并置,揭示了在复杂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文化遗产”这一看似统一连贯的概念与实践体系所包含的种种差异、矛盾和复杂性。以人类学的文化遗产整体观视之,柳林人日常生活中的盘子会与龙王庙、它们变迁中的过去与当下以及它们所处的 为宽广的后现代“文化遗产”话语背景在这部后现代视角下的多声部“文化遗产”民族志中得到了呈现,从而也为回答“什么是‘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厮杀混战,时间长达30余年。作者苏思纲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官方统计数据、庭审记录等一手资料,精彩再现了纽约四次大规模堂斗的全过程。他生动描述了早期纽约华人移民艰难求生的痛苦经历,客观分析了堂斗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屈辱和歧视。
班布日著的《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是《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七。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北元、西伯利亚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阐述了元朝之后这些汗国汗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蒙古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书稿可读性强,描写细腻生动,便于普通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蒙古民族历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了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矛盾冲突。它有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作者从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出发,运用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衰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以个人为本,追求物质利益,是一个物质支配人的社会。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承担对社会的义务。西方物支配人的社会,终必将被人支配物的社会所取代。 天人合一、天下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西方仍就推崇个人主义普世价值与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原有的国际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思维框架将为文明发展提供出路。
本书的内容主要关注中国历目前的国家建构、族群认同问题,同时对近年兴起的“新清史”亦多有回应。
刘喜民、刘浩然著的《揭秘契丹辽王朝(4契丹殇亡)》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 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本书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蒙古秘史》是蒙古族历史上的文献,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蒙、汉两种文的原典和研究资料(包括斯拉夫蒙古文、汉文翻译的外文资料和部分日本文资料),从现代伦理学和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蒙古秘史》中出现的几个典型的伦理道德问题为纲目,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挖掘和研究其中包含的伦理思想,旨在通过《蒙古秘史》这个窗口阐释和把握当时蒙古社会中主流形态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的全貌和基本精神。本书适合对从事哲学、伦理学,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
班布日所著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刘喜民、刘浩然著的《揭秘契丹辽王朝(1契丹建国)》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 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刘喜民、刘浩然著的《揭秘契丹辽王朝(3盛世大辽)》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 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收入姚大力著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 的民族与 意识)》文章共分为四组。 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 的族群认同、 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 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 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 ,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 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怎样在统一 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史
收入姚大力著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 的民族与 意识)》文章共分为四组。 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 的族群认同、 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 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 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 ,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 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怎样在统一 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史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的《汉藏史集》成书于明代。该书对藏传 萨迦派的历史,元朝在西藏的军事、赋税、设立驿站、法律、本钦的委任等元朝与西藏的关系方面有详细记载,是一部研究和了解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