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 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 承袭制资本主义 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 皮凯蒂指出,*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来保护民主社会。
公元500年开始,罗马帝国在西地中海的统治逐渐崩溃,基督教在西欧兴起。罗马教廷成为中世纪欧洲的金融机构中心,与此同时,神权、君权与货币逻辑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步建立。 作为完善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币,成为6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下财务系统的基础,苏勒德斯金币在整个中世纪都占据着中心地位。黄金被用于支付在欧洲内部以及与中东地区的远距离贸易,推动了 商业革命 的爆发。 当货币进入欧洲经济,引起了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一个建立在账户、联系人和信用基础上的全新货币体系逐渐成型。西方的分治以及终不同货币区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货币的思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 世纪中叶,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Henry Ⅷ)为增加王室财政收入,带头贬低铸币价值,贾币由此开始泛滥。当被切割过、被掺了假的硬币大肆流通,货币的内在价值随之触发了新的争论与质疑。 这一时期,英国处于长期内战。铸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银行业务上。他们接受客户存款、同时借出、放贷。于是,票据应运而生,继而支票、内陆汇票和银行券开始发行,标志着欧洲纸币萌芽。
启蒙时代,货币被空前地重新审视。 18 世纪伊始,英格兰银行要求政府延长刚获批不久的特许状期限,这预示着一场金融变革正在酝酿。当流通公债成为欧洲各政体不可或缺的主权工具,现代货币扮演日常交易的媒介,一套全新的货币运作方式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被 设计 出来。 彼时,战争加剧了国家债务的上升,新兴资本市场在迭次出现的激变中形成。而与此同时,以现代模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迅猛发展,带来高能货币的储备扩张。这是一个在货币理论上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以激进的货币制度创新,塑造了西方的经济新秩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本书以有宋一代经典的编纂、流播为起点,选择一些前人关注不够或疑点仍多而又比较重要的典籍文献,进行专题研究,既将其置于一个较宽广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又力图从中揭示出文献编纂、整理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信息或在宋代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宋代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及其在古代文献文化史上的贡献。主要包括:宋初四大书的编纂与宋代文化发展的承先启后;宋代经学典籍的编纂与宋学的形成;宋代《大藏经》的刊刻与流传;宋代目录学著作的修纂与文献文化的保存;宋代道教文献的编纂与三教的融合;南宋的刻书业与文学流派;宋人对唐代文献的整理与承传;吕祖谦在中国文献文化史上的地位。
本卷择要收集《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研究中涉及的文献资料,丰富和补充该丛书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文化提供路径和指南。同时在图录部分,展示以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为载体的文献形态,从视觉图像上彰显中国古代文献的形制演变和辉煌。史料辑录包括:一、文獻生成(一)書寫(二)傳抄二、文獻載體(一)甲骨(二)簡帛(三)金石(四)紙三、文獻流散四、文獻整理(一)匯集(二)校勘(三)輯佚(五)考證
本书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 四大副刊 之一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思想史、文学史、副刊史的广阔视野中来历时性地考察它的思想倾向、精神轨迹、历史沿革及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全书主要论述了在郑振铎、柯一岑等人的主持下《学灯》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所扮演的暧昧角色以及刊物定位问题,研究系报馆及其文化事业没落的历程,在俞颂华和郭虞裳的主持下《学灯》在五四运动中自身的思想转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梳理了《时事新报》创刊过程及其与进步党之间的历史渊源,说明了张东荪创办《学灯》产生的重大影响,对《学灯》在新文化运动场域内的角色进行了文化定位。
《中国古代商业文书史》是中国*部关于“中国古代商业文书”的通史类著作。《中国古代商业文书史》从商业文书的起源开始展开叙述,时间上涵盖了从上古至清代前期(1840年以前)的全部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商业文书史》介绍的中国古代商业文书以商业契约类文书为主,兼顾国家法规和管理类文书;在中国古代商业文书的来源方面,包括出土文书和文献记载文书。《中国古代商业文书史》除较具体地介绍了各时期商业文书的情况外,也对各时期商业文书产生与存在的历史背景做了简单介绍,以便读者对各时期商业文书本身及其历史发展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十九世纪是货币繁荣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大城市,高速增长的货币成为商品与服务的衡量方式。新的科技与基础设施使货币更好的储存与流通。纸币的发明和产生及其信用系统使其具有内在金属价值。货币成为政治、艺术和科技的核心问题。经济学作为现代学科诞生了,垄断主义也随时产生。本书系统调查了帝国时代科技理念、礼制、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货币在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与其相互作用。
本书既有通贯性的历时考察,也有专题性的共时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在治乱交替的历史脉络中,生生不息、传承不坠的文化规律,介绍古代图书文献传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四书类文献置于儒学发展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文献与学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主要有:古代中国文献传承的制约因素;汉代图书整理与文献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编纂与学术传承;易代之际的文献恢复与流通;古代帝王与文献传承 以清代为论域;极权帝王与文献传承 以清代为论域,等等。
《全球科技通史》由吴军著
本书作者于耶鲁大学出版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回溯了这一依托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版社百年发展史,主要记录了百年来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创立、发展、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中特别记述了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图书,重要的作者,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经理、董事会成员等重要人物和与之相关的出版事件。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书后还附有一个历年畅销书和获奖图书的目录,是一本严肃的出版史著作,对国内出版研究和出版学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 学衡派 力主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 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本书以 学衡派 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医学与文明》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集刊。本刊注重原始资料的发掘与运用,不同学科门类的交叉与互动,致力于整合不同类型的学术资源,搭建医学相关事物研究平台。本书为第二辑,主题涉及古希腊的医学思想、中世纪的卫生观念、1918 1919年大流感等问题,选题新颖,视野广阔。
《帝国边缘:明代东北亚陆路传播史》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四域划分*为清晰的明代时期的东北亚地区陆路新闻信息传播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明代东北亚陆传播史的梳理来分析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与中国社会发展关系。本研究基本上采用时间为明线,以传播关系的变化为暗线,从明初东北亚地区传播帝国边疆清晰为开始,到明末中华文化在东北亚传播圈重组为结点,主要采取史料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用传播学的观点,反观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实,来揭示在传古代社会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来丰富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边疆传播史的研究内容。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 六朝古都 、 十朝都会 之称。漫长而沧桑的历史为南京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特色、成就、遗存多的是南京作为都城时期形成的文明。以都城南京为中心而形成的灿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外江河史传丛书 *辑推出《长江史传》、《黄河史传》、《运河史传》三册。《黄河史传》拟分为 生命的诞生 、 初曙与勃兴 、 动荡岁月 、 大统一 、 融合 、 鼎盛 、 迟暮 、 创伤 、 后来与未来 等几大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