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 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 承袭制资本主义 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 皮凯蒂指出,*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来保护民主社会。
公元500年开始,罗马帝国在西地中海的统治逐渐崩溃,基督教在西欧兴起。罗马教廷成为中世纪欧洲的金融机构中心,与此同时,神权、君权与货币逻辑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步建立。 作为完善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币,成为6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下财务系统的基础,苏勒德斯金币在整个中世纪都占据着中心地位。黄金被用于支付在欧洲内部以及与中东地区的远距离贸易,推动了 商业革命 的爆发。 当货币进入欧洲经济,引起了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一个建立在账户、联系人和信用基础上的全新货币体系逐渐成型。西方的分治以及终不同货币区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货币的思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 世纪中叶,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Henry Ⅷ)为增加王室财政收入,带头贬低铸币价值,贾币由此开始泛滥。当被切割过、被掺了假的硬币大肆流通,货币的内在价值随之触发了新的争论与质疑。 这一时期,英国处于长期内战。铸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银行业务上。他们接受客户存款、同时借出、放贷。于是,票据应运而生,继而支票、内陆汇票和银行券开始发行,标志着欧洲纸币萌芽。
启蒙时代,货币被空前地重新审视。 18 世纪伊始,英格兰银行要求政府延长刚获批不久的特许状期限,这预示着一场金融变革正在酝酿。当流通公债成为欧洲各政体不可或缺的主权工具,现代货币扮演日常交易的媒介,一套全新的货币运作方式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被 设计 出来。 彼时,战争加剧了国家债务的上升,新兴资本市场在迭次出现的激变中形成。而与此同时,以现代模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迅猛发展,带来高能货币的储备扩张。这是一个在货币理论上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以激进的货币制度创新,塑造了西方的经济新秩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本书以有宋一代经典的编纂、流播为起点,选择一些前人关注不够或疑点仍多而又比较重要的典籍文献,进行专题研究,既将其置于一个较宽广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又力图从中揭示出文献编纂、整理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信息或在宋代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宋代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及其在古代文献文化史上的贡献。主要包括:宋初四大书的编纂与宋代文化发展的承先启后;宋代经学典籍的编纂与宋学的形成;宋代《大藏经》的刊刻与流传;宋代目录学著作的修纂与文献文化的保存;宋代道教文献的编纂与三教的融合;南宋的刻书业与文学流派;宋人对唐代文献的整理与承传;吕祖谦在中国文献文化史上的地位。
本卷择要收集《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研究中涉及的文献资料,丰富和补充该丛书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文化提供路径和指南。同时在图录部分,展示以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为载体的文献形态,从视觉图像上彰显中国古代文献的形制演变和辉煌。史料辑录包括:一、文獻生成(一)書寫(二)傳抄二、文獻載體(一)甲骨(二)簡帛(三)金石(四)紙三、文獻流散四、文獻整理(一)匯集(二)校勘(三)輯佚(五)考證
十九世纪是货币繁荣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大城市,高速增长的货币成为商品与服务的衡量方式。新的科技与基础设施使货币更好的储存与流通。纸币的发明和产生及其信用系统使其具有内在金属价值。货币成为政治、艺术和科技的核心问题。经济学作为现代学科诞生了,垄断主义也随时产生。本书系统调查了帝国时代科技理念、礼制、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货币在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与其相互作用。
本书既有通贯性的历时考察,也有专题性的共时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在治乱交替的历史脉络中,生生不息、传承不坠的文化规律,介绍古代图书文献传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四书类文献置于儒学发展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文献与学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主要有:古代中国文献传承的制约因素;汉代图书整理与文献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编纂与学术传承;易代之际的文献恢复与流通;古代帝王与文献传承 以清代为论域;极权帝王与文献传承 以清代为论域,等等。
《全球科技通史》由吴军著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 学衡派 力主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 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本书以 学衡派 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中外江河史传丛书 *辑推出《长江史传》、《黄河史传》、《运河史传》三册。《黄河史传》拟分为 生命的诞生 、 初曙与勃兴 、 动荡岁月 、 大统一 、 融合 、 鼎盛 、 迟暮 、 创伤 、 后来与未来 等几大板块。
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南宋无疑是个至为关键的时期。本书通过文献梳理、考据实证、归纳分析,对南宋经学诸派的渊源、传承、诠释方式及历史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究了南宋经学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南宋经学在整个中国经学史、学术思想史中的地位及其历史价值等。本书认为,南宋经学诸派在经学的诠释方式、思想建构上与北宋二程洛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南宋经学诸派是二程洛学的不同支脉,都以道德修身为起点,以经典诠释为路径,以秩序重建为归宿,但受到地域文化、个人视野、师承渊源、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各派在解经方式、经典依据、政治理念上有所侧重;南宋经学诸派在经学诠释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自身学派思想体系的建构,更将经学诠释与社会政治秩序的重建、价值伦理的敦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建设,这对南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成功推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作品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针对一般读者的学术科普作品,这个读本在构思上充分体现了“大学者写小书”的特色,邀请的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线研究人员,尽量以通俗平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八百多的篇幅涵盖了自远古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发展历程。一本在手,便可通晓中国文学目前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推动高端学术走向普通群众具有积极意义。全书分九编,从先秦写1949年。作者主要是文学所中青年骨干学者,亦邀请高校老师参加。优选特点有二:一是反映近期新研究成果,二是反映多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学。历时二年完成。
中外江河史传丛书 *辑推出《长江史传》、《黄河史传》、《运河史传》三册。《运河史传》拟分为 运河源头 、 大河横流 、 国之根本 、 横空出世 、 鼎盛年代 、 渐退渐远 、 至真千里 几大板块。
本书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从抗战爆发、大学被迫迁到重庆和抗战期间校内师生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支持抗战、投身抗战的历史,以及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南京的历史过程。作者主要依据档案资料,许多资料是次披露,展示了南大学人在民族危机面前的为救亡图存诚朴雄伟的精神风貌,是民国时期南京乃至全国大学师生抗战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书稿除了文字档案,还配备了珍贵的图片,增加了历史的现场感和可读性。
中国经学是如何起源的?衍生、递嬗、流变中有哪些特点?师承与家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从 六艺 到 五经 再到 十三经 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经学流派的地域性如此浓厚而显著?经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吗?中国经学与王朝政治是如何深度联姻结缘的?为了解答这一连串繁杂的问题,本书从经学起源、经学方法、经学典籍、经学流派、经学通论五个层面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中国经学起源、衍生、繁盛、中衰的动态发展脉络轨迹,以之深度透视中国经学与王朝政治、传统思维、道德伦理、风俗文教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同时揭橥中国经学自身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与学术递嬗范式。《中国经学史话》在运笔行文时力求清通简洁,明白晓畅,不蔓不枝;既让读者对中国经学史有提纲挈领的简要了解,也能一窥中国经学的堂奥。既有横向的学术把脉,又有纵向的深度抽绎。《
从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早期文明的巨大陵墓,到古典时代的希腊建筑和罗马雕塑;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造型艺术到中世纪高耸入天的哥特式建筑和精巧细致的手抄本;从文艺复兴的天才大爆发到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交相辉映;从敢于突破传统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和现代主义小说家卡夫卡到新世纪的迪拜高塔和北京“鸟巢”……《人文通史》叙述的内容涵盖从史前到21世纪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戏剧等领域,包含近400幅高清艺术作品图片,是一本内容翔实、浅显易懂的人文艺术入门指南。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4万字、300余幅珍贵图像史料和照片,采用了以时间演变为主轴,分类阐述和系统探讨的研究方法。*二章探讨了古代社会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发展与特征。第三章到第五章对三大都市空间、住宅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造园的空间与意匠特征。第七章探讨了城市、公园路、校园、街区四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设计经验。第八章对日本环境设计史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涵盖1910-1914时期,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 的兴衰、王朝的 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 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