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1910年赴云南、四川旅行时的记录。他同年7月由上海启程,经香港、海防进入云南,后北上入四川,由四川下长江,过三峡,11月返回上海。其中,海防至昆明段利用滇越铁路,昆明至成都段则是徒步完成的。其行旅之艰辛及对滇蜀风土感受之深不言而喻。本书分纪行和调查两部分,纪行部分主要包括滇越铁道、云南高原、从自流井(自贡)到嘉定(乐山)、峨眉山、岷江与长江、下三峡、访古战场、滇蜀山水记等篇章;调查部分主要是有关地势及交通、沿道形势(滇越铁道沿线、云南四川大道)和气候等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时拍摄的照片和亲手画的素描及旅途所得的拓片、名人笔迹等(约100幅),对了解和复原滇蜀地区的历史很有帮助。
1843年上海开埠,迅速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十里洋场,霓虹闪烁,夜上海的璀璨夜景,与白日里的繁忙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繁华都市的生动画卷。无论是外滩的百年建筑群,还是南京路上的熙熙攘攘,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1927年,鲁迅定居上海,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鲁迅上海生活志》以鲁迅在上海的日常生活(1927 1936)为研究对象,将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的鲁迅生活遗物分为 书房一隅 寻常烟火 休憩时刻 此中甘苦 居于沪上 等五部分,对鲁迅使用过的笔墨纸砚、衣食住行等相关文物进行梳理、考证、还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呈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一面。 作为近十年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文物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鲁迅上海生活志》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结合鲁迅著作、历史文献等,以物证史,多侧面展现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生活和文化贡献。这不仅是鲁迅纪念馆推动馆藏文物活化利用、弘扬鲁迅精神的成果,更是上海现代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上海简史(751-1843)》是《上海通史》的缩略版,记述了上起史前时期(淞泽文化)下迄当代1997年上海从一个东海边小渔村演变、发展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上海简史(751-1843)》作为古代篇,追溯了上海地区的早期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讲起,探讨了上海地区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上海如何在古代文明的交流中逐渐发展,以及它在唐宋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不仅讲述了上海的地理变迁,还涉及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演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古代上海的生动画卷。
《上海简史》记述了上起史前时期(淞泽文化)下迄当代1997年上海从一个东海边小渔村演变、发展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后, 尤其是浦东开发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今的上海已然是国际国内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人口急速聚集,上海城市化建设蓬勃发展。在这段历史中,上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该卷给出了答案。
暂无内容简介。。。。。。
图书简介: 《江苏十三美》立足江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普及宣传,通过优美浅显的文字,提炼、展现江苏传统与现代交融、物质与精神协调、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地域与城市文化形象,将知识普及、文化传承、文旅推介相结合,打造新时代江苏社科普及读物的代表。 江苏省13个设区市各占一章篇幅,每章约2万字,融人、事、物、景、境、情之美于一体,力争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并辅以专业摄影团队拍摄的13座城市数十幅精美照片,定格江苏在不同时空中的精彩瞬间,直观展示 十三美 各自的韵致和倩影,图文并茂,尽显大美江苏之精华。同时以趣味性和可读性为写作旨归,重视内容的剪裁和提炼,不作浮泛的铺排和直叙,以精湛的文学笔墨讲好 中国故事 江苏篇 ;以全国社科普及读物标杆水准打造江苏文化交流精致礼品与城市宣传推介标准文本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个部分,共134部。《河朔访古记》所记重点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势、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关于历史、古迹的记载 为 ,上起先秦,下迄元朝,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关于历代碑刻的记录数量比较可观,是元代金石学发展中结合实地考察的代表,在中国金石学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公元1938年11月13日凌晨,地处抗日前线的长沙城突然遭遇大面积人为纵火,许多市民、伤兵葬身火海,千年古城沦为一片焦土。长沙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很惨重的城市之一。对于引发这场大火的诸多原因
北宋末宣和、靖康年间是历史上一个剧烈的震荡关节,黄仁宇著的《汴京残梦》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内容及命运,用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典雅的文字风格,讲述一名参与此图绘制的画官的故事。 北宋汴京的繁华风情盈街遍巷,徽宗时代的人物蔡京、童贯,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动荡中的国事、家事、人生、爱情,虚虚实实之间,作者借主人公徐承茵的视角,描绘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式历史长卷。以史家之笔做小说,述事熨帖细腻,记人活泼如生,叙情悱恻缠绵,展示了宋代的文化繁荣与政治衰败,人称“小说版《清明上河图》”。
王铭铭著的《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精)》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 与 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
本套丛书从经济变迁、社会变迁、商业、手工业等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内蒙古 特点的历史小镇在20世纪前50年的全貌,反映了在特定时代背景、经济类型、社会结构、民族构成和文化习俗的环境影响下,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不同特点和变化规律,再现了内蒙古近现代(重点是20世纪前半个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本册是《定无营》卷,该小镇在当时西北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很有名气,“是个了不起的小城”。本书的出版旨在突出人文历史,抢救濒临被遗忘的文化,为自治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为地方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晋旅主编的这本《山西故事(历史事件)》撷取了浩瀚历史时空中的那些时光凝成的精华,把发生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 重大的历史事件,用小故事的方式呈现给您,让您在愉快的旅途中、茶余饭后的闲适中、忙碌工作的余暇中,轻松地了解中国山西、读懂中国山西、爱上中国山西!
基本信息 书名: 洛阳伽蓝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 开本: *: 30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4-07 书号: 9787101081756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前言 原序 卷第一 城内 永宁寺 建中寺 长秋寺 瑶光寺 景乐寺 昭仪尼寺 愿会寺 光明寺 胡统寺 修梵寺 嵩明寺 景林寺 卷第二 城东 明悬尼寺 龙华寺 璎珞寺 慈善寺 晖和寺通觉寺 晖玄寺 宗圣寺(见后) 魏昌寺(见后) 熙平寺 崇真寺(见后) 因果寺 宗圣寺 崇真寺 宝明寺(见后)城内般若寺 城西融觉寺(见后) 禅林寺 灵觉寺 魏昌尼寺 景兴尼寺灵应寺 庄严寺 秦太上君寺 正始寺 平